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记录(七)生活中的透镜

(2015-12-16 22:50:00)
标签:

听课记录

分类: 韩伟舜

学科

物理

执教

刘秋莉

班别

初二(2)班

课题

生活中的透镜

时间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第四节

听课记录

分析、评价、建议

1.回顾知识点。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透镜。

师:中间厚,边缘薄的是什么透镜?

生:凸透镜。

师:中间薄,边缘厚的是什么透镜?

生:凹透镜。

师:那么两个透镜分别对光有什么作用?

生:凸透镜对光是会聚作用,凹透镜是发散作用。

师:好,那么完成《学评》68页的作图。

 

2.新课讲授

老师找出有代表性错误的学生到投影仪处,与学生一起更改。

师: 画光线时,记得要怎么样啊?

生:带上箭头。

师:我们回顾一下,昨天学习的三条有代表性的光线,通过光心的光线。

生:传播方向不变。

师: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

生:与主光轴平行。

师:平行于主光轴入射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

生:会聚与焦点。

师:那么什么时候是实线,什么时候是虚线?

生:光线入射和通过凸透镜折射后都是实线。

师:对。实线就是真实光线到的地方,虚线就是光线没有到的地方。实线代表的是实像,虚线代表虚像。

师:焦距指哪里?

生:焦点与光心的距离。

师:很好。大家记住,焦距是透镜的特征。而且越厚的凸透镜,焦距越小。焦距就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那么二倍焦距呢?

生:就是两个焦距那么长的距离。

师:很好。

老师在黑板板书出来。

 http://s12/mw690/006ctXHRty6XNzqHndN5b&690

3.通过作图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

(1)u > 2f

师:我们把u表示物距,表示物体和光心的距离。把v表示像距,表示所成的像和光心的距离。你们会写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吗?

生:就是u大于2f罗。

师:很好,聪明。那么我们现在打开《学评》71页,完成u > 2f时所成的像。

老师跟学生在投影仪上校正画图。

师:从我们画出来的像看,有什么特点啊?

生:倒转的、变小了。

师:对,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所成的像在一倍焦距至两倍焦距之间,而且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板书出来)我们生活中用到的就有照相机。我们古老的照相机就是按照这个原理来做的。

 

(2) f < u < 2f

师:现在,我们再画一下物距在一倍焦距至两倍焦距之间。

老师跟学生在投影仪上校正画图。

师:那么这次像又有什么特征啊?

生:倒立、放大的实像。

师:很好。那么成像的地方呢?

生:大于两倍焦距的地方。

师:很好,然而这个原理就是应用在我们旧式的投影上的。那么问题来了,成的像是倒立的,我们要看的时候,头也要调转吗?

生沉思中。

师:我们看一下这个原理图,为什么会有一块平面镜呢?

生:噢,反射。利用反射,把倒立的像变正立。

 

(3)u < f

师:我们再看看物距在一倍焦距之内的是怎样的?

生:经过透镜之后,光线不是相交的?

师:光线不能相交是吧,把光线反向延长,看能不能相交。

生:可以。

师:所以我们说物距在一倍焦距之间成的像是虚像,而且由于反向延长,真实的光线不会转向的,所以我们用虚线,而且虚像也是用虚线表示。那么,我们发现有什么特征啊?

生:放大的、正立的是虚像。

师:很好,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是经常接触这个原理的,那就是放大镜。现在我就把凸透镜发下去给大家,试试能不能看到我所说的三种情况。

给10分钟学生,自己尝试用凸透镜。

师:明天,我们就到实验室上课,真正的体验一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作业

师:作业完成《A+》生活中的透镜那一节,下课。

 

 

通过回顾知识点,进入课堂。由于透镜这部分比较抽象,通过反复回顾,加深记忆。

 

 

 

 

课堂上让学生做练习的机会很重要,可以让老师直接了解到整个班每个人的学习程度,出现问题时可以直接指出并且及时纠正。

 

 

 

关于虚像、实像两个概念,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老师应该为这两个概念多作铺垫,遇到有关问题时就说明是虚还是实像,从而通过事例加深对虚实像的认识。

 

 

教师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能力。

 

 

 

 

 

 

 

 

 

由于生活中的透镜是连接透镜与透镜成像规律的枢纽章节,所以这堂课既是复习上节课透镜的基础知识,又为下节课透镜成像规律作铺垫。通过作图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对于下堂实验的任务有所了解。并且光现象问题较为抽象,所以通过作图,也能让学生更形象地去理解。

 

 

 

 

 

 

 

 

 

 

 

 

 

 

 

 

 

 

 

 

 

 

给一段小时间学生自行探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实习心得
后一篇:班会实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