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大宋名相韩琦》
(2017-07-12 08:03:20)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纪实文学 |
北宋都城东京,规模宏大,巍峨壮观,东西十四里,南北十五里,有13座城门和7座水门。城外有著名的“护龙河”,宽30多米。城内由处于同一中轴线的外城、内城、皇城构成,分筑三重城墙。皇城居于城市中心,内城围绕在皇城四周。
宣德楼系皇城正门,也是皇城的南大门。从宣德楼向南到内城的朱雀门,是一座约阔为二百余步的宫廷广场,中央官署分列两旁,建筑特别壮美,被称为京部的“御街”。
皇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南区有枢密院、中书省、宰相议事都堂和颁布诏令、历书的明堂,以及尚书省;中区是皇帝上朝理政之所,重要的建筑有主要宫殿有大庆殿(正旦等大礼一般在这里举行),文德殿(外朝),垂拱殿(内朝),长寿殿(接见使节),集英殿(赐宴的地方),崇政殿(策进士的地方)等;北区为后宫。
宋代贡举实行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层选拔的制度。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后,根据殿试成绩排定名次,其中前十名是由皇帝最后确定的。殿试评定完毕后,即进行唱名赐第仪式,皇帝亲临崇政殿,由殿试官、省试官及宰臣、馆职等入殿侍立,举人等候于殿门外,等候传胪唱名。
天圣五年(1027年)三月,春和景明,柳裁新叶,桃李绽蕾,蜂蝶翩翩,使得平日里庄严肃穆的大宋皇城一派生机盎然,祥和瑞丽。辛酉日这一天,崇政殿外挤满了已经经过殿试策对的举人,他们在五更天就进入皇城,在殿外默默等候,连大气也不敢出。看得出他们比前几天第一次在皇帝面前策对时还要紧张,因为他们在等待皇帝入殿传胪唱名。
这次科举,韩琦与一母同胞的哥哥韩璩一起参加,也一起入殿策对,他们站在人群里,焦急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崭新命运。
比弟弟大七岁的韩璩也是第一次入京参加殿试,虽然他比韩琦早几年中举,但由于母亲胡氏身体不好,所以早早就结婚生子。这几年,弟弟一直随三兄韩琚宦游,照顾母亲的责任就全部落在自己的身上,一直没有成行。这次,弟弟韩琦在省试一举夺魁,再加上母亲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兄弟两人才打点行装,入京会考。
嫡母罗氏去世后,因为家里人多,生活拮据,又加上韩琚离京外任,实在负担不起京城高额的房租和生活费用,不得已全家回到相州老宅居住。这次,两个人一起赴京,也可以有个照顾,更主要的是可以节省费用。
看着韩琦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韩璩偷偷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心里有些惭愧。这个小弟弟,还真有些气度,文才又好,一定可以高中,成为传说中的一门双进士呢。正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大殿里传来响动,士子们也骚动起来,随即静了下来。
只见主持传胪唱名的知制诰、翰林大学士、礼部侍郎宋绶趋步走出大殿,手持圣旨,高声宣唱:“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天圣五年春,策试天下贡士王尧臣等一百九十七名。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故仔诰示。第一甲第一名王尧臣,第一甲第二名韩琦,第一甲第三名赵慨……”
