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挂
古人有一种说法,天地万物虽然广袤繁昌,但冥冥中自有主宰,这主宰就是数。数从一开始,到九为至,九九归一;循环以复,无穷无尽。注
一,从何而来?且听老子说教:“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于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于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气”。注
这段话比较费解,我肤浅地把它简单化:老子认为道是构成天、地、神、谷以及万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道生无,无生有;道生一,一繁生万物,继而又九九归一……。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安宁;神得到“一”而灵妙;河谷得到“一”而充沛;万物得到“一”而生长;君侯得到“一”,从而有正气,从而天下定,从而君临天下。世界,于是进步,于是精彩,于是繁昌……
一尘一石,一山一川,一花一木,一人一物……,无数细微具体的一,便汇成了老子口中的一,便生成了二,便生成了三,便生成了这大千世界。
老子说的是至大,至繁,至高,那么,至小呢?比如,斯寒儒,斯蚁民,一个人,一粒尘埃,一物事,又将如何?
一个人,一个凡人,从庶民至帝王,开始总是平凡自视,战战兢兢的;尔后,便不同了。例如:皇帝老儿,一开始是自称(或被称)“一人”的 注,尔后呢,秦始皇藐视天下,一声“朕为始皇帝”,世界就大“乱”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功高三皇(《尚书大传》:燧人、伏羲、神农),位盖五帝(《大戴礼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且是开天辟地第一回,所以,非用“始皇帝”不可 注。秦始皇这么一改,于已,倒没什么,于古今中外,可就翻天覆地了。朕,原意我,我的,古时为自称,无贵贱之分。自赢政金口一开,这朕,便成君子专用,其他人再不能染指,只能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更有甚者,秦始皇此杰作,被亚洲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古代君主知道后,也亦步亦趋,自称“朕”了。
一粒尘埃呢,常用来比喻事物微小的一粒微尘呢?《辞源》叫一尘。南朝宋鲍照在《野鹅赋》中说:“虽陋生於万物,若沙漠之一尘”。这就是最经典的形容。但这经典到了道教口中,意义就完全不到了,它不再是一粒微尘,而是一世。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很清楚地告诉人们:儒教说的一世,佛教说的一劫,就是道教说的一尘。注
道教的一尘,与人们所说一尘,大相径庭。那么,佛教的一尘呢,也一样。我们不妨看看《华严经》怎么说:“譬如有大经卷。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一微尘既然。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指如来佛),智慧明达。有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即以方便。破此微尘。出此经卷。令诸众生。普得饶益。以譬一切众生身中。具有如来无碍智慧。但由众生妄想颠倒而不自觉。惟有诸佛乃能知之。即以方便。令诸众生修于圣道。破除虚妄烦恼。显出如来真实智慧。故云一尘之内。有大千经卷。是也”。这有大千经卷,葛洪解释为一劫。一劫,按老百姓通常的理解或说法,劫就是灾难,躲过一劫,就是躲过一场灾难。但佛教却不这样认为,佛教称天地的一成(生)一败(灭)谓“一劫”。《隋书·经籍志四》:“天地之外,四维上下,更有天地,亦无终极,然皆有成有败。一成一败,谓之一劫。”这一生一灭要多长时间呢?说来恐怖:人间的四十三亿二千万年(大梵天一白昼),或人间的四百三十二万年(劫有四时:圆满时、三分时、二分时、争斗时)。
道佛对世界万物的解释,与通常人的理解,差别实在不可思议。我们再看如下两个例子:
一音:通常的理解或说法,一音就是同一个声音。但佛教的解释却与此大相径庭。《维摩诘经》中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脱”。 ——于此,有两解。其一,佛陀因自己的修行能通晓一切众生语言。《法华经·妙音菩萨品》说佛陀具有“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的能力,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所有六道众生的语言,佛陀都清楚,并能用相应的语言向众生说法。其二,佛法代表了一切生命的智慧和境界,超越了国家、民族、语言的界限。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语种,人们都可以随各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去体会佛法、获得觉悟。
一丝不挂:源出《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经文的意思,可理解为红尘不到,超然洒脱,不受俗世牵挂的意思,比喻修持境界甚高。黄庭坚的诗“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非常形象地表述了这种境界。一个人,倘能做到一丝不挂,那就“鱼脱渊”,从此自由自在;做不到,那就“蚁旋磨”,一生劳碌奔波,万古同归了。注
这是佛家的解释,而老百姓对一丝不挂的理解,通常会认为是:赤身露体,一件衣服都不穿。尤其是宋朝诗人杨万里说过 “放闸老兵殊耐冷,一丝不挂下冰滩”注 之后,这种认知更加板上钉钉了。我们不妨举例,假如你对某人说:老兄,你随时随地都能一丝不挂,境界可真高。——相信这人听后一定公勃然大怒,认为是绝大的污辱,对你不依不饶……
一个好端端的词,一种超然洒脱、不受俗世牵挂的境界,何只慢慢向其对立面转化,变得神憎鬼厌呢?这种变迁,又说明了一种什么心态呢?
