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学习丨如何临写汉代隶书《礼器碑》?

(2022-03-13 08:40:39)
标签:

历史

收藏

书法

文化

艺术

分类: 书法


书法学习丨如何临写汉代隶书《礼器


碑》?


文丨范功

(原标题:《礼器碑》临写指要)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也称《韩敕碑》《韩明府修孔庙碑》。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立,石碑现在在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0厘米,宽73厘米。碑阳刻字16行,满行36字,碑阴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故宫博物院藏有目前最早的明代拓本。

《礼器碑》碑文记载了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以及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之文化事项,其碑侧及碑阴刊刻了捐资者的姓名及钱数。

《礼器碑》是汉碑中清挺细劲一类的代表,清人王澍谓之“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礼器碑》之瘦劲规矩,是从朴厚中凝炼而成的劲瘦,它具有商周以来某些青铜铭文的“铸”与“刻”的金石气韵。结构在严谨中求变化,既端庄规矩,又生动多变,波磔分展,耐人寻味。

《礼器碑》在汉碑中独树一帜,被奉为汉碑经典,推为隶书极则。清方朔在《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也说“盖此碑之妙不在整齐而在变化,不在气势充足而在笔力健举。汉碑佳者虽多,由此入手,流丽者可摹,方正者亦可摹,高古者可摹,纵横跌宕者亦无不可摹也。”杨守敬在《平碑记》中对比汉碑,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礼器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毓秀于严密,所以难也”。

此碑书法的线条特点是:瘦劲流畅,线条爽利。笔势跳跃欢畅,极尽变化。线条硬朗,斩钉截铁。其中波挑笔画精细变化的幅度极大。笔虽方而不刻露,画虽瘦却丰腴,劲而不呆,稳而不板,此乃书法线条之一境。

临习中的常见问题

首先,临摹《礼器碑》心要细,防止浮躁,急功近利,要潜心认真细致地分析碑帖,要搞清楚《礼器碑》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古人在刻碑之前先用朱笔“书丹”,然后由工匠再现“书丹”笔墨神韵,这就要求书写者与刻工相互配合默契。能否在石碑上刻出书写者的书风,刻工是很关键的因素。

再者,石碑经过上千年的风雨洗刷剥离,难免有失本来面目,加之拓片变形、走样,这就要求临摹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能够认真地分析、研读。从一点一画开始,逐字分析,仔细琢磨,如点画的形态、行笔的要求、变化的元素、组合的美学、艺术的要素,乃至点画的造型无不涉及。只有这样,临摹效果方能走进第一步“形象”。至于“神像”就是一个长期苦练摸索的过程,绝不可有丝毫懈怠,才能得其精髓,自成面目。

其次,重视选材备料。因《礼器碑》笔画以瘦劲为主,线条粗细反差强烈,细线条用墨轻,粗线条用墨重,又要求墨色润泽不宜枯燥,所以毛笔最好选用鼠须或兼毫,因其行笔稳,易把握,弹性好,能使笔画灵动飘逸。选纸时,初学者先用半生半熟的宣纸,待笔画把握到一定程度,能较好地掌控墨色,再生宣、半生半熟宣纸交替使用,这样有利于粗细线条组合,保持字的力度不散。总之,临摹《礼器碑》做到细心、耐心和有恒心,仔细琢磨,反复磨炼。

精临精讲

细研该碑此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首先得益于笔画上的刚健有力,结体上的欹正结合、疏密兼备。

此碑于笔画收笔处多见方折,捺画较为粗重。笔画中多细笔,但不失凝重朴厚意味。其点画简捷爽利,笔法娴熟,变化丰富。同时,《礼器碑》的线条质感平正端庄,俊挺宽博。

碑中有的字笔画细如发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有的粗如毛刷,灵动而不呆板。通篇线条起伏变化不失和谐,为汉碑线条塑造成功者。其锋棱显露、瘦硬刚健、遒劲峭拔的用笔,对形成此碑隽雅超逸风格起着决定作用,碑中“惟”“禁”“石”“制”“宣”等字即是很好的例子。此碑在追求字形结构平稳匀称的基础上富于灵动变化。字形体势或方或扁,或收或放,或欹侧或险绝,有定势而无定法。结构布局尤其重视疏中有密,密中含疏,碑中“社”“极”“节”“后”“龙”“乐”等字可以做证。

