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鹤琴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儿童教育专家和儿童心理学家,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奠基人。他以长子陈一鸣为观察对象,在进行长时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了有关教育的西方思想,总结了七个儿童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儿童观。研究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早期儿童教育的主要问题,创立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并进行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学前教育思想。
关键词: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现实意义、儿童心理学
一、前言
陈鹤琴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家、儿童教育专家和儿童心理学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1914年8月清华大学毕业,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并取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到中国后,于1919年8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和院长。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他的幼早期儿童教育思想对我们来说,是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在我国,是对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
(一)陈鹤琴儿童心理特点。
陈鹤琴认为,儿童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重视和培养。“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的阶段”。陈鹤琴认为儿童的心理主要有七个特点: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
(二)陈鹤琴的儿童观。
陈鹤琴以他的长子陈一鸣作为研究对象,从出生就开始进行跟踪观察,用文字和摄影记录下他的各种言行举止并且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获得了第一手具有研究性的资料,最后总结了上述儿童心理特征,形成了他独特的、不同于其它的儿童观。
在陈鹤琴生活的那个时代,大多数的人们对于孩子都有不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儿童与成人一样是人,但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罢了,但是从各种自然的本能来说是不同的成人,所以,在那段时期儿童就被称为“小大人”。因为成人穿长褂子,所以也叫儿童穿长褂子,不准许儿童过度玩耍,强迫儿童的行为和成人一样。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概念和实践上都没有什么变化,陈鹤琴认为这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成人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破坏了幼儿的积极性。如果儿童观和教育观的错误观点得不到改变,那么我们永远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结果。因此在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就必须先学习儿童心理学,懂得了儿童的心理活动,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陈鹤琴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并且用他的一生来为此付诸实践。他很爱儿童,儿童也很爱他,所以对待幼儿教育,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他的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幼儿“无论贫富,无论智愚,都可以享受平等的教育,身心发展可以达到最佳”。
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对我国幼儿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
幼稚教育最早是由国外发展起来的,但在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十分缓慢,但是中国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学前教育却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完全照搬外国的做法。我们中国的幼稚园大多是复制照搬外人的,而外人的幼稚园不断在做出改进和改善,但我们仍然拘泥于传统,没有改善。对于我国当时幼稚园的主要问题,陈鹤琴将它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儿童太缺乏与自然社会环境的接触,却花费很多的时间在游戏室内。陈鹤琴认为,儿童没有先天的知识和能力,在与环境不断接触的过程中,会逐渐积累经验,知识和能力。若与环境的接触增多,幼儿的知识会更加丰富,从而能够获得发展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让儿童和环境有充分的接触,而不是把儿童禁锢在室内,让他们没有与环境接触的机会。然而,观察中国当时的幼稚教育,幼儿几乎都是在室内活动,幼稚园可以说是“幼稚监狱”。如果孩子与环境社会没有任何接触和联系,那他的经验从何而来呢?第二,家庭作业太简单。因为中国的幼稚园几乎已成为一种“幼稚监狱”,幼儿的家庭作业性质自然不太丰富,就只有看图书、玩沙、折纸等几个单调的活动。第三,团体动作太多。在幼稚园里面,儿童的年龄差距都比较大,个性也不尽相同,更不用说能力发展水平。然而一般的幼稚园采用的都是一种团体教授法。这样的方法只有教唱歌、游戏等少数几种活动,往往顾不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兴趣,不适合儿童教育。第四,没有具体目标。对于为何办幼稚园,儿童接受教育应当到何种程度,应当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和技能还没有研究或思考过。
(二)陈鹤琴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
基于当时的幼教形势,陈鹤琴意识到,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因此,于1923年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也就是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从幼儿园课程、故事、阅读和设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陈鹤琴的幼儿教育主张。
