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的自然寿命的几种说法
(2017-04-01 11:50:51)读点健康
有关人的自然寿命的几种说法
2015/07
收集的有关人的自然寿命的几种说法如下:
2、性成熟期说
人类的寿命与哺乳动物的寿命有共同规律,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为性成熟的8倍10倍,人在14-15岁左右性成熟,因此人的最高寿命应为112-150岁。
3、生长期说
动物中凡生长期长的,寿命也长,而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为20岁25岁,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00-175岁。
4、心率极限说
有关研究发现:心跳8亿次,为一般动物的生命极限。所以,心跳的快慢与动物的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燕子每分钟心跳1200次,一年多时间,就跳完了8亿次,所以燕子的寿命极短。老鼠每分钟心跳900次,只能活两岁左右。猫的心跳是每分钟240次,能活五六岁。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兔类等心率很快,每分钟可达数百次,但它们的寿命仅1~3年。相反,大的哺乳动物如鲸体重很大,心率慢,每分钟仅20次左右,其寿命却可达30~40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哺乳动物(人类除外)一生的心跳次数基本一样,大约是8亿次左右。
人类与哺乳动物有很大区别。在相似物种条件下,人的寿命远比动物长,其原因主要是科学发展,医药保健及社会的进步。人类一生心跳次数大约是一般哺乳动物的3-4倍,为25-30亿次左右。人类寿命约为5400/每分钟心静息心率。科学研究表明,成人静息心率在70次/分,其理论寿命可达80岁左右。
5、程序说
人类细胞分裂50至60次后便会停止,使机体组织呈现衰老和机体低下状态。控制细胞分裂次数的时钟是位于染色体两端的一种特殊构造端粒,细胞分裂使染色体上的这种特殊构造缩短到一定长度,从此停止分裂,这就是“程序说”。
6、 错误积累假说
7、细胞间物质说
细胞间物质,是指由细胞产生,并分泌到细胞或细胞间的一些物质。如透明质酸、胶原等。透明质酸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在保持组织的水分方面有重要作用,青年期透明质酸多,皮肤润泽和丰满。但随着衰老,透明质酸减少,而代之以胶原增加。胶原不仅缺乏弹性,而且不容易被分解,因而营养物质既难进入细胞,而细胞的排泄物亦难以排除,因而细胞的新陈代谢低下,最终导致细胞衰老。特别是当毛细血管、淋巴管及细胞之间,一旦出现胶原,衰老很快就会出现。
编后:
人群的存活概率
理论的寿命极限和常人关系遥远。平均寿命倒是现实相关。现在公布的某地平均寿命对应的是当年出生人群,对现在存世人群,他们的平均寿命的测算应是在他们出生年代时期。但都大部分已难找。常见的方法是参考现在人群的平均寿命,适当给予加减。例如今年南京平均寿命大约为男81,女84,那我们60多岁的人群可以设定为男女各减2-3岁。且定为男79,女82。
有了这个数据,根据概率,大概可以估算出一个人群的未来可能存活状况。譬如一个同学会46人,如平均寿命为79(不考虑性别),则到79岁时,应存活一半23人。如其中最高寿命为94岁,则最低寿命大概为64岁,其中跨度为30年,如无意外,则64岁起,这个群体一年平均去世1个半人,即两年走3人,10年去世15人。到74岁时,存活31人,84岁时,存活16人,90岁时,存活7人。如果考虑女性比男性寿命长3岁,女性的存世人数后延3年,即迟3年开始出现过世现象。因为迟了3年,67岁以后,这个人群中,女性比男性正常多存活4人左右(且认为男女人数均等)。
这里将死亡段的跨度设定为30年,实际其密集时段可能更会集中于平均寿命的前后10年、6年。随着社会医疗条件的整体改善,人们的互相间的寿命差在变小,寿命更接近。
但医疗资源的不均分布,还是会使同一年龄层中的小样本群的平均寿命出现差别。
顺便提下去年有关教育部门对南京人和日本人的身高比较统计数据,儿童和少年组普遍高于日本人,但成年组却低于日本人。教育部门很有点沾沾自喜。但一细想,这些数据表明南京儿童发育期提前,生长期缩短,窜的快,停止的也早。这种现象如果和寿命的计算法则一挂钩,显然不是健康的趋向,不值自炫,反倒应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