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雨花石—六合玛瑙(三)-旧博移档(4)

清明乡愁——灵岩玛瑙雨花石
2014-03-24 21:46:30
引子
清明乡愁何处在?早没了儿时熟悉的陋巷瓦屋。我的乡愁只能偶寄于家乡的山水间,田野里,有时,就停留在那一阵微风中,一场细雨里,抑或一枚雨花石上。
说起六合的山,就不能不提灵岩山。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它或许只是一个小丘陵,但在旧时的六合人的心中,它真的是一座山,一座充满奇韵的山。
它曾是中学生的春游胜地。全班全年级是步行远足,三两结伴则常骑车同往。山上有松风轰响,白鹭翩飞;半山寺的野草断垣旁,珍珠泉的半截井栏下,仙人洞的颓塌棋盘中,时见狐兔出没,猪獾潜行。山下有棋局般的农田,菜花黄,麦苗青,池塘如镜,屋似烟盒。天边是飘带似的长江,烟波浩淼。对于平原上长成的青少年们,这些是多大的视力冲击。更令人神往的是,溪涧边不经意间会找到剔透绚丽的玛瑙石。在那审美贫乏的年代里,这可是滋润心田的一剂良方。
最爱去找寻玛瑙的产所,是人人皆知的沙子沟。那是山南的一处山坡,千年的山涧水冲开山梁,裸岀一团火红的红砂矿体。有人说它象一只油润的红鸭蛋黄,有人说是卧佛微睁的一只慧眼。菩萨因人间曾有的苦难会生出悲戚,白日落泪,月夜泣血。
然而,对于这座山,更能使我想起的,是儿时听家中老人讲起的一亇传说。据说当年楚霸王兵过棠城,嫌东南山头太多,行军受阻,便要驱山入海。于是神鞭扬起,顿时天惊地裂,群山匍匐,纷纷窜入东海。混乱之中,却有一山定然不动。霸王怒起一鞭抽去,此山竟然痛苦抽搐,皮开肉绽,且有血水涌岀。霸王吃了一惊,不由口中念道,此山有灵,作罢作罢。于是人们便给这处江北平原一座孤山起名”灵岩”,那被霸王抽裂山体血肉裸出的地方便是现在的沙子沟,那血染的地方便生出许多玛瑙。
我家老人是亇文盲,一生中与后辈没有几句交流。而她讲述的这个传说却有点惊天动地。更奇的是五十年过去了,在我接触过的文化媒介中,这个传说竟是独家。想必老人家的获得应来自她那时代的失传本地民间话本。它显示的是民间底层对失败英雄心底的执着记忆。不以成败论英雄,仰慕他的雄风义胆。能与霸王相关,这山能不令人刮目?难怪我从小就对这座山就有一种雄浑之美的感觉,原来这并非来自山体,而是这传说中的英雄。
至于沙子沟的红砂,初见时并未对它有过多的感受,直到见过瓜埠红山窑露天釆矿点铺天盖地的细润红矿时,才真的被大自然调色师的壮美习作而震憾。记得有次在景德镇见过一种美丽的窑磁,通体火红,极为流行,称之中国红。当时便感到一种眼熟与亲切,后来终于想起,这便是瓜埠红山窑红砂的颜色,沙子沟上的红砂的颜色,更是我家乡的颜色。
自然,灵岩山上最出名的是它盛产的玛瑙,今称雨花石。小时上山寻石,得找有眼的活石。所谓的眼,是指玛瑙石的一种特殊的花纹,玻琍般剔透,色彩斑斓,一圈一圈,细小者如人指端螺纹,硕大者如丝缟飘带。古称螺石、缟石者是也。其主要成份便是二氧化硅。如今许多显摆或叫卖的所谓雨花石,在我辈看来多是死石。为提醒爱石人,本人七年曾前在一家雨花石网站上以“什么是真正的雨花石——六合玛瑙”为题谈了一点心得,未想引起轩然大波。跟帖如潮。自度原因有二,一是雨花石名声太大,挑战了权威,二是其蕴藏的商业利益甚丰,触动了利益。风波既起,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连发二文。其间引发的讨论至今看起来仍绕有趣味,特找来部分附引如下,算是为六合的雨花石立个小传。可惜海量跟帖的首篇已被不知去向,但其主要内容在后面跟帖中已有提及。另感谢一位跟帖的网友提供了一首近人写的赞六合雨花石的诗,很是喜爱,一并摘来供朋友们欣赏:
说法高僧静不哗,缤纷天上雨奇葩;
至今台畔灵岩石,犹作烂斑五色花。
注:近读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有载:“秦始皇作石桥于海上,欲过海观日出,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其色犹赤。”神仙助始皇驱石跨海以造桥,鞭之血流的传说,颇和项羽驱山开路的内容相似,前者石桥赤色,后者山现红土。此或为当地文人崇尚霸王的移花接木之范本,推之,则各地“灵岩”之山名应多附此说。(2021/1)
附录:什么才是真正的雨花石—六合玛瑙(三)
2014-03-26 07:45:53
w先生跟帖说“我非常赞同不晓得的看法,请楼主多学习,学习。你的想法观点有问题。”
很高兴,这里有点文化氛围,讲究学习,不象是大市场。很愿意离开这个误闯的专业版之前,再和大家一道学一篇文章:
一个有趣的谜
南京为六朝胜地,十代故都,是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流传着许多谜一般的神奇故事。雨花石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4月27日,《南京日报》刊登作家夏阳《关于雨花石》一文,向读者提出两点希望:“一、希望有熟悉南京掌故的朋友,介绍一下雨花石的名称始于何时;二、希望有博学的朋友,介绍一下古人涉及雨花石的诗文。”此后,一位诗人在《关于雨花石》的诗中问道:“雨花台是因为雨花得名?还是雨花石是因为雨花台传世?”六合县的一位石友在《六合文史资料》第一辑《六合明珠雨花石》一文中称“雨花石名始于何时,又是一个有趣的谜”。
“雨花”芳名,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谜”。要解开这个“谜”,得从“雨花说法”谈起。
