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一部分:清代官服及后妃、诰命夫人服饰
身穿龙袍、头戴坤秋、颈戴领衣、前胸佩戴朝珠、佩挂十八子、手戴指甲套、脚穿旗鞋的慈禧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0JabYJP31着夏吉服袍冠,脚穿官靴、腰间佩戴褡裢、怀表套的第一总管大太监安德海(左)及大太监李莲英(右),陪同慈禧太后出行
清代官服是满族统治中原后,以制度演变的官服的形式,是封建时代官服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是在坚守其本民族旧制度基础上并参照了汉族服饰制度后加以发展的。清代官服依穿着不同场合和用途,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等几大类。
清代 光绪朝 元青色妆花绸朝服
大朝、元旦/冬至、祭祀、生日等重大场合穿朝服。需要外穿补服。朝服、补服属于礼服类。
清代 咸丰朝 石青色平彩金绣八宝、寿字吉服(蟒袍) (前)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0CBttVR9f(后)
吉服,是帝后妃嫔下至王公、文武百官及公主、命妇等举行“筵燕(宴)、迎銮”、冬至、元旦、庆寿等嘉礼、吉礼、军礼活动时所穿用。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吉服袍称龙袍,其它称为蟒袍。
清代 咸丰朝 蓝色彩绣纳纱金龙吉服(蟒袍)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具有无限的能量,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纹向来是作为皇家宫廷御用的装饰纹样,是皇权身份和威严的象征。
古代服饰既是个人身份的象征,也是权力的标志,代表着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无论皇族、后妃或是文武百官,从礼服、吉服至常服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僭越。
1867年 广州 清代官员夫妇像 其中官员内穿朝服外穿补服 诰命夫人着凤冠霞帔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jQ7L1Ym5a清末 七品诰命夫人霞帔
霞帔为明清命妇礼服,是王室和官太太的象征。清代霞帔是汉人命妇穿用的,品级高低通过其上的官补而有区别。
清末 身穿补服、头戴凉帽、胸前佩戴朝珠、脚穿官靴的官员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efhI85V5f清晚期 元青色补服
补服属于礼服的一种。补服制度始自隋代,至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是清代文武官服中最重要的一种,穿用场合最多。官职与官位的标识是用胸前和背后的补子图案加以区分的。
补子是中国古代帝王及其皇族、后妃、文武百官及命妇等所着补服上的图像标识,代表穿着者的社会地位。
按《大清会典图》规定,文官图案要绣禽鸟类,武官图案绣兽类图案,使人一望便知其官位。
郎世宁绘《万树园赐宴图》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wwEvRre74清代 光绪朝 一品仙鹤缂丝文官补一对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hgLoeJr29清代 光绪朝 三品孔雀五彩绣文官补一对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ickRc8M68清代 光绪朝 五品白鹇纳纱文官补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hggiVMDdb清晚期 石青色团鹤纱常服
一般认为,常服是清代服饰制度之中最能体现满族特点的服装。
清代常服大体而言有三种用途,第一种是作为“常礼服”来使用,在一些特别严肃、庄重,但是又不需要使用朝服、吉服的场合,都使用常服作为正式服装。第二种是作为日常正式服装,特别别是日常在衙门办公的时候,均穿着常服。第三种则是作为丧期、忌辰时表达肃穆时使用,这时也被称为“素服”。形制与吉服相同。
穿常服、颈围围领、脚穿官靴的恭亲王奕訢
恭亲王奕訢(1833~1898),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六弟。人称“鬼子六”,清朝世袭亲王。他是同治、光绪两朝时,总理国家大政及外交事务,为清代后期重要历史人物。
