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千里马/文 【排辈原来当“论字”】
(2016-07-02 11:01:36)
标签:
族谱文化 |
排辈原来当“论字”
按现代人的观念,名以叫得出为宜,何必慎重至此!这是因为,现代人的家族观念淡薄多了,往日以农耕集团为基础的家族社会形态已越来越分化,家越来越小,族越来越远。在都市里,所谓的“家”,只有夫妻二人加一子,连父母都难得一年见几次面,哪里还有“家”可言?可谓真正“祖国处处是我家”了。
这一切都不是什么坏事,都是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境新天地,值得珍惜。不过,即便如此广阔的无比的家,也令现代人无法卸去孤独与寂寞缠身的烦恼。社会这个家,似乎替代不了氏族这个家的种种不足,也在渐渐凸显它的深层缺陷。再看看韩国和日本,他们的现代化都比中国要早,但家族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融合得非常统一。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同时也再次提醒我们;家文化不全是私有文化的产物,它也是具有多重包容性文化精神的社会基本单元组织。
所以,这些年来,中国民间自发兴起的寻根怀祖之风,愈演愈盛。全国各地以研究家族家庭和姓氏文化为内容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寻根访祖之风,在中国海峡两岸特别盛行。
2009年,一些知名学者还在中国香港成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世界赵姓文史联”的民间社团组织,弘扬久已不兴的家学文化。这些情况说明,家是不能丢失的,即使被丢失了,也会被重新建立起来的。
为什么我们说已经有一个足够大的社会大家庭,还要寻找属于自己血脉相连的“小家庭”呢?因为我们有祖有根,我们有血有脉。同时,在社会化群居交杂的现代社会里,社会制度所能够提供的物质保障和文化温暖,毕竟还是非常有限的。有些社会关怀和社会设计,也是缺乏及时性和灵活性的。因此,往往不能及时保障和满足现代人丰富多彩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如果继续发挥家文化的特殊文化功能,社会的保障体系,将会有更多更大的善意文化可以发挥出来,服务于祖国社会大家庭的需要,岂不是很好的事吗?而连接社会大家庭的脐带,就是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家”。
那么我们拿什么做脐带牵连我们的血脉?那就是族谱。我们常说“论资排辈”,其实这个成语有一字之误。正确的理念应该是:论“字”排辈。古人为了正确有效的管理“一家”之事,特别是世代之事,创造了论“字”排辈的科学族谱系统。具体说,就是一代人有一个字是相同的,另外一个字不同,这样,一看某字,就能知道他是哪家哪辈人。所以叫论“字”排辈。特别是明清以后,这个传统风气越来越浓厚。通过“论字排辈”,可以有效的把一族人的历史文化情感和关爱联结起来,这就是族谱文化特殊的社会功能。
我们敦慈堂的字辈,从花斗那一代人就已经在使用,一直到文革时还可以看到论“字”排辈的痕迹。算起来,我们敦慈堂人没有论字排辈的时间,也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完全没有“论字排辈”的时间,只有第七代一辈人。从第八代人起,我们已经在建立新的字辈族谱。目前,赵春林的孙子用上了新的族谱字号。如果这个族谱能够为大家认可喜欢,那么,我们敦慈堂赵氏一族的情感世界,将会有更深更远的传芳,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未来。
取名排辈,传统上有“男取《离骚》,女取《诗经》”的说法。其实,可供取名的中国优秀古典很多,例如《论语》、《大学》、《老子》、《庄子》甚至《史记》等等,都是取名的好典籍。我取的是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作品《桔颂》这篇名作中的十八个字。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姓名的战国时代出国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他坎坷不平的一生主要在晚年。青年时代的屈原,自修其身,高洁芬芳,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视,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的事。《桔颂》就是写于此时的诗歌名篇。诗歌抒写了屈原达济天下,报效祖国的宏大志向,一字一音,充满青春的奔放和理想的热忱。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希望敦慈堂的赵氏子孙,从第八代人起,能够像屈原追求那样,胸怀大志,爱家报国。我们真诚祝愿每一个敦慈堂的后人,健康、快乐,事业有成,吉祥平安!我们真诚借沐诗人的性灵之光,永惠我们这些河州子孙!
(本文选自作者《河州敦慈堂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