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创造的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有感(吴德梅)
(2018-03-21 20:21:12)
标签:
成员作品读书心得 |
分类: 学习情况 |
读《做创造的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有感
桐城市吕亭中心小学 吴德梅
近期,我拜读了“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中的《做创造的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
这本书就教师在课堂教学操作出现的理念与行为脱节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经典案例的讲解评析,以点带面,力求能为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化解矛盾的方法。全书55个案例划分为五个部分,即汉语拼音与识字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每一部分均由“扣问教学”、“精彩课堂”、“共同探究”三部分构成,所呈现出的内容不仅仅是对每一篇案例的详细讲解评析,还有是留给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反思的空间。
阅读此书,我所收获的不单单是对书中经典案例精华之处的汲取,还有是通过部分典型案例出现的失误所产生的共鸣与反思。下面就我感触最深的口语交际教学部分的谈谈我的收获。
口语交际作为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之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绝非是让学生开开口、聊聊天就结束的了。那么如何才能上好口语交际课呢?作者从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常用的方法——创设情境入手,通过对交际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到口语交际教学的交际性体现、学习方法是否体现交际性、口语交际教学怎样做才能以生为本等问题的探讨加上课堂实录的体现来说明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的重点、实施的目标以及避免走进的误区。而在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如何做到以生为本这两个环节上我感触颇深。作者讲到,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运用能够达到较好的互动性,而如何采用这种学习方法作者则举了个例子。基本上是以“导入课题——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小结——小组活动——小组汇报”这样的步骤来展开。小组的合作讨论模式不仅能过产生较好的互动性,也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无疑是个很好的建议。在之前的教学中,我也曾采用这样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但效果却不尽人意。低年级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低,在全班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时,班级就像菜市场一样很“热闹”,大部分学生所讲的与谈论的问题无关,有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其中(其中不乏平时成绩优异的孩子)。在小组汇报或小组展示的环节,呈现出来的讨论结果千篇一律,效率低下。这样的失败的经历不禁让我想到实习时一位老教师说过的话,“孩子那么小,一节课让他们去讨论探究,能讨论出什么结果来!”效果不好真的是因为学生年龄小所导致的吗?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低这是事实,但并 非全因。如何才能做到不架空教学目标、不只是浮现于表层的组织、让学生有效率的进行小组讨论、让全部学生都开口参与其中提高课堂效率呢?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进一步的阐述。而我在“如何体现以生为本”的这一部分中摸索到了答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进行。
口语交际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阅读反思,我认为在今后口语交际教学这一环节上我需要关注及提高的地方有: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说话内容形象有趣,让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学生才能容易做到想说、乐说。2、有需求就会有动力,从学生最需要的地方入手。有的学生有想法但语言表达有限,有的学生能说会道但不善于倾听,每个学生的需求不同,需要老师做到时刻关注,及时调整组织模式,给予引导帮助,激发孩子的更多的求知欲和表现欲。3、以学情为基础,加强示范指导。作者讲到爱说、想说是口语交际的前提,而会说是教学的目的。由于不同年龄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这便决定了“会说”的要求不同,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学情制定好相应的教学目标,给予相对有效示范,引导学生更好进行表达。比如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看到卡通形象的小动物会很兴奋,但口语表达有困难,东一句的说、西一句的说,想到什么说什么,像“有小兔”、“我看见了个问号”、“有南瓜”、“兔妈妈很高兴”等等。一开始学生会很兴奋,但如果每个孩子的回答都相似相近,不仅会使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还会降低孩子的兴趣。这便需要老师的引导示范,设计问题,拓宽孩子的想象范围,丰富说话的内容。小兔有什么问题?小兔为什么要运南瓜?小兔选了一个什么样的南瓜?它是怎么运南瓜的?你是小兔你会用什么办法?兔妈妈看到南瓜之后会对小兔说什么呢?等等。虽然教材只给出了题目以及两幅图,但教材之外的内容是无限的,需要师生一同去挖掘发现。
记得在校长室借这本书前,周校长就和我们说过关于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如何去构建共同两端的桥梁,需要教师自己去思考摸索。新课程理念能过脱口而出,那么如何能够行之有效,需要的绝对不仅仅是教研教学理论书籍中的讲解分析指导,更需要的是教师每次教学行为过后的反思、总结、修正。读大学时,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教学行为的背后都有相应的教学理念作为支撑。”现在想来,这句中的“理念”,我只理解了一半,有效的教学背后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支撑,那么低效、无效的教学行为背后是什么?我想答案不会是统一的,但如果自己不去反思,必然不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