黄冬芬、金小泼、徐飞飞老师的教案设计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断句
一、导入最近的几次大考中文言文考试题型中都出现了断句,今天我们来复习断句题该怎样做。
了解句读
二、本课学习目标:
1、总结归纳断句方法
2、灵活运用方法来提升断句能力
三、为什么要句读?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句子的停顿不知道,有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请教老师,有的人则没有,知道小的学问而把大知识遗忘,我未见到他高明的地方。
六书,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造字法则: 包括: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
2、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豆腐白菜不可少不得要学费银子30两
有利于东家的: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豆腐白菜不可少/不得要学费银子30两
有利于老师的: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豆腐白菜不可/少不得要学费银子30两
3、改编唐代杜牧的《清明》
1)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世界上最短的剧本”:
【时间】——
【布景】——
【地点】——
【情节】(幕启,人物甲上场)
【表情】——
【台词】——
【人物乙】——
【动作】——
【对白】——
(幕落)
……
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后人改编的宋词小令
4、2014年温州中考
游东坡
•
5、2015年温州中考
李白传(节选)
•
小结:中考文言常常考,需要你我掌握好!
四、断句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说虚名修动句
1、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方法一: 说话“曰”“云”易发现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2、虚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天下事有难易乎/
嗟夫/
方法二:虚词断开很常见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句首发语词和感叹词:夫、盖、至若、若夫、今、安、其、且、窃、请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嗟夫、呜呼等独立叹词前后都可断句。
句尾语气词:也、矣、乎、焉、耳、与(欤)、耶、邪(耶)、哉、兮、而已等常用于句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则、然则、或、而或、至于、故、向使、假使、于是、岂等,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已而”“既而”“俄而”“俄顷”“顷之”“未几”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注意点:以、于、为、而,往往用于句中,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小露锋芒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3、
虽然/
寓逆旅/
同游者/
方法三:
句子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它们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名词有: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器物名等。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暂露头角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至则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 蒙 图 袭 关 羽 权 以 问 仪 仪 善 其 计 劝 权 听 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吕 蒙 图 袭 关 羽/ 权 以 问 仪/ 仪 善 其 计/ 劝 权 听 之。
4、修
①子
方法四:
顶真、对偶、排比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再显身手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顶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偶)
3、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排比、对偶)
5、动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方法五:动词区分是关键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为中心。找出了动词,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大显身手
•
•
•
6、句
曾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如……何”是反问句式,
方法六:
文中还有很多固定结构的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如“……者……也”(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岂…哉”(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 于……” (典型的被动句式)
“何……之有”,“唯……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式)
此外,“其……乎”,“无乃……乎”,“得无……乎”,“孰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大显神通
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于是集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又如: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
五、小结:文言断句的方法
方法一: 说话“曰”“云”易发现
方法二:虚词断开很常见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动词区分是关键
方法六:
实际操作中综合运用!
六、练习《复习导引》116-117页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张载《西铭》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断句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外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规律和断句方法。
2.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大意,正确地给文言文语句断句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文言文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及灵活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二、考纲考点:
三、断句题三步走
(一)通读理解
不要急着动笔,先读读看,很多时候凭语感就能把句子断开了
《管宁割席》
(二)抓住“标志”
1.主谓标志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金小泼
教学设想:初三的学生都清楚要想作文得高分,离不开精巧的构思,别具一格的选材,细腻的细节等等。在一系列作文点的训练之后发现,学生不会关键句的描写,即作为生动细腻细节描写后要有情感的抒发,这话在适当的时候能起挽救全篇的作用。本课就以学生第二次模拟考作文“--------的岁月”为启发点,让学生能进行系统的训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朱自清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他提出写作中“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除教师外还有父母、兄弟、地方人士、社会团体、政府、政府领导等等
中考中,谁就成了我们的读者呢?(评卷老师)。
据参加中考作文评卷的老师透露,在评卷中一篇文章大概多长的浏览时间,然后给出一个分数呢?因为时间急迫,一篇文章只能平均分到二十秒左右的时间。那么有同学就当心了,会不会被误判?一般不会。中考中有两个老师同时在为同一篇文章打分,如果相差6分。系统就自动剔除出让第三个老师,重新量分,这时候浏览作文的时间就相对来说会长些。
因而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写一篇好的作文让评卷老师给出高分。那么这篇作文必须要有那么一至两个亮点来冲击改卷老师的眼睛,来打动这个重要的掌握着我们升学大权的读者呢?
二,感悟:这位评卷老师说:语录一(如果作文没有弱点,有一个亮点就有51分!)(PPT)
当然这里指的是那些立意等方面没有重大毛病的作文。如果中考作文高分是我们一个梦想,那么怎样撑一只寻梦的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怎样才使文章有视觉的冲击力,有一两个亮点呢?根据大家平时的写作经验,谁来说说?
