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孤山
越过西泠桥,穿过中山公园大门,上了林和靖的孤山。
山不太高,北麓就是林和靖墓和放鹤亭。这位同样被传唱至今的隐士,与陶渊明齐名却截然不同,一直被后人景仰。不同于陶渊明的半路归隐,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放弃仕途,而是寄情山水,如果不是晚生了几百年,恐怕他才是当之无愧的隐逸之宗吧。
林逋,字君复,后人称和靖先生。人们给他这样一个称号“梅妻鹤子”。他的故事在《梦溪笔谈》这样记载:“林逋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传闻他栽下了三百六十余株梅树,用每株的果实卖钱所得过活。“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他在这么平淡的场景中获得了多大的乐趣。
孤山上悠悠然站出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二十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
蓦然明白,孤山这个名字原来如此贴切,它孤零零地处在西湖边的诸峰之外,被湖水包围,以白堤、西泠桥分别连接两头陆地,显得那样独立不群。
世上孤独的人并不少,而保留着孤独精神,懂得享受孤独的人却不多。他们始终在一种平静放松中特立独行,静悟人生;进入旷达的境界,淡然圆融,宽纳万物。
享受孤独,让人超凡脱俗,纵横古今,百毒不侵。
西泠桥
进中山公园大门就到了“孤山”。
放鹤亭
放鹤亭位于孤山东北麓,是林和靖当年的隐居地“巢居阁”。
此亭最早为元代郡人陈子安所修建,明嘉靖年间钱塘县令王代又加以扩建。现有的放鹤亭是1915年重建的。平台宽阔,栏杆精巧。
亭内有联,有曰:“水青石出鱼可数,人去山空鹤不归”有曰:“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点明放鹤亭景物,而林则徐的:“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则含意幽深,令人心不胜揣摩。
舞鹤赋
亭内《舞鹤赋》行书刻石,面临西湖。
碑文取自南北朝鲍照作的《舞鹤赋》,全赋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鹤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字迹系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杭州至此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所书,字体圆劲秀逸,布局疏朗匀称。碑上还有“康熙御笔之宝”、“万岁作暇”等三印,似见风流皇帝的神采。四周边阴刻云、龙、火焰、宝珠作为装饰。
林和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尤其是写梅花的诗,空灵婉约,影影绰绰。《山园小梅》二首之一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被人传诵不休,推为历代咏梅之绝唱。
相传这放鹤亭,原是林和靖戏鹤放鹤的所在。今从亭上望去,不见一只鹤影,心中不免生出“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感叹。
林和靖的墓庐挨着放鹤亭,墓前立了一块汉白玉碑石,上书:“林和靖处士之墓”。处士的含义就是擅于自处,不求闻达于当时的清高代号。墓是当年他自己定的位置,也曾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墓已草草,环石围砌,青草封顶,惟四下梅树拥卫,鹤冢相伴,至死也不失风雅。
林处士终生未娶,不过他却做了一阕《相思令》,令人回肠百转:“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生”情真意切。后墓中发现,陪葬的有一只瑞砚和一支玉簪。瑞砚乃砚之珍品,那是林逋自用之物,那支玉簪呢?终生不娶的林逋到底有着怎样的往事,才让他在青年时就灰心于仕途,归隐林泉终老此生?这又隐藏着文人的几多伤心惆怅呢?
拾级而下,便可见东侧有一处由亭阁假山、水池曲桥构成的精美庭院。庭院中央是以苏东坡诗句命名的“西湖天下景”亭,印象最深的是亭上一副以不同字体书写的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此联巧用叠字,顺诵倒读均成联。有人将叠字拆开,略加移动,读作“山处明,水处秀,山明水秀;晴时好,雨时奇,晴好雨奇”,由此可见中国语言的精巧和奇妙之处了。
万菊亭
木结构方亭,歇山四角攒尖顶,设靠栏、吊顶,与东侧“西湖天下景”亭上下相望,互为对景。亭始建于民国初。因所在石砌平台、阶道曾遍布盆菊,罗列佳种,举办菊展,故名。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背倚着孤山,有着“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它是孤山景区的文化主角。自清末建社以来,吴昌硕、马衡、赵朴初、启功......一代一代,名家辈出,恍若隔世,又似近在眼前。虽然先人们早已西去,但印社建筑还是完好的保存了下来。亭台楼阁皆备,水墨丹青俱全,依山而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完全摒弃了传统建筑的原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园林佳作。
文澜阁
文澜阁在孤山南麓。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