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不会爱,比不爱更可怜——看夏之时、董竹君之恋

(2017-06-06 13:59:30)
标签:

杂谈

很偶然在市图书馆翻到了一本董竹君自撰《我的一个世纪》,最初只是对锦江饭店的历史感兴趣,想随便翻看一下,看了几天后,觉得此书几近记事,内容详实有余,但是文笔一般,可能虽然董竹君也在流亡日本期间在家读完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不过喜欢的仍是家政商管之类的课程吧,不似当时民国书香门第出来的女子那般有着深厚的国学文化功底,写起来引经据典、诗词曼妙,诚如林徽因之类。但是董竹君的人生经历的确就是一部不需粉饰的经典之作。
昨晚终于全部看完,伴随着老人走过的九十八载人生,我看到了她的不幸、她的努力、她的坚强、她的果决、她的聪慧、她的才智、她的辉煌、她的磨难,也看到了她短暂的幸福,而其实这本书最终引起我更大的兴趣的不是锦江饭店,而是她与夏之时的感情之殇。
1913年,14岁的董竹君被抵押卖入青楼,顶名“杨兰春”开始了卖唱生涯,每晚奔波在上海的各种风月场所。容貌标致的董竹君,局票越来越多,成为最红的清官人(卖场不卖身的那种),也是在那里她遇到了夏之时,夏之时出生在四川省合江县,早年曾留学于日本东斌学校步兵科,1905年,夏之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夏之时回国,在成都郊外龙泉驿带兵起义,任四川副都督。1913年,夏之时来到上海向孙中山、黄兴汇报四川局势,当时正值各省革命党人共起讨袁,他便留在上海参与策划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正是在此期间,夏之时遇见了董竹君,夏之时长董竹君12岁,在董竹君的眼里,他是一个思想进步、年轻有为的热血青年英杰,她写到“我更细心观察夏爷了,见他身材高壮,肤色白润,额宽,眉眼清秀,两目炯炯有神,姿态英俊,性格豪放,二十四岁就任四川都督,真是一位英雄豪杰。至此我就更加爱慕他,并留心夏爷是不是真心爱我。对镜自照,暗自喜欢,以我的相貌是应当配一个爱国英雄的”。——《我的一个世纪》
于是他们相爱了,董竹君在夏之时求婚的时候,提出了三个条件:一个是不当小老婆,第二是要到日本去留学,第三是将来回来以后,要组织一个很好的家庭,夏之时不仅答应了她的条件并且很好地履行了诺言,他们婚后育有4女1男。在外人看来,英雄美人一定是绝配,可在1929年,两人开始了长达5年的分居。1934年两人宣布离婚。
这些书中有很详细地描述,我只说我的看法,第一次想读董竹君的故事是因为女儿买了一本书叫《孩子,我无法对你不残酷》 ,里面有一段写董竹君为了给四个女儿很好的教育不惜离开重男轻女的丈夫带着女儿离开四川的富庶之家,到上海打拼,最终创立了锦江饭店,同时把子女也都教育成有用的人才的故事,正是因此我才选择借了这本《我的一个世纪》,有着先入为主的感觉,所以最初看到她和夏之时的婚姻时也觉得夏之时很大男子主义,脾气很暴躁,可是昨晚把夏之时和董竹君离婚后写给她的一封长信(的确很长,七千多字),仔细看了之后,我倒是很同情夏之时,忽然觉得对他们的感情有了更多的看法。先说结果,在董竹君的要求下,夏之时和她分居五年,五年后他们正式离婚,当时是1934年,董竹君35岁,夏之时47岁,此后,董竹君一生未再嫁,夏之时也是在1939年左右才又结婚(夏之时和董竹君的儿子夏大明回忆说:“记得在1948年,我父亲当时已与隆昌的唐则吾结婚9年了”),可见他们还是彼此不能放下对方,以夏之时当时地位、财富、形象,身边想嫁他的一定是美女如云,但他也独守空房十来年,而董竹君长的漂亮、聪慧,追求者也应该不少,可是她仍旧独身一人,这就是他们的爱。有人说董,夏两人都是人杰,坏就坏在男的大男子主义,作风霸道,而女人有太能干,太独立,脾气太倔,不肯低头让步,当然除此外,政治理念也完全不同,在我看来,董竹君相较之夏之时的大男子主义,她更是一位女权主义者。
且不说离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但看他们相爱的过程,我感觉夏之时还是深深地爱着董竹君的,这点毋庸置疑,他的爱不是溢于言表,而且体现在点点滴滴之中,他爱之切,却不会爱,最终伤了情碎了心,其实不会爱,比不爱更可怜。
夏之时爱董竹君体现在他多次地“哭”。书中写“袁世凯悬赏三万银元捉拿夏之时,夏之时被迫躲藏起来,并准备逃往日本,但他心中却无法割舍令他朝思暮想的董竹君。一天,董竹君利用上街买东西的时间,径直来到夏之时曾对她提及的旅馆里。董竹君曾这样描述当时见面时的情景:“当我一进房门,他就从床上跳起来,抱住我失声痛哭。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亦是真心喜欢他了。——《我的一个世纪》”但这次的相见结局是董竹君因为夏之时言语含糊,所以生气地关上门走了,结果夏之时为此生病了,于是董竹君再来旅馆看他,他又哭了,董竹君自己也说“我看见一个男人这样哭,愣住了”,还有后来,她执意要离婚,他们有了一次长谈,董竹君知道“料他在这最后一次的谈话中,必然会从头至尾用感情来触动我”事实果然如此,还有五年后他们当着律师的面签署离婚协议的时候,夏之时突然走过来和董竹君握手下泪,我每看到夏之时这几次哭,都觉得很感动,因为夏之时24岁就带兵打仗,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四川副都督,的确该是硬汉风格,若不是因为深爱红颜,怎么会有泪轻弹呢!
