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费尽千辛万苦到底要取得是什么经

(2017-12-02 23:13:06)
标签:

杂谈

分类: 精品美文
http://s1/large/006c5d0Izy7ggSLbqbO1c

据说,在中国所有的文学作品里,普及程度最高的就得数《西游记》了。下到刚刚会听故事的三岁小孩,上至学者、政要,不管是男女老少,也不管身处都市乡村,是不是认不认识字都无所谓,几乎90%的中国人对于取经的故事都能说出个大概。往通俗了说,谁都见过光屁股的小孩随便拿个棒子,幻想着自己就是孙悟空在变来变去。可要说高雅,当年伟大领袖和大学问家郭老先生和诗可以算得上是高雅之极了吧?但和来和去,不还是没跑出“千刀当剐唐僧肉”啦,“金猴愤起千钧棒”什么的。是所谓大雅近俗呀!就连现如今的高科技不也没跳出金箍棒画的那个圈吗?所谓克隆技术,不就是拔根毫毛吹口气,变出一大堆自己吗?

http://s1/large/006c5d0Izy7ggSL4TBy04

记得我小时候看西游记,最爱看的就是大闹天宫了。不管什么天王神仙,只要他欺负咱,打兔崽子,管他是谁!可往后就不能看了,先是忽然伸出的一只巨手用一张纸条把个齐天大圣压到五行山下一动不动,接下来就是郁闷的漫漫取经路。不识好赖人的唐僧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念紧箍咒不说,孙候好不容易抓住俩妖精,大多数都是被不知突然从哪冒出来的什么神仙给救走了。真正像白骨精那样被猴打死的妖精其实没有几个。最不可理解的就得说是结尾了。那么虔诚的去取经,最后还得靠贿赂俩秘书兼管库的才能拿到手,而且连吃饭的家伙——金饭碗都给人家了。真窝囊!通篇《西游记》,似乎就是孙猴的勇敢,唐僧的糊涂,八戒的小心眼,沙和尚的乏味和整天撅耷撅耷傻走的白马。众多的神仙、妖精一拨一拨的晃来慌去,多半不是为了想吃肉的就是想成亲而打来打去。好玩,热闹,引起无尽遐想,仅此而已。这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到底取着什么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可有一天,忽然,我觉得,这《西游记》远不是个神怪故事那么简单。字后面竟然真的藏着一部经。

什么经?——“一堆白本”——没有一个字。书上明明白白就这写着的!照理说,师徒历尽千辛万苦,竟然取得到的是白本!郁闷至极!这个打击对唐僧师徒来说绝不亚于八十一难中的任何一难。难怪唐僧满眼垂泪道:“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可有趣的是,八十一难中惟独没有取白本这一难。为什么?

其实全本《西游记》的真意正在于此。如来不是说了吗:“白本者,乃无字真经也!”无字真经——真经无字。只不过“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大多数人不明白这没有字的才是真经呢。其实,整个取经的过程其实正是师徒要取的真经。可以用文字写出来的,谁都能够掌握。只能说出来而写不出来的,那叫真传。即不能写出来又不能说出来,只能用心去体味的才算是真经。对唐僧师徒来说,这一路的磨难,一路的经历本身才是所求取的真经啊!你已经得到了,还来求什么呢?禅宗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没有文字的经,才是真经,正也是《西游记》的灵魂。

有一句话叫做“人生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年轻人大多不很理解,而越是有过复杂人生经历的人就越觉得深刻,因为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结果,所谓结果不过只是过程的一部分。整个人生就是一个从自身经历中求取无字真经的过程。其实人生也罢,工作也罢,是战胜一个个来自外界的困难和克服自己的心魔,经历不止是八十一个磨难不断修炼的过程也就是求取真经。

至于阿傩、伽叶索要人事的情节,我想恐怕不是贿赂秘书这么简单。如来不是说了吗“经不可空传,也不可以空取,你空手来取,所以得了白本。”谁都知道《西游记》的第一主角不是唐僧,而是“悟空”。故事一开始就讲 悟空如何从石头里蹦出来,到故事结束还是将悟空除去紧箍咒。哪什么是悟空?在这点破了,只有要空手而来,空手而去,驱除一切束缚,才能取到无字真经,了悟人生的真谛。空到什么地步哪?空到连吃饭的家伙——紫金钵盂都交出去。没了金饭碗,也就了不牵挂。该看透的就全看透了,想明白的就全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人条件优越时没什么建树,一无所有以后却干出了了不起的事业?不就是连饭碗都没了,也就放开了吗?