清末 领衣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iRNBAANc1清晚期 身穿禁卫军服装(领衣)、腰间佩戴荷包、手拿扇子的标准武官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0NUnoYl25清晚期 夏吉服冠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0NTZ3DC8c清晚期 冬吉服冠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nrrHcytc1清晚期 官靴
清代只有文武百官着靴,平民、仆人不得穿靴。清代的靴都是尖头式。
清晚期 身穿官服、颈戴朝珠、下穿马面裙的李鸿章夫人赵小莲。出生于安徽太湖书香之家,四代进士,父亲曾是咸丰陪读。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0J7EKNEce清末 石青色诰命夫人女补服
在清代,受过诰封的命妇(一般为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备有补服。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的尺寸比男补略小,在霞帔或补服的前胸、后背部分同样缀有补子。按照制度,凡武职官员的妻、母,则不用兽纹补,也和文官家属一样,用禽纹补,意思是女子以娴雅为美,不必尚武。
清末 红色缎蜀绣马面裙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vz6u2VQ5a身穿衬衣的瑾妃
瑾妃是光绪帝仅有三位后妃之一。瑾妃有一妹,同为光绪帝妃,即珍妃。光绪十四年,在光绪帝的选后大典上,瑾妃和妹妹珍妃同时入选,成为光绪帝的妃子。
1889年 老醇亲王奕譞的三位侧福晋。左一颜扎氏 (1864-1881),余下两位刘佳氏,李佳氏。 三位侧福晋,均身穿便服衬衣、头戴大拉翅、围领巾、手拿扇子,危襟正坐,一副居家妆扮~
满人皇室亲王、郡王之妻称“福晋”。妻妾称谓有嫡福晋、侧福晋及庶福晋之分,正室称嫡福晋;侧室则称"侧福晋";婢妾俗称"庶福晋"。贝勒、贝子、镇国公及以下世爵之妻,只能称“夫人”。
清晚期 月白色 暗花绸 满式袷衬衣
衬衣原为满族所穿的一种圆领、右衽、直身、长袖,平口的无裾(开气)便袍。在清代,有很多外衣都开裾,在穿这些开裾的服装时,若不穿内衣,极不雅观同时也是封建礼教所不准许的。为了避免行走之时露腿,就得做一种无开裾的内衣穿在里面。
随着清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服装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衬衣也开始不满足于其实用性。逐渐由实用型向审美型转化。发展成为常见舒袖、挽袖〔半宽袖〕两种款式的便袍。此时的衬衣,不仅是衣袖变化,衣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用宽窄、颜色、花纹均不相同的花绦镶边加滚。此时的衬衣,用料都非常讲究,有绸、缎、纱等。常常见到当外衣穿着。
衬衣是非常具有满族特色的服装。也是后妃所喜欢的服装之一。
清晚期 玫瑰红缎回字暗纹、如意云头女偏襟棉马褂
马褂是由清代军旅服饰演变而成的帝后燕居服装。后流行于满族民间,不分男女、老人与小孩均可穿用。
清末 大拉翅
旗人传统发型是辫发,男女一样,早期女人们将头发盘在脑袋上。“两把头”大致出现在咸丰朝,一般来说早期都是用真发,或者真发混杂假发梳成。“两把头”的发展越来越高大,后期的“两把头”几乎已经不可能用真发了,便用青缎制作,演变成所看到的“大拉翅”。京剧中也会看到“大拉翅”,京剧一直有旗装表现异族番邦的习惯(不论什么朝代,一律穿旗装)。
大(达)拉翅也称旗头、大京样、大翻车、架子头,在蒙古语中是“雄鹰的翅膀”的含义。上面的装饰都是插上去的,根据喜好搭配。
清晚期 湖绿色缎 彩绣蝴蝶、梅花 大马蹄底旗鞋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0NZGX1R3f清晚期 蓝缎 团寿 梅花 马蹄底旗鞋
高底鞋,是清代最富民族特色的女鞋。
在清代,汉族妇女仍穿着各种各样的弓鞋(小脚鞋),而满族妇女则穿着用木制的平底或高底平头旗鞋。因这种鞋为旗人所穿,故称为旗鞋,是满族妇女特有的鞋饰。
至于为何穿厚底鞋,有与民族传统、地域文化有关,走起路来婀娜多姿等之说。
只有身份高贵的满族妇女及清代满族百姓家的妇女在结婚或节日等庆典活动时才穿着高底鞋,百姓妇女平时所穿着的旗鞋为平底鞋。
清末 “双魚吉庆”“八宝” 元宝底 旗鞋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0NXAvE723清末 女套裤
套裤是无腰的棉裤筒,无裤裆,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秋冬季节穿着。套裤只起护腿作用,套裤与长袍配合,能发挥其灵便的特点。
第二部分 饰物部分
1.清代长命锁系列
