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我曾读过他的《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非洲的青山》等作品。特别是《老人与海》,书中对狂风,暴雨,巨浪,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早已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图片来自网络)
记得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出海80多天没打上一条鱼,后来经过两天惊心动魄的搏斗,终于捕获到了一条比他的渔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青枪鱼。老人拖着大鱼和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经历了从未经受过的艰难考验,才把大鱼刺死,拴在了船头。然而却遭到了一群群鲨鱼的持续袭击,经过无数次血战之后,老人的青枪鱼还是被鲨鱼吃了个精光,最终老人拖回来的是一副光秃秃的青枪鱼的骨架.....
他精疲力尽地坐在海边,望着大海汹涌的波涛......(图片来自网络)
那时虽然年少,却为老人的命运感慨万分。
这是一部让我思考人生的沉甸甸的作品。还记得书中的那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毁灭,可就是打不败他”。是的,人可以失败,可以毁灭,肉体和精神可以接受折磨,但内在的意志却神圣不可侵犯。
留在沙滩上的那具巨大的,白色的青枪鱼骨并不是失败的象征,而是伟大的荣耀。
这就是海明威书中热情赞颂的,那种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意志,那种屡败屡战的精神,那种人类无法改变宿命却总是与命运抗争的悲壮情怀。
一条大鱼,一条小船,一片大海,一位老人,寂寞与苦难.....这些看似平凡的事情,却演绎了一个不平凡的经历,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胜利者,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图片来自网络)
1932年,海明威回到古巴海钓,古巴的美酒让大作家文思泉涌,1952年,凭借依据古巴渔民为原型创作的小说《老人与海》,一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诺贝尔文学奖。古巴成为了他成功之地。
今天来到了哈瓦那,寻找海明威的足迹是必须的。
在哈瓦那大教堂广场边上,一条鹅卵石小街的中间,是闻名遐迩的 La
Bodeguita del Medio(“五分钱酒馆”),但如果没有人引领,很难找到。我去了一次没找到,很不甘心,于是请地接小王送我又去一次。
原来在一家其貌不扬的黄栏杆,蓝墙面后面,就是哈瓦那最负盛名的,“五分钱小酒馆”。
这座二层小楼过去总是吸引着文人墨客和各国政要。海明威在古巴生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经常来这里喝上一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也曾长期生活在哈瓦那,他也是这里的常客。老卡,60年代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智利诗人,外交家聂鲁达,美国歌星哈里.贝拉方特等社会名流也曾光顾过这里,酒馆也因此而享誉世界,被称为哈瓦那最著名的酒吧。
酒馆面积不大,楼上楼下,顾客盈门,高朋满座,很难找到一个位置,只能靠着吧台站着。
这家“五分钱酒馆”最大的特色,就是几乎所有的墙壁都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名人照片,画片,墙上也满是签名,留言和涂鸦。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久负盛名的历史。据说,这里还留下了马尔克斯和聂鲁达的手迹。而我在这里,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海明威和老卡的合影。
来到这里,自然要点一杯海明威钟爱的古巴“Mojito”(莫吉托)。
我站在吧台边,看调酒师兑酒,调酒师先在玻璃杯里加入糖,柠檬汁和气泡矿泉水,再放进几片新鲜的薄荷叶,用玻璃棒将薄荷叶捣几下,
最后加入朗姆酒和冰块,再搅拌几下,一杯色香味俱全的莫吉托就调好了。
酒吧里总有人弹着吉他,浅吟低唱。
我端起酒杯,轻轻地抿了一口,薄荷的清香,柠檬的酸爽,在口腔里化开,顿时,一股清凉沁入心脾,待朗姆酒的热辣化作绯红爬上脸颊,哦,这就是古巴,这就是海明威钟爱的哈瓦那....

随着萨尔萨音乐的起伏,杯中碧绿的薄荷叶也随之微微舞动起来,多么美妙的时刻,闭上眼睛好好地感受杯中的人生滋味吧......
我沉醉在昔日哈瓦那繁华的梦中,仿佛海明威也驻足于吧台前,正享受着这销魂的一刻......待梦醒时分再来一杯自由古巴!
