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2018-05-26 13:14:26)
分类: 教育教学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


课例名称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姓名


学段学科

小学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章节

第六单元古诗词背诵

年级

六年级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之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

3.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学情分析

虽然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是难点了,课前学生也有了充分预习。但是通过课前调查得知,学生对于安史之乱,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因而对于这首诗的深层理解,大部分学生都有问题。学习古诗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已经熟记于心,本课旨在通过让学生把握写作背景,在理解作者内在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采取循序渐进引导法,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的大意,通过学生质疑,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楚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以“喜”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析本诗的结构,了解本诗的写作方法,利用地图,让学生理解地名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更好理解诗文的意思,并在最后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朗读。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自主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过程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导入了解诗人         理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          明意悟情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了解诗人

1.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课件出示:杜甫画像),谁知道他是谁?

师:都知道,一起说。

生(齐):杜甫。

师:这是杜甫的画像。他就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杜甫。

你对杜甫有什么了解?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著名诗作?

生: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712——770)他与李白齐名,二人并称“李杜”。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他曾写下一千四百多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素有“诗史”的称号。背诵《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及其他名句。(学生说,教师稍加概括和总结)

2.师:大家只知道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还被后人成为“诗史”。那为什么会把他的诗称为诗史呢?这样讲是有原因的。因为杜甫生活的时期是唐朝由兴盛到衰败时期,杜甫的诗全是深刻反映社会面貌的诗。那同学们猜猜《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是什么时候作的诗?

生:兴盛时期。

师:《登高》《春望》呢?

生:衰败时期。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是他在唐朝衰败时期写的,但是却一改他深沉、悲壮的旋律,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出示:古诗诗题)

二、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读出“快诗”的感觉

2.“闻”什么意思?(听说)谁听说了什么?(杜甫听说了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那“河南河北”指的是什么?(其实“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

谁来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杜甫听到了唐王朝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消息)

3.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下面我请大家准备读古诗,要求:前两遍声音略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然后同桌互读,指出不足。

(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师示范读,齐读)

三、抓字眼、明诗意

1.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难点预设:学生在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如:涕泪 却看 妻子 白日 青春

2.小组汇报。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四、明意悟情

1.理解了诗意,诗中有个词最能反应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心情?你知道吗?(喜)欲狂

师板书:喜欲狂

师:“喜”到什么程度?

生: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师: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这不得不提背后的历史事件(出示:安史之乱)

同学们对安史之乱有了解吗?谁来说一下。

生简介安史之乱。

时代背景: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司马光《资治通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师:安史之乱爆发于河北省,叛军一路南下,攻陷了洛阳。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成废墟,出现了千里人烟断绝的惨景。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背井离乡,逃离了家园。杜甫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了他的故乡,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却是一个大幸。因为这七年多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於个人穷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诗是描述百姓的苦难.用心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

1......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

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选自杜甫《彭衙行》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师:这是老师摘录的杜甫的部分诗句,请你联系诗句说说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生: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破茅草屋的秋夜里,杜甫辗转难眠;在战火连续不断的日子里,杜甫苦盼家书。

师:同学们,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过了七年多呀!这七年,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盼呀盼呀,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胜利喜讯──大家齐读古诗。现在,你对这首诗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杜甫回想这7年来的种种艰辛,不禁悲从中来,所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这也是喜悦的泪,一切的苦难终于像恶梦一样过去了,他终于可以重返故乡了,他喜极而泣。

师:真是涕泪交加(板书:涕泪交加)

师:他是“怎样狂”的呢?

生:他“漫卷诗书”,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师:杜甫曾经写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呀,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我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板书:欣喜若狂)

生:从杜甫“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师: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还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板书:放歌纵酒)

生:杜甫还想象了具体的还乡路线: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仿佛觉得,他已经很快地乘船从巴峡出发,穿越巫峡,马上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师:你从哪些词感受到杜甫很快很顺畅地返回了故乡呢?

生:即从、穿、便下、向。

这时老师补充资料:

师:你们知道杜甫现在在哪?(四川)

出示:

接着出示杜甫在恨别中写道的诗句:

洛阳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杜甫《恨别》

师:现实与狂想之间的距离是多大呀,现实是路途遥远而在狂想中那么快就到家了,真是喜欲狂啊。从这里可以看出洛阳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真是归心似箭啊!(板书:归心似箭)

生:我还从“青春作伴好还乡?”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旅途有宜人的景色伴随,那么快那么顺畅地就返回了故乡,想到这里,杜甫又怎能不“喜欲狂”呢?

师:同学们找到的这些诗句,都充分地体现了诗人的喜欲狂,这时不仅仅是杜甫特别的开心,还有谁也一扫愁容,喜气洋洋呢?

生:他的夫人和孩子也处在极度的兴奋之中。

师: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让我们试着把这种“喜欲狂”的感受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读出诗歌的韵味。

师: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吗?师补充资料: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喜欲狂是为谁而喜为谁而狂?

生: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师:他为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爱国

师:透过诗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师:杜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始终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被人尊称为“诗圣”。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背诵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学生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布置作业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诗篇。就请同学们课外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选择自己喜爱的理解后背下来。

六、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涕泪交加 

漫卷诗书

喜                          渴望祖国统一

放歌纵酒        浓浓爱国之情

                          归心似箭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对安史之乱的不了解,对诗人所表现的“喜欲狂”的心情体会的不到位,在教学时应充分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也介绍在当时杜甫一家颠沛流离的生活状况,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作者当听到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时那欣喜如狂,然后在进一步提问,杜甫还为谁而喜,这时应该出示一些杜甫的诗篇,让学生体会他强烈的爱国情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