长命锁只有中国人佩戴,主要以汉族为主。起于汉代,盛行于明清,延至民国。材料有2、30种,银质因其独特性而拥有量最大。镌刻着包罗万象的吉祥用语、符号,不外乎传递着父母对儿女永恒的爱等。因先人医疗水平有限,婴幼儿夭折情况时有发生,佩戴长命锁,寓意“锁”住生命,避灾驱邪。家家有几把长命锁不足为奇。佩戴以儿童为主,有的地方女子出嫁也要佩戴长命锁。这些项圈式大挂锁就是大姑娘、小媳妇佩戴。
清末或民初 佩戴长命锁、云肩(左一)的新媳妇及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的新郎(右一)与家人合影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0NUKmkib2清末 佩戴长命锁的妇女及儿童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KdmEo18清代 山西 戏曲人物银链锁 长度 42公分 重量 412克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JRKPFe3清末或民国 广东 蝴蝶璎珞银圈锁 长度 42公分 重量215克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Hre1Af2清晚期 河北 连(莲)生贵子 长命银链锁 长度 67公分 重量 478克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H2Z2898清代 河北 双狮戏珠银链锁 长度 50公分 重量 196克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qt15n4kb0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DbQKna3清代 山西 戏曲人物银圈锁 长度28公分 重量 320克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zhtFLb9清末或民初的甘肃新娘
甘肃、青海地区,长命锁是女人婚礼期间挂在胸前的嫁妆,其体量和精致程度也反映了娘家的富裕程度。
清末民初 甘肃长链银锁 长度 100公分 重量 519克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CoivH15状元骑马 银锁 长度 17公分 重量 79克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BUOni7c麒麟送子 银链锁 长度 34公分 重量 66克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zyQrc06民国 长命富贵 铜链锁 长度 37公分 重量 84克
2.云肩系列
清末 着凤冠霞帔的诰命夫人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jQ7j2SAd8清末 七品诰命夫人霞帔
霞帔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民间发明了“云肩”与之对应。
明末清初的《阅世编》将民间的云肩按大小分为宫装、云肩、阁鬓三式。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云肩的豪华版本,即在云肩上装饰珠宝,悬挂响石,行动时会发出微响,叫宫装,宫装通常用在礼服上,其次是阁鬓,阁鬓比云肩更加轻巧,式样很多,又叫花领子,常见的像金莲花式,或是璎珞式等等。一般都统称为云肩。
清末 河南 精绣云肩
河南云肩形状普遍较大,是当地独有的风格,款式变化也较多。多的由几十片甚至一百多片组成,每片都有刺绣绣工艺。有的云肩形似上衣,下面再配有条裙,穿起来像成套的衣服。由于体积大、组合复杂,高品质的河南云肩也是最费工时的。大部分都保存干净完整,原因可能是穿用次数较少。
清末 京绣云肩
“长富 ”四方如意云头璎络式云肩
“四方如意云头云肩”体现四方如意,事事顺心。
云肩的图案构成,完全是运用艺术符号及其数字所组成。每件云肩都各自有一个主题,都离不开人们对爱情、婚姻的美好祝愿。
贴花绣 四角坠莲篷云头磬 璎络式四方云肩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ynEbR67清末或民国 柳叶云肩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v1GDh93清末或民国 “喜雀登梅”、“蝶恋花”异型云肩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uaSyQ58清末或民国 四方如意云肩
云肩的用途及称呼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明末,女性因为流行在脑后梳燕尾,这种发型要用到大量的头油,女性为了不让头油沾到衣服,就在脖子上使用了一种叫肩帕的装饰物,而他们常常是以四起云的形式出现的,因此称谓为云肩。
