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成语100例
(2015-09-26 15:17:26)
标签:
教育论语成语 |
分类: 国学经典 |
《论语》成语100例
【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至伤害身心。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情感适中。也比喻做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八佾》)
【暴虎冯河】暴:徒手搏击。冯(píng):涉水。句中指无船而徒步趟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述而》)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下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的精神。(《公冶长》)
【不悱不发】悱(fěi):想说又不知怎么说。不到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述而》)
【不教而诛】事先没有经过教育,不指明什么是错误的,人家一犯错误就加以处罚或杀戮。(《尧曰》)
【不念旧恶】不计较别人过去的错误或仇怨。(《公冶长》)
【不舍昼夜】形容勤奋地学习或工作,到了夜以继日、昼夜不停的地步。(《子罕》)
【不亦乐乎】原意这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现常用于表示事态已发展到过甚的程度。(《学而》)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某个职位上,就不过问这个职位范围内的事。(《泰伯》、《宪问》)
【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言语表情。(《颜渊》)
【成人之美】指勉励并帮助别人做成好事或实现美好愿望。(《颜渊》)
【从心所欲】随自己的意志想怎样就怎样。(《为政》)
【箪食瓢饮】指简朴的饮食。(《雍也》)
【当仁不让】遇到应当做的事情就积极主动地去做,不推诿。(《卫灵公》)
【道听途说】从路上听来的话又在路上传播。指没有根据的传说。(《阳货》)
【颠沛流离】颠沛:狼狈,困顿。流离: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到处流浪。(《里仁》)
【而立之年】三十岁。(《为政》)
【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形容人十分勤奋。(《述而》)
【犯而不校】校(jiào):计较。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泰伯》)
【犯上作乱】违抗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学而》)
【斐然成章】富有文采,合乎章法。比喻文章写得好。(《公冶长》)
【分崩离析】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季氏》)
【富贵浮云】把富贵看得像浮云那样微不足道。也比喻富贵利禄变化无常。(《述而》)
【割鸡焉用牛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小用。也作“杀鸡焉用牛刀”。(《阳货》)
【各得其所】指各自得到其所需要的东西。(《子罕》)
【过犹不及】犹:如。不及:赶不上。做过分了和做得不够是一样的。(《先进》)
【和而不同】和睦相处,而不随便盲从。(《子路》)
【后生可畏】后生:指年轻人。青年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多用以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子罕》)
【患得患失】未得到时,担心得不到;得到后,又担心失掉。形容老是计较个人得失。(《阳货》)
【诲人不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形容不厌其烦地教导别人。(《述而》)
【祸起萧墙】萧墙:照壁墙。事端或祸端发生在照壁墙里面。比喻祸患产生于内部。(《季氏》)
【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远方的人)已经来了,就使他们安心住下来。后泛指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季氏》)
【既往不咎】咎(jiù):责怪,追究。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难追究。(《八佾》)
【见危授命】授命:献出生命。遇到国家有危难,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宪问》)
【见贤思齐】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跟他一样。(《里仁》)
【见义勇为】看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勇敢地去做。(《为政》)
【尽善尽美】极端完美,没有一点缺陷。(《八佾》)
【举一反三】反:类推。举一例而推知其他。形容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述而》)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乡党》)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以回复和符合礼的要求。(《颜渊》)
【劳而不怨】虽然忧劳,但不怨恨。(《里仁》、《尧曰》)
【乐而不淫】快乐而不放纵。(《八佾》)
【了如指掌】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八佾》)
【临深履薄】面临深渊,脚踏薄冰。比喻处境艰险,必须十分谨慎。(《泰伯》)
【名不正,言不顺】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理。(《子路》)
【内省不疚】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颜渊》)
【贫而无谄】虽然贫穷但却不巴结权贵。(《学而》)
【巧言令色】令色:讨好的表情。指花言巧语装着和善的样子讨好人。(《学而》)
【求仁得仁】仁: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比喻如愿以偿。(《述而》)