记得有一句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说明了世俗不良倾向(或说是恶势力)的影响力及其发展速度,是异常可怕的。
还记得马致远有一句话:“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注。此话一出,便成为了众多文艺作品“恶人”的口头禅,也成为人们“发狠”时的嘴边语。——这个马致远,有两样东西,最为人津津乐道,一是他的“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再一个就是“昭君出塞(元剧《汉宫秋》)。这两样东西,稍为爱好古典文学的人,不知道的,鲜矣。
马致远的“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出世后,孔孟之道的卫道士大不以然,他们认为,君子应该按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注去行事,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所以,他们极力提倡“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希望以此来扭转人们的是非观念。然而,想归想,提倡归提倡,有无实效却是另外一回事了。自马老夫子逝世690年来,人们始终念叨的“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至于“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知道的人,可真的不多。
我不是儒家的徒子徒孙,但我举双手赞成儒家的“无度不丈夫”。尤其是极力提倡社会和谐的今天,“有度”,真的应该成为大丈夫。
我也不是佛教的善男信女,但我也举双手赞成佛教的“一丝不挂”。脱渊的鱼儿,潇潇洒洒地畅游大海,梦之久矣,反之,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明明奋力往前进,却因力有不逮反而被拖着往后走,那真的是万古常悲了。说到此,也真的钦佩黄庭坚的“蚁旋磨”,这典用的真好。“蚁旋磨”是什么意思呢?汉朝的杨雄解释:一只蚂蚁在磨盘上向右爬行,磨盘却向左转;磨盘转得快,蚂蚁爬得慢,所以,不管蚂蚁如何拼命往右爬,事实上却是不断往左退 注,这就是身不由已,事与愿违的悲哀。
黄庭坚除了这首七律(《僧景宗相访寄法王航禅师》)论及禅理之外,还有一阙《渔家傲》,也是布满禅机和达摩故事,作为题外絮语,这里顺带录下,以求同悟:《渔家傲》:江宁江口阻风,戏效宝宁勇禅师作古渔家傲。王环中云:庐山中人颇欲得之。试思索,始记四篇。
万水千山来此土。本提心印传梁武。对朕者谁浑不顾。成死语。江头暗折长芦渡。
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只履提归葱岭去。君知否。分明忘却来时路。
2012年1月16日
注
《素问·三部九峰论》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注
详见《道德经》;依文中先后摘自《老子校释》第107页、第3页、第64页、第65页、第112页、第100页。
注
《尚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孔《传》:“一人,天子也。”
注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史记》卷十二第236页。
注
东晋葛洪《神仙传·丁约》:“儒谓之世,释谓之劫,道谓之尘。”
注
宋·黄庭坚《僧景宣相访寄法王航禅师》:抱牍稍退凫鹜行,倦禅时作橐驼坐。忽忆头陀云外人,闭门作夏与僧过。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山中雨熟瓜芋田,唤取小僧休乞钱。
注
宋·杨万里《清晓洪泽放闸四绝句》:起来霜重满淮船,更觉今朝分外寒。放闸老兵殊耐冷,一丝不挂下冰滩。
注
元·马致远《汉宫秋·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注
详见《论语·学而第一》:“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
详见《论语·颜渊第十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
汉·扬雄《法言义疏》卷十三:“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