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四大改变”
——《新教育》读后感(2)
桐城市吕亭镇板桥小学
姚金才
本周阅读了《新教育》二到四章内容,了解到了新教育的学理基础,知道新教育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特别是新教育的四大改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就谈谈给我的启示。
作为一项综合性、整体性、长期性的改革实验,“新教育实验”的出发点,就在于进行“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它有四个追求,或者说四大改变:一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二是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三是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四是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这四个改变的目标,就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改变教师行走方式
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逻辑起点,就是教师的发展,或者说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现在很多学校所有工作的重心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什么不可以提“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一切”?实际上,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因此,教师的成长,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应该是新教育实验最最重要的环节。我校地处农村,教师配备不够理想。但我校教师仍积极参与各级培训,主动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前不久,在桐城市小学英语书写大赛上,我校教师指导的学生就有两人获桐城市一等奖。教师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论文评选,推动自身的专业成长。
改变学生生存状态
新教育实验是通过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在新教育实验中共同成长。其实,只要教师成长了,学生自然就会成长。
在山西运城的绛县,有一个教育局长,叫陈东强,他在一位名叫聂明智的校长影响下,强烈要求绛县全面推动,使整个绛县成为新教育实验的一个区域。现在绛县四千名教师中有两千四百名教师坚持写教育日记,非常快乐地成长起来。他们学生的生存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永新老师觉得,学生生存状态的变化,是整个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以前我校学生虽说不多,但贫困生、留守儿童却不少,部分学生生存状态不是很好,不仅表现在外在的衣着、饮食等方面,关键是孩子的精神层面上。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机会外出交流,开拓眼界,小孩子整天畏手畏脚。一看就是山里娃。现在情况大有好转,一来学校推行标准化建设,有电脑,有网络,孩子不用出门就能了解世界。二来学校增添许多图书、音体美器材,丰富孩子课余生活。三来教师得以均衡配置,新老师新气象。推动学校教育向前发展。
改变学校发展模式
新教育实验怎么去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我觉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然也是我们学校管理的一个关键所在。学校发展有很多的模式,也有很多路径。新教育实验让许多校长发现,还有比分数、考试更加重要,更加值得追求,更加有意思的东西,如书香校园的建设。每个学校怎么样去打造自己的品牌,怎么样去塑造自己的文化,这都是学校发展很关键的问题,朱老师的“六大行动”的每一个行动,都和学校发展紧密相连。所以,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是新教育“六大行动”的必然结果。我校在一点上也下了一份功夫。利用多种渠道及时更新学校文化墙内容,在教学楼上下楼梯、厕所、食堂、花池等处都张贴温馨提示,提醒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小学生。利用均衡发展的契机,在围墙上放大了学校校风、教风、学风,更新学校宣传栏,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改变教育科研范式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是生产力,在学校的发展中,科学研究同样也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但是中小学的科学研究,不是大学教授的那种科学研究,不是坐而论道,不是那种纯理论的、与教育生活脱节的教育科学研究。
朱永新老师希望创造一种真正的科研范式,一种能改变学校生活、推动学校发展的科研。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是一种校本生态下的行动研究,这是教育科研的一种新的范式。
我们村小,要想走科研兴校之路,必须依托中心小学、教育局教研室,需要他们的引领与帮助。真正的利用课题研究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大改变相对于《新教育》这本书来说,所占的内容并不多,但意义深远。我们只有尝试着改变,才能有后来的行动与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