【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长期奋斗。(《泰伯》)
【三思而行】三:再三。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形容做事谨慎。(《公冶长》)
【色厉内荏】厉:凶猛。荏(rěn):软弱。外表严厉,内心怯弱。(《阳货》)
【杀鸡为黍】比喻盛情款待。(《微子》)
【杀身成仁】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意思是为了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泛指牺牲生命来维护正义事业。(《卫灵公》)
【慎终追远】终:指父母丧。远:指祖先。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追祭祖先。(《学而》)
【升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和技能由浅入深,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先进》)
【是可忍,孰不可忍】指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表示绝不能容忍。(《八佾》)
【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的观点,自己并无创见。(《雍也》)
【斯文扫地】指文化或文人被侮辱摧残。现多指文人自甘堕落,品德败坏。(《子罕》)
【死而后已】到死后方才停止。形容献出毕生精力。(《泰伯》)
【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颜渊》)
【危言危行】危:正直。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宪问》)
【威而不猛】威严而不凶猛。(《述而》)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又有新的理解和体会。(《为政》)
【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指文与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雍也》)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卫灵公》)
【信而好古】相信而且爱好古代的东西。(《述而》)
【行己有耻】以自己的行为不端正为耻辱。(《子路》)
【朽木不雕】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情无法挽救。(《公冶长》)
【朽木粪土】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和臭泥。比喻不可造就的人或毫无价值的事物。(《公冶长》)
【秀而不实】秀:草木开花。花木开花而不结果实。比喻人虽然才能出众,却功业未就。(《子罕》)
【学而不厌】专心学习,没有厌倦、满足的时候。形容好学。(《述而》)
【学而时习之】学习了新的知识,要时常温习巩固。(《学而》)
【学无常师】常:永久的。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向各种有专长的人学习。(《子张》)
【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旺盛。(《季氏》)
【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加以引导、教育。(《子罕》)
【言必信,行必果】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达到目的。(《子路》)
【言必有中】中(zhòng):中肯。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先进》)
【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指正经的道理或事情。说话说不到正经的事情。(《卫灵公》)
【言而有信】信:信用。说话算数,有信用。(《学而》)
【一日三省】省(xǐng):检查。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学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驷(sì):古代指四匹马拉的车。表示话一出口就无法收回。或表示说出话来就要算数。(《颜渊》)
【一言兴邦】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子路》)
【一言以蔽之】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为政》)
【一以贯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一切事物中,后泛指一个根本的宗旨贯穿始终。(《里仁》、《卫灵公》)
【以德报怨】用施加恩德的办法来报答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宪问》)
【以文会友】通过探讨文章、研究学问来会见、结交朋友。(《颜渊》)
【有教无类】教育学生不分高低贵贱,都一视同仁。(《卫灵公》)
【愚不可及】原指善于装傻,别人都赶不上。后指极其愚蠢。(《公冶长》)
【欲速则不达】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子路》)
【怨天尤人】尤:责怪。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老是埋怨或归罪于客观。(《宪问》)
【韫椟而藏】韫(yùn):藏。椟(dú):木匣子。把玉放在匣子里藏起来。比喻有才华但不显露出来。(《子罕》)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跟着学或做。(《述而》)
【战战兢兢】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泰伯》)
【直道而行】直道:没有偏私。毫无偏私地办事。(《卫灵公》)
【志士仁人】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现泛指爱国的进步人士。(《卫灵公》)
【中庸之道】儒家的主张,即待人处世采取不偏不倚的折中持平态度。(《雍也》)
【众好必察】好(hào):喜爱。指大家喜爱也必须调查了解才能确认。(《卫灵公》)
【周而不比】周:团结,亲密。比:互相勾结。亲密团结而不互相勾结。(《为政》)
【周急继乏】周:救济。救济有急难或贫穷的人。(《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