因此,基于以上特点,学习隶书《礼器碑》时,在毛笔的选择上应以兼毫笔为宜。《礼器碑》以典型的方笔为主,方圆兼用。方笔的写法是横画竖下,落笔干净利落。一种方法是笔横截直下,横画带竖势,竖画带横势,速度略快;另一方法就是逆锋折笔,露锋而有棱角。不方不圆之笔指介于方笔、圆笔之间的一种用笔,是方笔但不锋芒毕露,是圆笔但不一味藏锋,而是圆中寓方的笔意。其笔法是用方笔的方法,然带有藏锋之意。《礼器碑》有许多笔画就是方中寓圆,圆中寓方,刚柔相济,圆浑而劲利。

《礼器碑》提按运用上尤为精彩。提笔与按笔是笔锋的纵向运动,《礼器碑》的笔法偏重于横的使转运动,自隶书有波磔后,笔法增加了提按的变化。提笔使线条变细,且易流畅;按笔会使点画变粗,显得凝重。提笔要瘦硬挺健,按笔要浑厚而不呆板。

变通,也是《礼器碑》的主要特点。学习此碑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到书写出的点画瘦硬中不失凝重,在把握结体上实现平稳中不失变化。至于轻重、涩行和疾笔,是《礼器碑》笔画塑造中用力大小和运行速度之间的一种力量调整。学习者一定要做到笔画细,即轻,笔画粗,即重。涩行是笔杆微微向后倾斜,用力缓缓推行,加大笔与纸的摩擦力,实现“力透纸背”的效果。

“用笔何如结字难”,学习汉隶《礼器碑》更要关注研究其巧拙有致,意趣盎然的构形趣味。《礼器碑》中的巧和拙建立在字形和字势的生动上,合理地转换字形结构是隶书的又一特点。接下来,通过字形结构的对比,加深对《礼器碑》字形结构的认识。

《礼器碑》字的主笔左右伸展,字形扁平,横向取势;偏旁独立,各自成形,上下覆盖,左右呼应;点画避就,主笔突出;大疏大密,平中寓险。其字底多位于上下结构的字的下部,其中大多数字底呈左右对称,其中心位置与字头的中心位置确定方法相同,只是左右不对称的字底的位置,应以左右平衡为主,其中心各不相同。由单字变化来的字底,横画不变,竖画缩短,波画、撇画、捺画和右向勾画应左右伸展,平衡字的重心。

《礼器碑》的左偏旁。一般情况下,高度不变,横向紧缩,横画变短。以竖向笔画为主的左偏旁,竖画长而直,左右笔画变为左伸右缩,左宽右窄。如:“从”“相”“纪”“孔”字。《礼器碑》的右偏旁一般情况下,高度不变,横向紧缩,横画变短,有左伸长笔画、右伸长笔画应突出伸展。以竖画为主的则长而直,横画多的,横画向中间靠拢,上下多层的,上下中心对正,斜弯笔画则需注意中心位置。如:“列”“政”“尉”等字。

《礼器碑》中包围结构的字分为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和四面包围三类,也可分为半包围或全包围结构。广字头、病字头、尸字头、走之底等如:“广”“疾”“屋”“廷”等字,是两面包围,也是半包围部首。同字框、戴字头、门字框、几字框等,例如:“周”“载”“开”等字,是三面包围,也是半包围。全包围结构的字则有“国”“日”“中”等字。《礼器碑》中的独体字,如“山”“于”“市”“人”“不”字等,有的注重中心对称,有的强调收放自然。

在临摹的基础上,要完成《礼器碑》风格的隶书创作作品,其章法是学习者尤其要注意的。《礼器碑》的章法布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规律。这三个方面反映出在隶书书写中不仅要关注单字的点画、偏旁部首和字部之间的关系,也要关注字与字,行与行,纵横行列之间的关系。众多的关系共同构成《礼器碑》整体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第一,纵横行列整齐中有参差。《礼器碑》在纵横成行划一的布局中,由于单字结体中的因字造型、正欹等特点,同时形成了行列中有参差的布局特点。

第二,字距大行距小。在汉代隶书的篇章布局中,行列之间和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呈现出基本的规律,即字距和行距之间的布白一般为字距大,行距小。这多源于书写时的界格所致。在《礼器碑》中,字距和行距明显缩小,但仍呈现为字距大,行距小的特点。这种特点与其结构的双竖相背,类似唐楷褚遂良的造型取势特点,构筑和强化了全碑奇崛、灵动、展阔的整体审美感受。

《礼器碑》的学习是一个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它,可以打开全方位进入隶书学习的门径,为逐渐实现更高层次的隶书认知和创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