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训练圣经 附录 六项竞赛能力的训练菜单分享(转整)

标签:
自行车自行车训练圣经动感单车杨恒洱博客 |
分类: 【杨恒洱】动感单车减肥健身 |
耐力
E1: 恢复
-场地:平路或训练台
-强度:Zone 1
-时间:15-30分钟
-补注:
--最好个人骑乘
--在高强度骑乘后执行可促进恢复
--入门者最好直接休息
E2: 有氧
-场地:坡度小于4%的路线或训练台
-强度:Zone 1-2
-时间:依需要
-补注:
--上坡时保持座姿以增进肌力
--骑训练台可以变档以模拟爬坡
--准备期及基础1期可用其他运动替代
E3: 单速
-场地:坡度小于4%的路线
-强度:Zone 2-3
-时间:依需要
-补注:
--依个人能力使用大齿盘(39-42),飞轮(15-19)的其中一个齿比
--可同时训练耐力、肌力、速度技巧
肌力
F1: 中等爬坡
-场地:坡度小于6%,费时3分钟内的爬坡,或训练台
-强度:Zone 1-4
-时间:依需要
-补注:
--上坡时保持座姿以增进肌力
--踩踏转速70 RPM或以上
F2: 长爬坡
-场地:坡度小于8%,费时6分钟或以上的爬坡,或训练台
-强度:小于Zone 5a
-时间:依需要
-补注:
--上坡时尽量保持座姿以增进肌力
--踩踏转速60 RPM或以上
F3: 陡坡
-场地:坡度8%或以上,费时小于6分钟的爬坡,或训练台
-强度:小于Zone 5b,于Zone 1恢复3-5分钟
-时间:依需要
-补注:
--确实热身
--踩踏转速维持50-60 RPM,如无法达到50 RPM,停止训练
--每周不得训练超过2次
--避开此训练,如果有膝盖的问题的话
速度技巧
S1: 高转速
-场地:微下坡,或阻力调小的训练台
-强度:不计
-时间:1分钟逐渐加快到最大转速,恢复至少3分钟,反复次数依需要
-补注:
--避免臀部跳动,维持下肢及足部放松,特别是脚趾
S2: 单脚踩踏
-场地:微下坡,或阻力调小的训练台
-强度:不计
-时间:依需要
-补注:
--使用较高的踩踏转速
--一只脚疲劳时,换脚
--使用训练台时,可将不使用的脚搁在凳子上
--着重消除踩踏的“死点”
S3: 过弯
-场地:路况良好,具90度弯角的路线
-强度:不计
-时间:依需要
-补注:
--避开交通繁忙的路线
--练习人车都倾、车倾人不倾、人倾车不倾的过弯
--练习不同速度、不同接近角度的过弯
--可配合冲刺的练习
S4: 碰撞
-场地:有些坚实的草地
-强度:不计
-时间:依需要
-补注:
--和队友练习在骑乘时的身体碰撞,从慢速开始,逐渐加速
--练习轮子互碰的反应
S5: 冲刺姿势
-场地:微下坡或顺风
-强度:6-10个15秒的Zone 5b冲刺,中间恢复5分钟
-时间:如上
-补注:
--此为练习冲刺姿势正确性的训练,强度不宜太高
--前10秒站着加速,后5 秒座姿维持高转速
--最好独自进行训练
S6: 冲刺
-场地:不限
-强度:10-15秒的Zone 5C冲刺,中间恢复5分钟
-时间:依能力选择重复次数
-补注:
--可和队友以竞赛模式练习
肌耐力
M1: 巡曳
-场地:平路或训练台
-强度:Zone 3
-时间:从20-30分开始,每周增加10-15分钟,直到可连续骑乘75-90分钟
-补注:
--使用计时赛的踩踏转速,维持低风阻的姿势
--避开交通繁重,有号志灯的路线
--每周可进行2-3次
M2: 巡曳间歇
-场地:平路或训练台
-间歇强度: Zone 4-5a
-恢复强度: Zone 2
-间歇时间: 6-12分钟
-恢复时间: 2-3分钟
-组数:3-5组
-补注:
--间歇于负荷加大时即开始计时
--使用计时赛的踩踏频率,维持低风阻姿势
--第一次做M2时,间歇时间的总合至少20-30分钟
M3: 爬坡巡曳间歇
-场地:2-4%爬坡或阻力加大的训练台
-间歇强度: Zone 4-5a
-恢复强度: Zone 2
-间歇时间: 6-12分钟
-恢复时间: 2-3分钟
-组数:3-5组
-补注:
--踩踏频率略低于M2
--可增强肌力
M4: 摩托车导引之巡曳间歇
-场地:平路
-间歇强度: Zone 4-5a
-恢复强度: Zone 2
-间歇时间: 6-12分钟
-恢复时间: 2-3分钟
-组数:3-5组
-补注:
--确定摩托车骑士充分了解训练内容,并会顾虑练习者的安全
M5: 乳酸阈交叉
-场地:无号志灯的平路或训练台
