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的三则引用材料
(2015-10-30 13:25:06)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教学论坛 |
如何解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的三则引用材料
王芙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作者为了凸显梁先生的个性特征,引用了三则材料,它们分别是:《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梁启超在讲到其中的语句时,时而痛哭流涕,时而开怀大笑,这不仅体现了梁先生讲解投入、率真的个性,而且还蕴含着更深刻的含义——梁先生对理想的执着以及他赤诚的爱国之心。
第一则《箜篌引》看似讲述了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一个白发狂夫不顾一切渡河,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以至于作者梁实秋在二十年后“还能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是隐含了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的:白发狂夫拥有直面死亡的勇气、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的精神,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飞蛾扑火”亦绝不后悔的气概。这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任公先生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感让人唏嘘不已,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的勇气值得敬仰。
第二则《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它是通过明末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他就是想通过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课文中引用的是左良玉哭崇祯的那一段,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他是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
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已近三百年,是什么让先生“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甚至“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先生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光绪帝。
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的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也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仅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兴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当先生讲到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那两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那么,先生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与杜甫当时可有相似之处?任公与杜甫之心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当他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以上三处引文,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梁启超的率真、奔放、激情澎湃,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梁启超先生:忧患、变革、爱国贯穿了一生,这就是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