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课时 集合练习课
|
教学内容
|
教材练习二十三
|
审核人
|
邵 娟
|
主备人
|
李亚楠
|
使 用
人
|
|
班 级
|
|
时 间
|
|
教材分析
|
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了三(1)班参加跳远比赛和跑步比赛的学生名单。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参加跳远的有8人,参加跑步的有7人,加起来有15人,但实际上参加这两项比赛的总人数却不是15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把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有3名学生同时属于这两个小组,所以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从而渗透集合的思想。
|
学情分析
|
这一节课,主要是向学生渗透关于集合的思想,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1个2,2朵花,3支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
教学目标
|
1.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重点难点
|
重点:了解集合的思想。
难点:能正确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
方法指导
|
观察—思考—操作—总结
|
预设流程
|
具 体 内
容
|
激趣导入
(约3分钟)
|
同学们,校运动会即将召开了,三(1)班的同学们已将参加跳远、跑步比赛的报名情况上交,今天我们就来统计一下。
出示表格:
跳远
|
杨明
|
丁旭
|
李芳
|
徐强
|
王聪
|
李响
|
徐宁
|
高月
|
跑步
|
方平
|
胡明
|
高月
|
余新
|
杨明
|
田刚
|
李芳
|
|
想一想,算一算,三(1)班的同学们共有多少人报名参加比赛?
生1:8+7=15(人)
|
自主学习
(约7分钟)
|
1.把学生的姓名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喜欢足球的
喜欢篮球的
![第 <wbr>2 <wbr>课时 <wbr> <wbr>集合练习课 第 <wbr>2 <wbr>课时 <wbr> <wbr>集合练习课]()
两种球都喜欢的
2.一共调查了( )人。
3.只喜欢足球的有( )人,只喜欢蓝球的有(
)人,两种球都喜欢的有( )人。
|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
1.完成第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指名回答后,集体订正。
2.第2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指名回答,然后集体纠正。
(3)指名提出问题,全班解答。
3.第3题。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4.第5题。
(1)指名回答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
5.第6题。
学生尝试练习后,集体订正。
|
精讲点拨
(约5分钟)
|
解决重叠问题时,可以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进行思考,当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复包含时,应从他们的和中减去重叠部分。也可以先用其中一部分减去重叠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
测评总结(约15分钟)
|
1.达标练习。
(1)三(1)班一共有36人,其中有3人没有订阅任何刊物,订阅《奥秘》的有18人,订阅《作文指南》的有23人。这两种刊物都订阅的有多少人?
(2)36名同学进行一次数学测验,答对第一道题的有25人,答对第二道题的有23人,两道题都答对的有15人,两道都没答对的有多少人?
(3)广场上有186人在跳舞,跳探戈舞的有96人,跳拉丁舞的有102人,如果每人最少会跳一种。广场上既跳探戈舞又跳拉丁舞的有多少人?
2.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课本107页第4题。
|
板书设计
|
集
合
喜欢足球的
喜欢篮球的
丁旭 徐强 王聪
李芳
方平
胡明
余新
李响 徐宁
高月
田刚
杨明
两项都参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