第二个能体现出夏之时深爱董竹君的细节是,董竹君的丫环对她说的一段话——有一次,麻丫头告诉她“老太太在和我们老爷(夏之时)讲,她们不喜欢你,因为你是卖唱出身的姑娘,有伤门风,不能做正太太,叫他把你退掉,另外娶一个,还骂他太糊涂,老爷就说,这怎么可以呢,两个人讲了半天以后,老太太说那就叫她做姨太太好了,老爷还是不肯,两人又吵了很久,老太太说你是过继给二房的,那么就一子双挑(即娶两个老婆,两个都是大老婆)吧,老爷还是没有答应她呢!”封建社会中,男子三妻四妾本已平常,更何况夏之时当时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呢,在《我的一个世纪》中董竹君也讲了当时四川很多的军阀都有姨太太,并且还经常再娶,而夏之时始终对纳妾的事是一丝不染的,这不难看出夏之时对董竹君的爱——顶住来自封建大家庭的压力,同时也没有被社会陋习而污染,并且忠实地履约——当初答应董竹君不做小老婆的,若是不爱,谁还记得当时的誓言呢?!更何况随便找个理由不去履约又能怎样?而事实上,他不仅坚持董竹君做正室,还处处指导她待人接物、处理家务,帮她树立地位,他的信中说:“ 复以家政悉付与君,教以理家,教子,处世,接物之道,事无巨细,皆先为君计划规定,然后令君施行,从旁保护(过去冲突,多半为此)。间有损失,亦所不顾。种种苦心无他,冀君有所成,亦得并我而傅耳。”
我其实觉得夏之时蛮细心的,在他给董竹君的长信中,说“夫妇口角,本人生常事,况前后四次之中,何一非爱之过切,有以使然乎?”——能够记住彼此争吵次数的丈夫在今天的社会中已是不多,更何况在那样的封建社会中呢,受传统的封建儒家思想的熏染,当时社会很少有男人尊重女性,社会风气就是这样,男女是不平等的。而且夏之时把和董竹君的争吵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夫妻间正常的磨合,再正常不过,他在给她的信中说,等你再择佳偶或者来世再做女人的话,就会明白,我们过去的争吵其实就是夫妻间正常的现象,但是这样的争吵在董竹君看来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是他们思想观念的不可调和的裂痕,所以,面对丈夫的哭和情感的软化——夏之时在信中已经做了妥协,他提出,董竹君若是不想呆在成都,就举家搬到合江乡下,再置房产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如果董竹君觉得成都的教育不能适应女儿国琼的求学,可以把国琼留在上海继续读书甚至同意让董竹君自主为大女儿国琼择婿等等,其实在我看来已经算是妥协了,毕竟夏之时也是响当当的人物,虽然当时不再是四川副都督,而创办了锦江公学,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社会影响还是在的,包括董竹君后来在上海创办锦江饭店,其实最初的创业也还是利用了做夏之时夫人时所攒下的人脉资源,至少创立锦江饭店所需的经验也是来自于在成都所过的那段锦衣玉食的生活和在日本所学到的家政管理的本事(《我的一个世纪》里记载,锦江饭店开业走的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路线,连餐具都是专门定制有店徽,并且有这样一个细节:锦江的玻璃杯清洗是必须经过老板检验合格才可以的,什么标准算过关呢?对着阳光照,除了透明一片的玻璃,看不见半点其他的印子。)由此可见,夏之时若不是真心爱着董竹君是不会公开向她妥协的,因为它们当年的离婚是轰动一时的新闻,男主角能够向前妻低头的确不容易,虽然,在董竹君看来这封信写得啼笑皆非,所以不予理睬。
