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备课,到噬菌体这个实验了。然后脑子里有个怪圈,上清液和沉淀中这少量放射性是实验允许的误差,或者是人为消除不了的误差,还是实验失误造成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呢,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做实验实际时都是力求接近理论数值,但允许偏差,但是做为一个经典实验,如果误差是可消除的,当这个实验做的没有误差是最好的,如果真的有误差存在,做为一个科学家,肯定是力求去让这个实验最完美,误差越小越好,没有误差更好。
我手头有本《重难点手册》,里面在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少量误差,这让我很别扭,如果允许这误差存在,我认为分析这误差的原因就很怪。查了些资料,了解了下一些题目,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篇是王甫荣老师的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再认知
文章里有这样的两个误差分析纠正:
1.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理论上沉 淀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实际上含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
通常的分析: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或离心时间过短或转速过低等原因,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了少量的放射性。
纠正:其实,不是搅拌不彻底,而是在保证细菌结构稳定的前提下, 搅拌不可能将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全部剥落下来 (大约剥落75%),导致部分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 外壳随细菌沉降,使沉淀物中也有较弱的放射性。
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上清液中含有较弱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
通常的分析:(1)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未侵入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2)从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升高。
纠正: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的实际步骤是:标记→侵染→离心→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侵染后离心的目的就是去除未吸附的噬菌体,所以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不是未吸附细菌的噬菌体携带的。在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基础上,赫尔希和蔡斯严格控制实验时间在20min内。离心前细菌处于潜伏期,尚未裂解。所以,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也不是细菌裂解后释放的子代噬菌体携带的,而是吸附细菌后自发脱落的完整噬菌体(未注入DNA)所携带的。
顺着文章里的内容去找到了知网里的文章,还有一道小猿里的题:


我刚开始在和同伴感慨,这文章真好,可惜人微言轻,改变不了什么,大家普遍存在着错误认知。
不过在和她的讨论里面得出一个观点,书本里的少量放射性是实验认为所消除不了的,所以才会出现在课本里,出现在科学家的论文里,如果能消除,其实他们早消除了。
那难道我们以前的说法就真的完全错了么?其实也不见得。书本里存在的少量放射性,是实验所避免不了的,但是人工的操作失误会导致其放射性变高。
所以我们提问的方式,不应该是分析这少量放射性存在的原因,而是去分析放射性偏高的原因是什么,哪些行为会导致放射性变高。分析这无法消除的误差其实是用错误的见解去解释不该解释的知识。

(一)比如说用35S标记蛋白质时,沉淀里会有少量放射性,即使搅拌再久,他还是这么个比例?怎么能说是搅拌不充分呢?但是如果分析其放射性偏高的原因,则可以认为搅拌不够充分。
(二)比如用32P标记DNA时,科学家在做的时候,培养时间是得当的,而且细菌尚未裂解,仍在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而且未吸附的噬菌体已经先被离心掉了,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有些吸附的自发脱落,没把DNA注进去。搅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人家培养时间得当,强行揣测人家培养时间过长导致裂解,子虚乌有安人一罪名谁也不好受!但是如果分析上清液中放射性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导致的细菌裂解释放。也有可能呢培养时间过短,已吸附的未注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