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唐朝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当时,大唐国力盛极一时,周边很多国家都为了和大唐拉近关系而请求和亲,吐蕃(今西藏)也不例外。实际上,自公元634年开始,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就为了谋求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先后两次派遣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向唐皇求亲。直到641年,禄东赞才获得了晋见太宗、迎娶公主的机会。
然而,机会虽然来了,但事情的进展却不是那么顺利。原来,当时想要与大唐通婚的国家太多,因此,究竟把自己的公主嫁给谁,太宗有点犯难。为了公平起见,太宗决定考一考前来求婚的使节,谁能在考试中取胜,公主便嫁给谁的君王。
考试开始了。第一道题是区分树根和树梢。太宗命人拿出一根头尾一般粗的木头让各国使节区分。在其他使节还在冥思苦想区分方法之际,禄东赞让人把木头放入池中,然后根据“头重而下沉,尾轻而上浮”的道理取得了第一轮的胜利。太宗对其颔首赞许。
接着,太宗令各国的使节认出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各自的母子关系。很多使节对此都束手无策。只有禄东赞不慌不忙地把马驹关在马棚,然后饿上它们一天。第二天,他放出马驹,只见那些马驹都奔向自己的母亲那里吃奶了。禄东赞再一次赢得了太宗赞赏的微笑。
第三道题是用丝线穿过九曲璁玉。所谓的就去璁玉,就是这块玉的里头有一个九转回旋的小孔。如果用一般的方法当然做不到,但是禄东赞很快想出了一条妙计。他用丝线绑住蚂蚁,放在孔口,然后慢慢吹气,让蚂蚁穿过去。这样丝线也一起穿了过去。
考到这里,唐太宗已经对禄东赞赞赏有加。他认为吐蕃的使节都这么聪明,那赞普就更加聪明了,于是立即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这个故事也许只是传说,有些虚构的成分,但唐太宗接待领国来使时的英明、公正的雍容气度却在其中表露无遗。阎立本正是抓住了太宗的这种气度,才将这幅《步辇图》绘制得如此生动传神,最终使之成为流芳百世的名作。
——转载于《一幅名画一个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