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2017-05-05 21:12:41)
标签:
365 |
分类: 四年级数学教案校本教材 |
第2课时 |
|||||
教学内容 |
教材第90页例2 |
审核人 |
雷晓娥 |
主备人 |
丁 |
使 用 人 |
|
班 |
|
时 |
|
教材分析 |
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因此是可以用于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种统计量。例2通过比较两队的成绩,使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数量之和不能反映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还要考虑到数量问题,平均数是能够对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的统计量。通过此例,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
||||
学情分析 |
在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要判断哪个队的成绩好,最合理的方法是先求出每个队踢毽子的平均个数,再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
||||
教学目标 |
1. 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 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有关统计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
||||
重点难点 |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实际意义和作用,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
方法指导 |
读题—分析—计算—总结 |
||||
预设流程 |
具 体 内 容 |
||||
激趣导入 (约3分钟) |
1. 情境导入。 把三年级一班分成三组来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2. 揭题板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吧。 板书: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
||||
自主学习 (约7分钟) |
教学例 2。 1. 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好吗? 问: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 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 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3. 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
||||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
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1. 小组讨论。 2. 集体交流。 3. 小结。 |
||||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
1. 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它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它有可能大于实际数,也可能小于实际数。 2. 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
||||
测评总结 (约12分钟) |
1. 达标练习。 (1)完成教材第 92 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二5、6题。 (3)小明所在的组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小红所在的小组的平均身高是144厘米。小明是否一定比小红矮? 2.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3. 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二第4题。 |
||||
板书设计 |
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
85÷5
=
17(个)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