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2015-11-30 21:23:25)分类: 精品课程 |
姜华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解读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的深刻含义
一.导入新课
好友李白有诗《赠孟浩然》中评价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他的“风流”和“隐逸”的形象。孟浩然真的是这样的一位人吗?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二.独立自学
(一)解题
夜—时间
归—事件
鹿门—地点
歌—体裁
鹿门—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题目即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二)理解重点字词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
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石门。
寂寥:空虚静寂。
(三)疏通诗意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三.小组研讨
(一)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三步骤方法:
第一步,抓住景物
第二步,营造画面
第三步,表达感情
(二)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本诗
1.请同学们读一读本诗,诗歌首联写到两个场景,试找出来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山中,江边
2.请找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并将这些景物归类到这两个场景
明确:寺庙
江边之景—渡头
山中之景—寺庙
3.展开联想,引用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山中的画面,江边的画面,并概括画面的特点
(展示点评)
江边—喧哗嘈杂
山中—幽静冷清
4.在这两幅画面中,作者喜欢哪一个画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
余亦乘舟归鹿门—同是乘舟,两个方向,归宿不同,心境不同,世人回村,诗人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忽到庞公栖隐处—诗人陶醉于美景之中,不知不觉来到了目的地,表现世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惟有幽人自来去—写到隐居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禽兽山林为伴,过着恬淡寂寥的生活,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生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后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从以上可见,孟浩然并不是真正的向往隐逸生活,而是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得志,仕途坎坷,难以实现自己的少年大志,转而走向归隐。在孟浩然看似洒脱的隐逸生活之下我们更看到他那一颗孤单、落寞之心。
课堂小结:本诗通过分析诗中所写景物,概括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仍不能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表达了诗人隐居是迫于无奈的情怀。
四.课外学习
请运用本文所讲的方法即“缘景明情”三步骤来分析王维的《.归嵩山作》并比较折两首诗的意境有何不同。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