罗素说过,哲学磊师们的中心思想本质上都是非常简单的。可见古今中外,凡是真经,都是简单的,简单到没法用文字来写,只能是没有字的。事业亦如是,人生亦如是,慢慢悟吧。

http://s1/large/006c5d0Izy7ggSLg76R75

二、对天地不全的三个联想

中国人读小说大多喜欢完美的结局,可这《西游记》所取的经却是不全的。要说这八十一难之中,最特殊、意味深长的就是这最后一难。不仅是因为这一难是在已经取到经以后给补上的,更有意思的是制造麻烦的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而是一个窝窝囊囊的大老实人——大白赖头鳖。比起那一个个妖洞,一次次打斗,一幕幕要吃唐僧肉的凶险,这一难可以说是太平淡太乏味了——只是到河里洗了冷水个澡。然而,这一难所造成的损失确是最严重且不可弥补的——把千新万苦取来的经书给弄残了。这到底在说什么呢?

首先,要告诉读者的是“天地不全定律”。孙猴说了:“天地原本不全,这经不全了正是应了不全的奥妙”。古人认为天地本来就是不全的,要不怎么有女娲炼石补天呢。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人也是不完美的,事也是不完美的。所以这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任何事情,想完美无缺几乎是不可能的,有的时候缺点什么到是恰到好处。曾经有很多艺术家要为爱神维娜斯添上完美的手臂,结果却发现无论怎么加都不如残缺的美。无独有偶,据说法国雕塑家罗丹曾创作了一件作品,后来认为她的手雕的太完美了,以至于抢了整个作品的彩,结果毅然将雕塑的手砍去。

艺术如此,做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哪?想作到一点毛病没有是不可能的。而且往往那一点点毛病出现在事情几乎已经完成,离胜利只有一小步的时候,就像经书已经到手,就要带回家的时候。美国微软的操作系统软件开发规程据说是相当严格的,由成百上千的高级技术人员反复论证共同完成。可不还是总有一点点小毛病,时不时的发布个补丁吗?其实做人也是如此,如果想作到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往往是谁都不满意。所谓世上无完人吗。所以做事也罢,做人也罢,不要太过于教真,“哎,你看,就差那么一点点。”不必遗憾,这就是自然规律——天地不全定律。完美只存在于不受外力的理想状态,而现实生活中,没有!

http://s1/large/006c5d0Izy7ggSLl5As70

第二,别轻视任何小人物,特别是别欺负老实人。那老鳖可以说是个没什么本事的老实巴交的小人物。当年被妖精打得东躲西藏。可是谁渡圣僧过通天河?老鳖。注意,这可不是无偿服务,他有个小小的愿望:劳驾唐僧给咨询一下寿数,一个在心底谁都想知道的问题。但唐僧却把这个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忘到脑勺子后头了,根本没拿老鳖当回事。结果谁把他扔下了通天河?还是老鳖。你注意了吗?在《西游记》里只有通天河过了两次,为什么?就是为了说一个简单的道理:让你过河通天的是往往普通的小人物,但你一定要把他放在心上,成功后不要忘记对他的许诺,即使是一个很平常的要求。否则,即使你成功了,把你扔下河的也是他,倒也不是存心想害死你,可能就因为一件小事他心里不自在,不舒服。即使有孙悟空在你身边也没用。载舟亦覆舟啊。对于想成大事的人,尤其要注意,往往没成事的时候会有普通的小人物帮你过河。成了事以后你可得千万记着,这也许不是无偿服务,当初他驮你过去时有没有半开玩笑似的托付什么期望?也许这比起你的取经大业来说可以微不足道,但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如果你忘了,他还是有能力让你下水洗个凉水澡的,虽说不一定淹死你,但至少吓你一身冷汗。

最后,东西没到家就没完事呢,即使拿到手了也可能会有一个麻烦。很多时候问题往往都出在几乎要完成的时候。要小心呢!

魔性、人性、佛性的心

有句俗话叫做石头子里蹦出来的。这从石头子里蹦出来的天产石猴孙悟空无疑是《西游记》的NO1。可如果问100个人这孙猴到底意味着什么?可能100种答案。什么勇敢无畏啦,神通广大啦,改邪归正啦等等。的确,都有一定道理。但其实,这孙猴就是一颗心。你看,一个桃子脸,永远不停的蹦来蹦去,不正是一颗一刻不停跳动的心吗?孙猴学艺的地方叫做“灵台方寸山,弯月三星洞。”这“灵台”和“方寸”都是心的意思。至于弯月三星,弯弯的月亮上有三颗星星,你写写看,不正是一个“心”字吗?