清末或民国 金玉(鱼)满堂云肩(阁鬓)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tfk4k343.织绣“活计”(荷包)系列
有一种精致小物,是传统刺绣工艺的瑰宝。它穿越千年的文化积淀却遗存至今,余绪未泯地展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有一种随身配饰,是古代由少数民族骑士传入中原。它的造型迥异图案丰富,是芳龄女子用精湛的技术,丰富的遐思编织的七彩年华。
有一种定情信物,是多情男女传达情思的载体。它的小小形体,包裹了绵绵无尽的深挚情意;一针一线,无不寄托了人们内心美好的精神诉求。
它有一个含蓄而俏皮,古拙而鲜活的名字—荷包。
清晚期 身穿长袍马褂、头戴暖帽、脚穿快靴、腰间佩戴织绣“活计”的八旗子弟
满族统治中原以后,安定的生活和日益贵族化,使荷囊等“活计”原有的实用功能逐渐退化。其品种、名称根据所盛物品有所改变,男、女用有所区别,演变为华丽的装饰物,皇族及宠臣甚至以此来炫耀身份。
清晚期 身穿常服、颈部围领、脚穿快靴、旁置五品夏吉服冠、腰间佩戴织绣“活计”的官员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iROenTfcd1910年戴披领、腰间佩戴织绣“活计”的台湾秀才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iRNOju373清晚期 身穿长袍、偏襟马褂、头戴瓜皮帽、手拿烟袋 烟袋挂有葫芦袋的一男性老者 是当时日常的常见妆扮
清代织绣“活计”,按照所盛物品的形状设计制作各有其专门的名称 。
男用“活计”一般包括荷包、扇套、怀表套、镜套(盒)、扇套、靴掖(或名姓片夹)、香囊、槟榔袋、褡裢、烟荷包、扳指套、火镰套。
女用“活计”一般包括荷 包、香囊、怀表套、镜套(盒)、粉盒、扇套、靴掖(或名 姓片夹)、槟榔袋、烟荷包 。
经常被统称为荷包。
清晚期 浙江丽水 打籽绣荷包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iRNbZjqc0清末 纳绣 一甲天下靴掖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iRMGj804c清末或民初 平针绣荷花 褡裢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iRMwWOS9a清晚期 山西 打籽绣 花开富贵荷包
3.其它饰物及用品
眉勒,也叫抹额、勒子,是古代妇女重要的服饰品之一,也是主要的装饰部件。随着历史朝代的变更,眉勒的形制及名称也随之发展变化。其除了保暖外,也能起装饰作用。
清晚期 广东 缉珠绣眉勒(抹额)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npkN1pJ17清晚期 头戴眉勒(抹额 )缠足的汉族老妇人
暖耳,也称耳罩、耳套、耳包,为冬天御寒、保护耳朵所用。唐代称“耳衣”,明代称“暖耳”。据《明史·舆服志》载,明代万历以前,百官于十一月皆戴暖耳,后流行于民间。清代流行的暖耳为民间御寒护耳所制,在北方地区常见,多为女子所用,分内外两层,外层绣有花卉图案,内层为一耳形窄边,戴时将内层窄边套于耳轮之上,即可挡风保暖。
清末或民初 鹤鹿同春 五福捧寿 一甲天下 蝶恋花 四对耳套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iqIrb5D31清末或民国 金玉满堂 皮耳套
挽袖也叫袖口,使用在袖口顶端的外面,繁复精美的工艺体现衣服的华美与穿着者的尊贵身份。
清晚期 平针绣 十二美人图 挽袖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i8xSZKr93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i8x9idK64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np8JGjZb7清晚期 头戴眉勒(抹额) 身穿汉式皮袄(袖口绣有精致的挽袖) 下穿马面裙缠足的年轻汉族贵族妇女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sBY6Fa5清晚期 平针、钉线绣飞禽猛兽、梅花、兰花、莲花、菊花的粤绣挽袖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rYZtO7c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jEzhCZL75清末 下佩戴汗巾的标准汉族年轻妇女妆扮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n6u6gbc清末 平针打籽绣庭台楼阁 下结金钱络子的双色汗巾
http://s8/middle/006cMMz9zy7j9qmA5Eo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