此外这封信写的过程也很艰难,董竹君跟夏之时闹离婚时,他一病沉疴,几个月才好转,起来后一拿笔就会流泪,无法面对这件事,足见对他的打击有多大。信的字里行间的确很有感人之处:“竹君夫人足下:别来两年有余矣!自重庆寄书以后,至今未通音询。每由友人处访查近况,皆碍详悉。闻之亦觉心酸。于是不闻不问,随时引为恨事而已。......而我爱君之旨,怜恤之心,仍与当年未稍减也,君其如何?(还有一点痛苦,在此附带说明,就是年末每欲与君写信,始一握笔,而心痛几裂,肝疾复发,不得已而终止者,屡也。卒至昨年,养息数月,夜乃成寐,复得朴医生诊治,始稍能支持耳。)”这封信里他总是以“我君”来称呼董竹君,给人的感觉就是年长成熟的丈夫对负气出走的小妻子的谆谆教诲兼哄转之言,事实也是这样,夏之时并不觉得董竹君真的会和他离婚,所以他同意分居五年,等待董竹君碰壁后回到他的怀抱,在他们正式离婚以后,夏之时还等了五年,才另外跟一个姓唐的中学老师结婚,他一直认为董竹君有一天还会回心转意,就在董竹君离开夏之时二十年后,听说上海置身于解放军的包围之中,夏之时还从四川来信力劝董竹君到四川去躲避兵灾,并说已经安排好了住宅,等她携子女搬过去,而且他在两人离婚后,他还在后妻面前反复念叨董竹君的好,其实单从两人分手时他的表现上看,就知道他是想尽千方百计挽留和苦苦哀求的那个。
但其实夏之时还是真的不懂董竹君,并且他也是个不会爱的人,在日本流亡期间,他为了防止董竹君爱上其他人,宁可请家教来家里教董竹君,也不肯让她去学校上学,董竹君喜欢听人吹箫,他也大不高兴,他有公干离日回国,扔下董竹君一个人,虽然已经有孩子了,还是不放心,要叫四弟来看着,又给董一把手枪,说是董要是对不起他了,就用枪自杀。在董竹君决意离开他的时候,夏之时想追回董竹君采取的也是一哭二闹三行刺的办法,先哭了软化,再屡屡嘘寒问暖谈话、拍桌子、发脾气,随后他给一干好友去信去电,要他们帮他逼董回四川,最后看董竹君去意已绝,眼看再三逼不回董竹君,竟要朋友帮忙害死董竹君(后来在信中他否认是自己拍的电报,而是朋友的策划),典型的我得不到的谁也别想得到心态。他爱的很深却不知如何爱,更不知如何尊重,只知道占有和居高临下,换个普通女人,也许就会满足在他霸道的爱情中,偏偏董竹君是完全觉醒了的女性,根本不可能把自己放在从属地位,这种把董看成他私有财产的爱法中,看不出对董竹君最基本的人格上的理解和尊重。所以爱是爱了,但是这种爱想想其实也真的让人很崩溃!所以不会爱,其实远比不爱更让人可怜——若是换做别人,就让董竹君去经商吧,自己只做她的后盾不好么,就像梁思成在林徽因陷入他和金岳霖的三角感情中时,他让林徽因选择自己的幸福,可见其宽容,就是这种理解的爱让林徽因和他厮守一生。夏之时归根结底还是不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也难怪,他生于封建家庭,又念的步兵学校,没有风花雪月,以为爱就是给你一切,但是前提是你是属于我的,必须听我的,结果这种爱的方式让他失去了爱。
那么董竹君呢?离婚后,在夏之时生前,董竹君从没有对孩子们说过一句他的不好,只是说他脾气非常暴躁、非常古怪,她一直把她和前夫的结婚照放在卧室的床头,每天夜里,她都要独自面对这个曾经赐给她幸福和苦难的男人。带着这些甜蜜而沉重的回忆,她孤独地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相爱未必就能相处,这两个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让人感慨的是,在董竹君弥留之际,她让小女儿在她入葬时放《夏天最后一朵玫瑰》,这首歌是她在日本流亡时从远处听到的一个青年吹奏的曲子,当时夏之时还为此生气,歌词是:“夏天最后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所有她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再也没有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映照她鲜红的脸庞和她一起叹息悲伤。”——也许她始终是属于夏之时的一朵玫瑰,美丽而又带刺,也许她在怀念初婚时在日本度过的属于他们的平静而短暂的幸福生活吧,毕竟感情不是随着婚姻的结束而能真正结束的。
所以,爱在时,请珍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资江花草①
后一篇:该怎么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