再看几个孙猴的专利:“七十二”变代表着人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筋斗云”代表了人的念意。跑得快吗,大千世界跑得最快的恐怕就是人的意念了。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而到达灵山也是十万八千里。灵山再远,一个念头就到了,这就是一念即天堂、一念即地狱。再说那“如意金箍棒”,随心所欲,想大就大,想小就小,这就是人的心气儿。不是吗?人生一口气,想干成事、想铲除前进路上的种种磨难,全靠这口心气儿!至于那紧箍咒,他的大名叫“定心真言”,就是为了平息那颗燥动的心的,别让他蹦得太出圈了。所以,这被称作心猿的孙猴其实就是你我众生的心灵。他是大自然造化孕育的,体现着人的精神本性。

在孙悟空身上,同时体现着魔性、人性和佛性,也可以叫做兽性、人性、神性。这正是每个人心底都有的。顺便提一下,这里所说的心,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心,主宰着人的思想意识。比如人们常说心想事成,挖空心思,奉献爱心等等。从没有听谁说过脑细胞在运动,奉献爱脑。

孙猴在花果山称王称霸的时候,其实也是妖精。据他自己在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向唐僧交代:“在水帘洞做妖魔时若想吃人肉,就变成金银或女色,把人迷到洞里或蒸或煮,吃不了解还要晾成干”。这和后来西天路上遇到的妖怪差不了什么。就是被唐僧轰回老家那次,他又打死了上千的猎户,可见他有兽性。可这样一个妖猴后来还是做了不少善事,最终竟成了佛了。佛魔一念间吗!就看是善念还是恶念了。其实取经路上的各种妖魔都是我们心中的私心邪念——什么悭贪心、嫉妒心、杀害心、狠毒心、邪妄心等等不善之心。战胜了这些杂念,我们也就消灭了妖魔,也可以修成正果的。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可见人所谓人性就在于感情。孙猴的人性集中体现在对师父的感情上。在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冤枉的时候,他先是想尽办法劝解唐僧不要撵他走,实在没辙了又嘱咐沙僧如果遇上妖怪就提老孙是他大徒弟。最后无奈,只好“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独自个凄凄惨惨,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看来这石头子里蹦出来猴子还真的动了感情。到后来猪八戒去寻悟空救师傅,确又不敢明说的时候,悟空对八戒言道:“老孙身回水帘洞,心随取经僧,那师傅步步有难,处处有灾,你趁早告诉我。”可见哪有须臾忘记师傅呢?这石猴原来也是性情中人。谁说西游不言情?孙猴一共痛哭过三次,都是在救唐僧不成,万般无奈伤心的。其中大鹏金翅雕谎称吃了唐僧一回,孙猴悲伤至极,痛哭不止,竟然感动了如来佛主动大义灭亲,收了自己的舅舅。可见孙猴用情之深。哎!说到这不由想起了信息社会,许多人并没有孙猴的神通,却已修炼得无情无义。不知是被市场社会的什么妖魔所同化成魔了呢?还是天生丽智早早就修炼成佛了?

http://s1/large/006c5d0Izy7ggSLvD8If0

说孙猴有佛性,倒不是指他的广大神通,更重要的是他对害人的妖精天生的嫉恶如仇和对普通苍生的怜爱。其实有些妖精并没有直接招惹他。比如在木仙庵和三藏谈诗的那几个树精,唐僧曾表示:他们又没伤着我,我们不理他走吧,可孙猴说:“师父不要可惜他,恐日后成了大怪害人不浅”。再比如通天河悟空把自己和八戒变做童男童女喂灵感大王一场,那感觉就像舍身饲虎。凤仙郡求雨一难,其实对于唐僧来说并没有遇到任何难处,完全是孙悟空为了一城百姓的幸福生活厚着脸皮去央求玉皇大帝,给自己添了不少麻烦。能为百姓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这种不求回报的博大的爱,就是佛性,其实在每个人心底里都有的,是所谓佛在心里吗。

魔性、人性、佛性,本是绝大多数正常人都具备的。只不过由于阅历、修养、环境等等外界因素使得有些人在某方面表现得赤裸一些,某表现的隐晦一些,有时表现为这一种较强烈、有时表现为那一种较明显罢了。一般的,每个人都有圣洁的一面,也都有阴暗的一面,彻底的恶人和彻底的善人都是极少的。取经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让魔性少一些,或彻底消灭,或永世不得了翻身,或改邪归正。让佛性多一些,多一些善良、关爱、怜悯之心。至于人性吗,能够像孙猴那样,即使受了委屈知恩图报,就相当不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