南朝梁化(公元502-557年)以后,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梁武帝时,有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坠落。”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云:“旧传梁武帝时,有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天赐花。”元至正《金陵新志》云:“旧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台上,天为雨花。”
近人诗云:“说法高僧静不哗,缤纷天上雨奇葩;至今台畔灵岩石,犹作烂斑五色花。”灵岩石,即产于六合县的雨花石。
“雨花”、“雨奇葩”,这个“雨”字,在古汉语中作动词解,属动宾结构。“雨花”,即天降、天落、天坠花也。一些书刊、报纸、乃至《辞海》,把“雨花”说成是“落花如雨”或“落雨如花”,都是不对的。
传说毕竟是传说,历史终究是历史。即使在南梁天监二年雨花泉石井栏上出现“雨花”二字,但当时此处的地名,并不叫“雨花台”。直到北宋大观大观年间,吏部侍郎卢襄,根据“雨花说法”的传说,正式给云光法师讲经处命名为“雨花台”。元至正《金陵新志》云:“雨花台在城南聚宝山”,明正德《江宁志》云:“雨花台在聚宝山,其地亦名玛瑙冈。”清嘉庆《江宁府志》云:“雨花台在南城三里聚宝门外据冈阜最高处。”由此可证:“雨花台”名始于北宋,在历史上是作为建筑物的“台号”而不是地名存在的。
明末清初,雨花台作为“台”的建筑物已不复存在。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词云:“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朱氏为明末清初人,此时雨花台已成了“空坛”,无“台”可供游人“凭栏”了。与朱氏同一时代的明遗民魏禧《登雨花台》诗云:“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谁使江山全破碎,可堪剪伐到园陵;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声。”“故京”即明开国首都南京。从魏氏诗中,可以看到,雨花台已成了杂草丛生、牛羊践履之处了。他“登”的已不是旧时作为建筑物的“雨花台”,而是废圮后无“台”可供“凭栏”的雨花台旧址了。从这一时期起,“雨花台”由“台号”逐渐演变成地名了。
在“雨花台”未成地名之前,史料中虽未找到“雨花石”芳名,却有如下这些名称:
由此可见,“雨花石”还未名于世,以六合石为首的玛瑙石便已群芳争艳了。大文豪清人孔尚任反称金陵雨花台“小马脑”为“六合石子”。
最早出现“雨花石”名的有两则史料:
一是徐荣写的《雨花石》诗:“天雨诸香下帝台,大同天子讲经来;尚留子石临江活,恰似房花向日开。”
二是张岱写的《雨花石铭》:“大父收藏雨花石,自余祖、余叔及余积三世,而得十三枚,奇形怪状,不可思议。”
徐荣和张岱,均为明末清初人,张岱祖父,大约在明万历年间,正是历史上出现第一次雨花石热的年代。
上述诗文表明:“雨花石”名称,最早出现可能在明万历年后,闻名于明末清初,这与“雨花台”由“台号”演变成地名,属于同一历史时期,可互为印证。因为,一般说来,石头及至物产的名称,多以产地命名。如太湖石、大理石、灵璧石等等。当然,也有以石头本身的特征命名的,如鸡血石、田黄石、孔雀石等等。雨花台成了地名后,此处所产的雨花岗玛瑙类玩石,自然被人们改称为“雨花石”了。如今产于六合的“灵岩石”,产于仪征的“江石子”,也由于南京雨花台在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名声,都泛称为“雨花石”了。
通过学习,结论:
1、先有灵岩石,后有雨花石。
2、雨花台明朝前叫玛瑙岗,时有玛瑙石出现。后改名为雨花台,原玛瑙石便被称为雨花石。
3、玛瑙矿六合、仪征、南京相连,自古灵岩玛瑙最出名,是雨花石中的代表,佼佼者。
第2楼
没有问题,就是字太小了,看不清。
第3楼
高兴,这里有点文化氛围,讲究学习,不象是大市场。很愿意离开这个误闯的专业版之前,再和大家一道学一篇文章:略
第4楼
雨花石市场混乱,至今无雨花石的行业标准。建议成立行业协会,做两件事:确定雨花石标准,成立雨花石鉴定机构。不能蒙骗顾客,损害雨花石名声。
第5楼
行会,估计行不通的,一牵扯到利益上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每个行业都是这样,雨花石圈里还没有出现行会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第6楼_冰山雪莲
希望楼主不要介意石友们的直言不讳!大家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不能让石友误解雨花石的概念,确切的说是雨花石的新概念。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那就是对一些损坏南京雨花石声誉的行为感到很痛心,我们也是一样的,石痴版主还为此写了一篇贴子,请您有空看看吧。您的建议也很好,我想执行起来肯定有难度的。感谢您的发贴,通过这样的讨论,大家都会学习到一些东西!这也是本版的主旨“宏扬雨花石文化!传播雨花石知识!”能看出来您对雨花石的热爱,欢迎继续支持本版,多多上来与各位石友交流!
第7楼
确定雨花石标准,成立雨花石鉴定机构。不能蒙骗顾客,损害雨花石名声。
第8楼
以下是引用
确定雨花石标准,成立雨花石鉴定机构。不能蒙骗顾客,损害雨花石名声。
难度很大的,每块石头都不一样,尤其是精品石,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定出的价格,有几个圈外的顾客能接受得了的?
珍藏的一枚雨花石——喜上眉梢
珍藏的一枚雨花石——喜上眉梢(蟢蛛+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