前三名名字宣唱话音未落,只见太阳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把东方天际的薄云照得五色斑斓,像五彩云霞托起一轮红日,不由得令人啧啧称奇。人群喧哗,宋绶停止唱名,往天空一看,也吃惊不小,闻听身后有人低语道:“方始唱名,乃现祥瑞之兆啊!”宋绶心中一动,忙命人进殿奏报,恭贺皇帝得四海之才,天降祥瑞,国运绵长。
仁宗皇帝龙颜大悦,降恩增加这次科举的名额,登进士第377人,比天圣二年榜207人多了170人。按照民间说法,韩琦为榜眼,状元是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县人),探花是赵慨(字叔平,应天府虞城县人)。韩璩也这次同榜进士,还有文彦博、包拯、元绛和后来成为韩琦妻兄的崔勉。
不数日,皇帝颁旨,一甲前三名同授将作监丞,韩琦通判淄州(山东淄博),王尧臣通判湖州(江苏湖州),赵概通判海州(江苏连云港),成为了地方军州的副长官。韩璩也被授予安化军节度推官。
韩琦与哥哥韩璩一起回到相州,自然是观者人山人海,门前拜访者门庭若市。父子四进士真是人人称羡,兄弟一榜双进士,更是名动相州城。
韩琦也迎来自己人生的另一件大喜事。自己的同榜进士崔勉从许昌鄢陵来相州向韩琦贺喜,并带来父亲给韩琦母亲的一封家书。
崔勉的父亲崔立是工部侍郎,为官正直,是当朝名臣,与韩国华同朝为官时志同道合,经常一起交游,是有通家之谊的老朋友。崔家自古就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唐代以来,崔氏祖辈官居要职,尤其崔立官居工部侍郎,政声卓著,致仕后回到许昌鄢陵老家,谢绝人事,建花圃,植松竹,建小亭,自号“葆光子”,以诗酒为乐。崔立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崔勉为大,年龄最小的女儿也二十岁了,与韩琦同庚。
胡氏打开书信,原来崔老大人是向自己的小儿子提亲。胡氏知道,崔家是唐代崔、卢、李郑四大家族之一,为衣冠甲族,四大姓历来互为婚姻,其他家族不得预。本朝以来,崔家世为官宦,诗书传家、门风谨严,女儿也自然是知书达理、持家有道。想到自己的丈夫早早去世,崔老大人不忘情义,时常传书问候,有恩有情。尤其两个孩子又与崔公子同榜进士,真可是亲上加亲,有何不愿意之理?!
胡氏见崔勉风致绰约,俊朗英武,高兴地一把拉住他,坐在一起嘘寒问暖,询问崔老大人和老夫人身体近况,随便探问他妹妹的一些情况。崔勉告诉胡氏,这个妹妹从小跟着母亲持家,针线女红样样巧致,尤其爱读书作文,精于书法,连做哥哥的都自叹不如,是家里的女文士。
由于韩琦、韩璩很快都要走马上任,按崔老大人提议,一切从简,赴任之前完婚。但胡氏还是按照婚俗,交换庚帖,准备聘礼,然后门结灯彩,大排宴席,崔勉与韩璩两个新进士亲自任送亲迎亲的傧相,为韩琦与崔氏举行婚礼。三兄韩琚也从东京赶来道贺,府县官吏比肩接踵,也来攀附未来的朝中新贵,门庭若市。
韩琦一月之内,榜眼郎又当新郎,第二次跨马游街,相州城内万人空巷,罢市观礼,比过年还热闹百倍。
五月的初夏,万木葱荣,一望无际的麦田上燕雀翔舞,鸟语呢喃。通往山东的官道上,韩琦骑着一匹枣红大马,身后是一辆轿车,里面坐在自己的母亲胡氏和刚过门不久的新婚妻子崔氏。
婚礼刚过,就到了兄弟二人赴任之期。两兄弟同时外出做官,自然不能把母亲一人留在家中。胡氏年岁大了,身体一直不好,韩琦常年随韩琚宦游,是韩璩夫妻二人长期奉养。韩琦与哥哥商量,侄子正彦也到了开蒙就学的时候,需要照料,况且海州毗邻大海,老人可能水土不服。自己多年没有与母亲在一起生活,淄州为齐鲁大州,饮食相近,又有妻子崔氏闲来无事,正好照料,说话解闷。胡氏疼爱幺儿,也想在有生之年抱得幺孙,自然乐得随韩琦夫妻同往。
古邑淄州,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先后出现爽鸠氏、季氏、逄(pang)伯陵、薄菇等古国。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的国都。汉时为齐王都城。淄州地方富庶,人口稠密,但齐地自古民风彪悍,豁达豪爽,鄙陋轻义,与位于泰山之阳出圣人的鲁国重礼尚节迥然不同。