-强度: 从Zone 4开始,2分钟渐增至Zone 5a,再2分钟渐降至Zone 4,反复循环
-时间: 20-40分钟
-补注:
--完成3-4个M2、M3、M4训练,才可尝试此训练
M6: 乳酸阈
-场地:无号志灯的平路或训练台
-强度: Zone 4-5a
-时间: 20-40分钟
-补注:
--完成4个M2、M3、M4训练,才可尝试此训练
--可使用计时赛专用车
M7: 摩托车导引之乳酸阈
-场地:无号志灯的平路
-强度: Zone 4-5a
-时间: 20-40分钟
-补注:
--完成4个M2、M3、M4训练,才可尝试此训练
--可使用计时赛专用车
--确定摩托车骑士充分了解训练内容,并会顾虑练习者的安全
无氧耐力
A1: 团队骑乘
-场地:不限
-强度: Zone 5a-5c
-时间: 依需要
-补注:
--状况良好选择在前带速度,或是疲劳的话在后方跟车
A2: 无氧耐力间歇
-场地:平路或训练台
-间歇强度: Zone 5b
-恢复强度: Zone 1
-间歇时间: 3-6分钟
-恢复时间: 同于间歇时间
-组数:5组
-补注:
--踩踏转速90 RPM或更高
--若至第3个间歇仍无法达Zone 5b,停止训练
A3: 金字塔间歇
-场地:平路或训练台
-间歇强度: Zone 5b
-恢复强度: Zone 1
-间歇时间: 依序1、2、3、4、4、3、2、1分钟
-恢复时间: 依序1、2、3、4、4、3、2、1分钟
-补注:
--踩踏转速90 RPM或更高
A4: 爬坡无氧耐力间歇
-场地:6-8%爬坡或阻力调大的训练台
-间歇强度: Zone 5b
-恢复强度: Zone 1
-间歇时间: 3-4分钟
-恢复时间: 同于间歇时间
-组数:5组
-补注:
--踩踏转速60 RPM或更高
--若第3个间歇仍无法达Zone 5b,停止训练
A5: 乳酸耐受反复
-场地:平路、微上坡、逆风或阻力调大的训练台
-间歇强度: Zone 5c
-恢复强度: Zone 1
-间歇时间: 90妙-2分钟
-恢复时间: 间歇时间2.5倍
-组数:4-8组
-补注:
--充分暖身
--间歇时间总合从6分钟开始,每周不加超过2分钟
--每周仅进行1次,确定过后休息48小时
--若至第3个间歇仍无法达Zone 5c,停止训练
--开始训练前2年不适宜进行此训练
A6: 爬坡乳酸耐受反复
-场地:6-8%爬坡或阻力调大的训练台
-间歇强度: Zone 5c
-恢复强度: Zone 1
-间歇时间: 90妙
-恢复时间: 4分钟
-组数:4-8组
-补注:
--充分暖身
--前60秒维持座姿,踩踏转速60-70 RPM,强度逐渐增至Zone 5b,后30秒站姿全力冲刺,强度达Zone 5c
--若至第3个间歇仍无法达Zone 5c,停止训练
--开始训练前2年不适宜进行此训练
爆发力
P1: 爆冲
-场地:平路或训练台
-间歇强度: Zone 5c
-恢复强度: Zone 1
-间歇时间: 每次10-12踩踏
-恢复时间: 每次间1分钟,每组间5分钟
-组数:5次/组,3-5组
-补注:
--充份暖身
--在每日训练的前段进行,以免疲劳影响训练效果
P2: 爬坡冲刺
-场地:4-6%的爬坡或阻力加大的训练台
-间歇强度: Zone 5c
-恢复强度: Zone 1
-间歇时间: 20秒
-恢复时间: 5分钟
-组数:6-9组
-补注:
--充份暖身
--在每日训练的前段进行,以免疲劳影响训练效果
--前10秒在平路以站姿加速,后10秒在爬坡以站姿全力加速
P3: 绕圈赛冲刺
-场地:路况良好,具90度弯角的路线
-间歇强度: Zone 5c
-恢复强度: Zone 1
-间歇时间: 25-35秒
-恢复时间: 5分钟
-组数:6-9组
-补注:
--充份暖身
--练习出弯加速
--可和队友一同练习
测验
T1: 有氧计时
-场地:最好是训练台
-强度:低于乳酸阈心跳9-11下
-时间:完成5英里(8公里)量测值
-补注:
-使用一个适当的档位而途中不变档
-每次进行的所有条件都要相同,如档位、热身、天候等
-随着耐力增强,量测时间应减少
T2: 计时赛
-场地:平路或训练台
-强度:能够维持全程的最大强度
-时间:完成8英里(12.8公里)量测值
-补注:
--途中可随意变档
--每次进行的所有条件都要相同,如档位、热身、天候等
--纪录平均心跳/功率、最大心跳/功率
--随着肌耐力、无氧耐力增强,量测时间应减少
本文由杨恒洱博客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