为了改善我国的幼儿教育,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于1927年发表了《我们的主张》十五条。十五条主张是对我国办幼稚园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国发展幼稚教育的指导,是我们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所不可忽视的[3]。他指出,第一个主张是幼儿园应该适应我国的国情,这是现实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建设幼儿园的基本要求。陈鹤琴认为,幼儿园设施应反映我国的特点,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学内容、教法,在不违反国情的前提下是可以利用的,以至于幼儿园就能够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第二个主张是“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义务”。当时的幼稚园几乎都没有家园合作的概念,而父母将幼儿寄托在幼稚园,并不是为小孩子接受教育着想,只是自己图个方便,对幼儿的任务都不予理睬,这样家里所教的和幼稚园里所学的往往不能很好地相融合。有些家庭甚至认为,小孩子既然送到你幼稚园里面了,那么作为教师的你就应该承担所有的教育责任,如果小孩子学习方面有什么问题那就是你幼稚园的失误。因此陈鹤琴认为,儿童早期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和家庭双方来共同承担,这样双方在教育方面也就不会产生矛盾冲突,而且影响也会更大。
虽然这是陈鹤琴针对当时的早期教育提出来的,但是在经过几十年发展后的早期教育,却依然存在他之前所说的现象,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更强烈的表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忙于工作和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所以陈鹤琴的提倡在现代的学前教育方面仍具备现实性。第三条主张是针对教材来说的,“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那我们就应该教他”。若一幼儿很早就能识字就可以马上教他识字,不用再等幼儿稍大了再学。其次,在目前教育中还存在着教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问题,因此,近几年开始了新课程改革。虽然它是基于在中学的改革,但也表明了学校所用教材的不合理,应该贴近于幼儿的实际生活。第三,能使幼儿适应社会的,就可作为教材。幼儿教育是使他可以开发一些生活技能,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儿童的教材的定制也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但前提还是要以儿童心理和经验作为基础。
三、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在教育目的观方面。
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人们对幼儿的理解不够深刻,还是有很多成人把儿童当做“小大人”,觉得儿童和成人之间没有区别,大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小孩子也同样可以做到,每每都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估幼儿,“听话”“服从”成人的儿童就是“乖孩子”、“好孩子”,就是“聪明”的,幼儿园教师也是以此为标准来对幼儿作出奖惩,以幼儿能够得多少小红花,能够考多少分作为衡量幼儿优劣的最主要标准[4]。这是一种高代价的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对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在儿童学习观方面。
早前的学前教育大多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幼儿花太多的时间在教室里、课堂上,老师很少带孩子去户外活动或学习,导致幼儿缺乏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接触,所学的内容也只是在书本上,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没有更多的接触和联系。如此,幼儿所得到的都是死知识,也没有生动的生活经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切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激励幼儿生动、灵活地健康成长。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决定了幼儿是要在自然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累积的经验就越多,幼儿的知识形成也就越快,也就越能广泛地了解周围的事物。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主要采用的是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5]。分科教育的优点是便于向幼儿教授各科体系的知识,也便于对全体儿童进行集体教学。其缺点是割裂了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忽视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甚至整个教育过程缺乏整体性[6]。这样,幼儿往往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儿童的主体意识受到了严重的抑制,拘束了幼儿主体价值的发挥。在让孩子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上,最重要的是老师说,甚至在特定的技能培训方面,也完全听从老师的指挥,孩子们只需要“跟风”、“依葫芦画瓢”,这严重阻碍了孩子们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陈鹤琴则侧重于游戏,关注孩子的状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注重个性差异,认为割裂的课程违反了儿童心理,反对以教材为中心,主张儿童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要求整个系统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积极性,培养思维敏捷、活泼好问的儿童。
四、结论
随着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幼教工作者对更为具体,深刻又能有效指导教育理论的实践有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陈鹤琴通过长时间的试验观察、进行科研而形成了简单明了的幼儿教育理论,具体详细但又不缺乏科学和严谨性,对于我国学前教育学是一种宝贵财富。
参 考 文 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北京出版社,2010.15-19
[2]陈秀云.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0.34
[3]唐淑.陈鹤琴与中国幼儿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22-26
[4]孙爱月.继承和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2011.33
[5]刘守旗.陈鹤琴论儿童与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15-19
[6]陈一飞.二十年来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概览[J].教育研究,2010(6):118-1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