莫吉托诞生于浪漫的革命时期,然而其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据说日不落探险家法兰西斯.德瑞克船长,将塔菲西亚酒,糖,柠檬与薄荷混合在一起,创作出El
Darque。而这款海盗饮品流传至今,演变成了颜色可爱,口味酸甜,度数温柔的著名饮品。
“五分钱酒馆”在当年代表着评价,大众。现在怀揣五分钱自然没法进去喝一杯了,但小酒馆已经成为了哈瓦那的标志,成为让人怀念的地方。
一战结束之后,海明威就移居古巴。他在哈瓦那生活了二十多年,几乎是他一生的三分之一,他曾经说过:“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地,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
从哈瓦那开车二十多分钟,便到达了哈瓦那东南方向的圣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小镇,一条寂静的小路把我们引导到维希亚庄园(La
Finca Vigia)。相比“五分钱小酒馆”的热闹拥挤,这里显得有些寂寞了。
这里是海明威在哈瓦那的故居,现已成为博物馆。维希亚庄园始建于1887年,海明威从1940年至1961年一直居住在这里。很多重要的作品都是在这里撰写的。
这里有海明威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使用过的家具,他的庭院,他的猫,他的狗,他的游船.....还保留着他居住时的样子。
海明威活了61岁(1899~1961),他一生的经历就像是一部传奇,他亲身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在非洲打过猎,在墨西哥湾暖流里捕过大青枪鱼,在阿尔卑斯山滑过雪......作为战地记者报道过多次战争,而且抗战时期还来过中国,作为猎人,他在非洲丛林中打过狮子,作为帆船上的渔夫,他捕过大青枪鱼,他还做过拳击手,斗牛士......他不断变换角色,生命可谓多姿多彩。
因此,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住所,自然会吸引许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庄园位于一座小山丘的顶部,视野很好,可以远眺哈瓦那城区以及远方的大海。
庭院被郁郁葱葱的林木覆盖着,窗前还开着几朵漂亮的小红花。
主体建筑为一栋蓝灰色木质尖顶别墅,和一栋白色地中海式平顶屋。屋前有一棵木棉树,海明威经常在这里生活和创作。
平顶屋面积很大,有好多房间,会客厅,书房,卧室,餐厅,浴室.....但房间不让游客进去,我只能站在门口,窗前向里面探望。
中间的房间是海明威的书房,墙壁四周是高大的书橱,房间中有一部梯子,可能是用来拿取书架上层的书籍。中间是宽大的书案,上面堆放着书籍和杂志。南北房门敞开着,山地密林的新鲜空气令人神清气爽。海明威在这里完成了大量经典作品。
靠门的墙面上挂着一副画,是斗牛士与奔牛,海明威喜欢看斗牛。
西班牙私奔小镇龙达的斗牛场,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他深深地迷恋龙达的斗牛文化,崇尚斗牛精神,在他眼里“人生就像是斗牛,不是牛被你杀死,就是人被牛挑死”。龙达著名的斗牛明星安东尼奥涅斯是他的朋友,他称“斗牛是死亡的舞蹈”。 
后来我在客厅的墙上又看到了一幅斗牛士与奔牛的油画,这幅画是西班牙裔法国画家罗伯特.多明戈的作品。足见他对斗牛的喜欢。
每个房间的墙面上都悬挂着羚羊,野牛,野鹿等动物的头颅,
桌面上陈列着蜥蜴等小动物的标本。海明威酷爱打猎,经常去非洲草原,与那里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也留下了经典名著《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和《非洲的青山》(Green
Hills of Africa)。
在一间有望眼镜的房间里,我发现了墙上挂着的海明威画像,
仰望着大作家的画像,一圈笔直的络腮胡子仿佛是他刚硬性格的体现,海风的冲刷与洗涤为他镶嵌了满脸的皱纹。眼神执着坚韧,无所畏惧,挺值的鼻梁,紧抿的双唇,处处显示出“硬汉”的豪迈性格。
此景,此情,此物,似乎可以触摸到海明威当年在这里生活,写作,休息的情景,一切仿佛历历在目。仿佛他还生活在这里,只是暂时离开去非洲打猎,去龙达看斗牛了.......
古巴革命胜利后,卡斯特罗对海明威这个美丽国朋友极其尊重,给予了大量关照和便利,两人交情甚深。
1961年海明威返回美丽国时,曾对妻子说:如果我不回来了,这座维希亚庄园就送给卡斯特罗吧!他回到美丽国不久,于7月2日这一天,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生前常用的猎枪打碎了自己的头。唉,海明威自杀了,尼采疯了,梵高自残后自杀了.....
海明威去世后,卡斯特罗极为惋惜,他说:我本人不需要庄园,把它建成海明威博物馆吧!于是古巴政府出资将海明威生前居住的地方重新整理,修葺一番,完整地保存了他曾经在此生活时的旧貌,连放在床头的书和杂志,都保持原封不动地呆在原处。
在古巴政府的关照下,维希亚庄园的一草一木都被精心呵护,房间里一尘不染,窗明几净,一切都如同六十多年前一样,仿佛海明威还在这里生活着。
这艘海明威出海时驾驶的“皮拉尔”号游艇,被陈列在后花园的一座棚子里。我默默注视着这艘二十多米长的小船,深绿色船身上加着18E741的标记,一个硬汉的形象又一次在我面前浮现。
棚子的外面有四座墓碑,这是海明威爱犬的最后归宿。
夜深人静,躺在哈瓦那酒店的床上,看窗外一轮秋月高挂夜空,淡淡如斯,静静如斯,我知道黑夜即将过去,明天太阳将照样升起。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乞力马扎罗的雪,梦见了一个孤单的老人,和一片海.....(图片来自网络)
谢谢浏览!春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