韩琦到任之后,就深入到所辖淄川县、长山县、邹平县、高苑县等县巡察,访民情,究风俗,问年景,看刑狱,所到之处,他最关心的人民的生活和农业水利之事。但最让他感到痛心的,州学拥挤狭窄,多年失修,士子们的学习和住宿条件很差。各地县学更是学破败不堪,多年失修,有的甚至设在破庙里。
韩琦回来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向知州王子融大人进行了汇报,尤其对淄州的州县官学破败情况,以及倡办地方官学,兴礼崇义,通过教化以对齐地民风实行移风易俗。
王子融,字熙仲,青州益都人,祥符进士及第,是当朝宰相王曾的弟弟。张大人对这个朝中榜眼新贵的务实干练作为和颇有远见的想法很是赞赏,请韩琦草拟出具体的条款,两人一起向朝廷上表请示。从此之后,淄州在朝廷的支持和韩琦的一再推动下,不仅扩建了州学,各县官学也得到修缮,面貌焕然一新,士子们交口称赞这个新来的通判。
其实,北宋年间,通判一职,品秩不高,但权力很大。开国之初,开国皇帝赵匡胤特设这一职务,是中央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州府县职权过重,专擅独大,有代皇帝监督地方的作用,因此,通判一职由皇帝直接委派,而且可以直接向皇帝和中央报告。在佐理郡县政务时,知州向下发布文告颁布政令,必须与通判一起签署方能生效,凡兵民、钱谷、赋役、狱讼之事,皆与知州共同裁决。
齐地自古多匪患,民间尚武任侠,时有邻里争斗,治安案件堆积如山。韩琦整天在官衙阅看案卷,思考着如何教化民众。此时,差役进来递上一个拜帖,说:“韩大人,有一个年轻文士在大门外候等求见。”
韩琦展帖一看,字体秀美,文辞华丽,上面张唐卿这个名字好像听说是当地一个少年才俊,连忙站起来,连说:“有请!”
随着差役进来的年轻人,俊朗清秀,儒雅有礼,虽然衣衫破旧,但难掩一股英飒之气,韩琦不由得暗声喝彩。
张唐卿躬身唱诺:“后学拜见韩大人。”
韩琦问道:“不知张公子何事见教?”
“韩大人金榜一甲题名,以榜眼闻名天下。得知大人淄州任职,后学仰慕,特来拜望,以沐渴念。”说着,递上一函自己的文稿。
“好说,请稍坐饮茶。”
韩琦看后,对张唐卿的诗文甚是嘉许,其中,一篇《孝义天齐嬷嬷幢》,文辞清丽,象一股清泉流淌,颇得唐代柳宗元文法。
《齐谐》曰:天齐渊水,都南郊。又西南80里,有石幢,一曰嬷嬷幢。石幢者,齐地遗风也,莫知起时。古人享祭神灵,必立石幢,或柴或望,以达天听。或曰,禹布土以定九州,得天齐嬷嬷之助,立此石幢者,以敬神明。
太公时,齐地有妇吴氏。子非,不孝。非耕于峪,见树上鸟噪。有老雀衔食,幼雏待哺。非顿然叹曰:燕雀尚如此,况人乎?旋见母将饭至,非疾步迎之。母见状,疑为非怒,甚恐,撞石而亡。非大恸。嬷嬷念其悔,遂采前山五松之籽,又兑岭上天齐之水,救吴氏一命。非大彻,事母至孝。
淄州淄川县古称般阳县,县城东南方有山,叫五松山,山后有岭,叫天齐岭,岭上有一石幢,是当地人祭祀天齐奶奶的地方。文章描写当地的古迹,以神灵宣扬孝义,这不正是教化百姓的好办法。
韩琦没有夸赞张唐卿,只是勉励一番,更指出诗文中一些谬误之处。当看到张唐卿愈加谦恭有礼,他决定要对这个小弟弟多加提携,心生一个主意。
送走张唐卿后,韩琦研墨铺纸,援笔在手,一口气背书出这篇文章,命人刻成碑文,树立在天齐岭的石幢前。当地百姓听说韩榜眼亲自书碑,一时观者如堵。
韩琦的字颇得颜法,骨力遒劲,雄浑凛然,很多文士把碑文拓下来珍藏。后来,民间传说韩琦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有了韩大人的字,文曲星会保佑孩子将来金榜题名。每到夜晚,就有老百姓偷偷去把碑文拓下来,象灵符一样压到男孩子的枕头下面。
孝义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年仅十七岁的张唐卿文名也从此大盛。十年后,也就是仁宗景祐元年,张唐卿考取一甲第一名,成为了真正的状元郎。此是后话,也成就了韩琦与张唐卿之间的一段佳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