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印象中的西北边陲,涤荡着唐诗宋词的豪迈与浪漫,是都市人的精神流放地。其实除了匆匆过客,那里还有一批年轻的原住民,他们正在用热爱刷新着家乡的模样。G7公路的开通,让我们更便捷地找到这些小城青年,去倾听他们从荒原里生长出来的朴素梦想。
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把这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呈现给你,愿你向西北望的时候,会浮现出比大漠风光更动人的想象。
第一站,北京。在这个超大体量的虹吸中心,北漂青年日复一日地上演着理想和现实的挣扎。当一些在人生的快车道上一往无前时,总有一些“不安分子”时不时偏离轨道,给自己的身份多加一个注脚。我们找到了两位“斜杠青年”,窥探到了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早高峰的北京地铁上,
北漂青年们在拥挤的车厢
开启了一天的行程。
他们在这条人生的快车道上一往无前,
追求着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
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漂着,
过着不如家乡一半风光的生活,
因为梦想还没实现;
每年15万人离开,
给北京留下一句“我来过,我走了”,
也是因为梦想还没实现。
在G7公路的起点,
我们找到了两位
在北京工作的“斜杠青年”,
和他们聊了聊对“出走”的看法
和对“留下”的挣扎。
我们将带着他们对家乡的认知,
一路深入西北边陲小城,
印证这些“家乡”的真实模样,
发现当地年轻人与家乡的相处之道。
居晓轩,26岁,河北张家口人,国家图书馆技术人员/摄影师,在北京工作1年
“要不是爸妈还在老家,我实在想不到什么回去的理由。”
我们在国家图书馆的咖啡厅见到了晓轩,一身休闲装,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像是从古籍里走出来的文弱书生。
今年图书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他考上了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岗位。对于他来说,来北京是无需多思的选择。毕竟在他的家乡,甚至找不到一家像样的图书馆。
当我们问及他的人生规划,他思忖了一会儿:虽然还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大概五年十年内都不会离开北京了。能在闲暇之时,和摄友一起出去拍拍风景,就觉得日子还过得下去。这天早晨他刚从颐和园拍摄回来,看样子是拍了不少好照片,言语间有股淡淡的自得。
没有过多挣扎,没有都市小说里的狗血,他和北京的绑定显得十分自然。他的朋友圈里有一句话:影像是一首诗。也许在他看来,光怪陆离的北京更适合作为诗的原料。
杨铁男,28岁,黑龙江绥化人,电台主播/摄影师,在北京工作5年
“我来北京是为了想要的自己,多于想要的生活。”
他约我们在望京SOHO对面的一间咖啡厅见面,有很美的夜景。我们落座后不久,他裹着一身驼色长风衣匆匆赶来。
从朋友圈认识的他,是个会摄影、懂电影、爱看展的标准文艺青年。这次见面之前,他告诉我们他其实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X,不轻易让人知道。
在黑龙江的小城念完新闻学,他只身来到北京,成为了一名电台主播,每晚用温柔磁性的嗓音为听众解答问题,昼伏夜出的工作性质让他这一身份十分神秘。聊天时他浓重的播音腔一出来,我们相视一笑,这声音太适合深夜电台了。
在大多数朋友眼中,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摄影师,他独特的文艺气息投影到照片上,定格成了强烈个人标签的光影。家乡小小的县城承载不了他的艺术梦想,和他一样的朋友们怀抱着理想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蜗居在望京的小区里。
来北京五年了,虽然那些世俗的成功标准他很多都没实现,但他其实没有特别想要的东西,却在这里慢慢找到了自己。
大概只有在北京,才能做喜欢的事,还能从中获得回报吧。虽然梦想还没实现,但不怕慢一些。深夜我们在一家烤串店前分别,他转身打车回公寓,街灯给他身上蒙了一层光。
如果说选择家乡是与舒适为伴,
那么在他们眼中,
选择北京就是和自己相处。
小城“斜杠青年”那些
不那么实用主义的热爱,
大概只有在一个更包容的
丛林中才能发出光亮。
那么,那些不在我们
视线范围以内的城市呢?
难道等待他们的,
就只有年轻人集体出走的命运?
这一次,我们选择从北京出发,
去“路遇”西北小城里的热血青年。
这一路上,
我们将携手一点资讯和上汽荣威,
开启这趟“路遇新生”的公路探索之旅。
这一路上,
我们满载着对未知的期待,
与“超级互联网SUV”荣威RX5一起上路,
在新开通的“中国最美公路”上,
我们邂逅了边远城市里
蓬勃生长的新锐力量。
我们用15天探索了8座城市,
与8名当地青年深度对话,
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感动。
而有智能互联网加持的荣威RX5,
仿佛是旅程中的第九座城,
它对人和城市的互联,
将为旅程带来怎样的新生体验?
请跟随我们的车轮,一路向西。
下一站,
张家口。
我们在这座百年历史的兵防重镇,
邂逅了怎样的年轻人?
他对家乡的感情是不是同样淡漠?
且听我们的下回“路遇”。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