亮点一:巧用新颖题目。师评:常言道:“题好一半文”,“人靠衣装,文靠题装”。可见题目之重要。好的题目会让评卷者眼睛为之一亮,顿生好感。
亮点二:奇用文章题记。师评:题记是凸现和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贵在简洁含蓄。好的题记能眉目传情。
亮点三:善用整句开头。师评:清人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文章开头一般要“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最好的办法是采用排比句式、设问句式。或引用经典诗文,或采用含蓄隽永语句。)
亮点四:多用中心句。师评:中考作文评卷时间紧,任务大,阅卷老师不可能像平时批改作文那样细致,反复地看,往往是“一目十行”,抓观点,找要点,寻亮点
亮点五:化用诗文名句。师评:恰当地借用和化用诗文名句,会使文章有文采,并有文化底蕴。
亮点六。活用生动传神的细节能使文章“添枝加叶”。
亮点七:插用整齐句式
师评: 在叙事说理抒情时,穿插一些整句,会使叙事简明,说理充分,情感充沛,有强烈的气势,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尤其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重点处,会给评卷老师深刻印象。
亮点八。妙用蕴语结尾。师评:李渔曾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所谓“媚语”,即富有文采、意蕴深刻的语言。有文采的结尾,耐人寻味,会让评卷老师爱不释手。
亮点九,化用关键句,师评:优美,富有意蕴的关键句让它独立成段,会使评卷老师精神为之一震!
师总结:文章要有一至两个亮点。优美的文笔,巧妙的构思,风趣的语言,感人的情绪,哪怕是一个富有哲理的警句或一个精彩的比喻也会使评卷老师精神为之一震。
那么怎样巧用亮点,
其实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我们就来学怎么样修改出亮点!看示例PPT
第一组A.小学的我们,同校同级同班同学。而作为“早慧”的女生,自然而然我的成绩比他优异。高生(我表弟)总是当着我面被舅妈批评。他气愤极了。《花开的岁月》(生评---生改,并要提供绝招)
小学的我们,同校同级同班同学。而作为“早慧”的女生,自然而然我的成绩比他优异。可怜兮兮的高生总是当着我面被舅妈批评。胖乎乎的小脸涨红着,而耷拉着的脑袋在舅妈转身的一剎猛然抬起瞪向我。天哪这一切似乎都是我的过错。(亮点一:细节)
他不是笨,学不会,而是没认真学。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表弟很聪明,他只是没有长大,就像是花儿顶着花苞却不知道如何开花。(亮点二:感触)
追问:(1)加上这句怎么就好了呢?(由描写表弟的细节为感触点发表自己对表弟成绩只是暂时落后而已,他是个不错了学习苗子的看法。师总结:这话就是作者叙事描写后的情感升华)
轻轻拉他进了门,不由自主地往他身旁一站,踮了踮脚,我故做惊讶,大叫道:“表弟,比我高了嘛!”是啊,只比我小五个月的高生其实早就比我高了。
记得是岁月的轮盘将我们转出了无忧的童年,而现如今三年的时光又将我们滚进了青涩的青春。
怎么好,为什么好?就事件发展:“转出”“滚进”写出了时间流逝,两人都长大这事发表感触。绝招四:我对这事的看法,我的情感)
就这样我们来以下的情感升华能为文章增加亮点吗?该给5分吗
第二组C.又一次考试成绩出来了,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飞跃,竟挤进了前三名。我神气活现地扬起手中的试卷,迫不及待地向母亲报喜。哪知道,母亲只是淡淡地笑了笑,随即又一句带刺的话飘入我的耳中。
“只得了个‘榜眼’,还没中‘状元’呢,高兴成这样?母亲的嘲讽又在我得意忘形的时候响起。我嘴上什么也没说,心里却暗暗地想,我的努力还不够,未来的路还有很长,我还要继续努力!
A.就这样,母亲的嘲讽成了我不断向上攀登的动力。(由人物—母亲的言行举止发表感触)
B.“高生的学习也挺不错的……”
C.“怎么,才拿了个就乐成这样?你又不是第一!”
(由人物---父亲的思想行为发表感触)
总结:据上分析,任务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事情发展过程或细节特点等均可成为感触点,这个感触点或贯穿全文,或在文中画龙点睛,或时隐时现地统摄感悟过程和材料成为各个内容的主线,就成了文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我们就将这个亮点独立成段,我们不求评卷老师看到这个亮点或心旷神怡,或击节赞赏,或涕泗横流,但求给个好点的分数,那就足矣!
三.修改
四,要写好一篇考场作文,确实涉及到考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审题立意的能力,选材构思的能力,行文布局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一靠阅读积累为之“蓄能”,二靠长期练笔造就“硬功”。从这点上说,写作之“冰”确非“一日之寒”。倘能在考前注意一些写作的策略,展露其“亮点”,则会取得“速效”,收到“实效”。老师给大家一点建议:
整理。1。修改,提炼初一以来的作文,日记及小炼笔中的精华
教师寄语:最后,老师根据美国著名的建筑师林克莱特的“埋怨别人,天昏地暗;改变自己,风和日丽”为今天的作文课也写了个感悟:埋怨作文,天昏地暗;改写亮点,风和日丽!
我们在作文的道路上一路追寻,“撑一只有“亮点的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因为我们知道彼岸,定是姹紫嫣红,风光无限。相信在中考的考场上,我们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板书:
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