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王分回解析《红楼梦》第十六回

(2018-05-12 18:38:52)
标签:

杂谈

分类: 老王解析《红楼梦》

第十六回的回目是: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上回说到,王熙凤见利忘义,贪赃枉法,与不法老尼合谋,联络长安节度使云光,拆散一对青年的婚姻。

        这回交代了,凤姐收到云光的回信,所托之事“俱已妥协”——张财主如愿退了婚,长安守备忍气吞声接受了前聘之物。

        谁知那张财主的女儿金哥却是个有情有义之人,得知父母退了婚,便一条麻绳自缢身亡。而守备之子,这位连名字都没有出现的青年也是个多情的,听到金哥自尽,也投河而死。

        面对黑暗的现实,未能终成眷属的一对有情人双双以死抗争。凤姐的这一“弄权”,直“弄”得这两家人财两空,家破人亡。而凤姐却心安理得的坐享了三千两银子。这里有脂批:“凤姐恶迹多端,莫大于此件者……”

        两个青年的生命,换来的并不是舆论的同情和社会的醒悟,而是凤姐“胆识愈壮”,从此以后更加恣意妄为起来。按凤姐自己的话说:“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这话说明凤姐心里知道自己在干伤天害理的事儿,也算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吧。

        这回写到,这天贾政的生辰,本也是荣宁二府的人齐来庆贺。谁知正在热闹的时候,忽有门吏来报:“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好个“六宫都太监”,这个职位倒是有点儿意思,想来是专管“六宫粉黛”之事的。

        但这“都太监”的到来,可把贾政等人吓得不轻。慌忙撤去酒席,跪接圣旨,这夏老爷到跟前下马,满面笑容,却“并不曾负诏捧敕”,就是说并没有拿着什么书面的文件,只是口头传达——“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完,茶都不喝一口,就又乘马回去了——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里一阵一阵打鼓,不知道是凶是吉。问题是,谁也不敢问啊。

        贾政只得急忙更衣入朝。这时候从贾母往下,一家人心里那叫一个惶惶不安,不住的让人飞马往来报信——直到挨过有两三个时辰工夫,忽见有三四个管家喘吁吁跑进来报喜:速请老太太带领太太等进朝谢恩!

        经过详细询问,才大致知道,原来是大小姐(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如此一件“大喜”消息的传达过程,竟是这样的曲曲折折,又这样令人如此精神万分紧张。作者用这些细节,生动地阐释了俗语所说的“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在当时的实际状态。

        好事传来,家人上下立刻喜气盈腮,而宝玉对此却“视有如无”,毫不介意。只有听到黛玉回来的消息才有了些喜意。脂批:“的的真真宝玉”,“大奇至妙之文,却用宝玉一人,连用五‘如何’宝玉视有如无,隐过多少繁华势力等文”。

        见到黛玉,宝玉有点儿兴致勃勃地将北静王所赠的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没想到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扔在一边,看也不再看一眼。宝玉无奈只得收回。

        由这个上面这个小小细节可以看到,在黛玉心中,除宝玉之外,根本容不下任何人。什么身份地位财富权势都不在考虑范围。所以老王认为,这正是黛玉所异于常人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品格”。至于人们从外表看到的,弱不禁风也好、敏感多疑也好,偏狭尖刻也罢,只是仙女来到人世间的种种不适应,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折射”而已。所以,凡只看到黛玉那些不易被人接受的“异样”表象的读者其实是还没有读懂黛玉。这也难怪,“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能够完全懂得黛玉的,也只有宝玉一人——当然,这都是后话。

        凤姐正在十分忙碌,贾琏回来,少不得拨冗接待(笑)。夫妻重逢,“相见欢”用几句颇带风趣的戏剧对白开场,让人想到这对夫妻的日常关系也如同演戏。在春风得意之时,凤姐长篇大套地说起自己多日来的“骄人业绩”,却一连串用了七个否定式的“又”字,似乎把自己贬的一无是处。其实谁都听得出来,全是用反语自夸。因此,有脂批:“阿凤之弄琏兄,如弄小儿,可怕可畏。若生于小户,落于贫家,琏兄死矣”。而凤姐随后借题发挥的所谓“内人”  “外人”之说,既把满屋子的人说笑,又把个贾琏弄得不尴不尬,无言以对。

        上回说到,凤姐私自放贷,赚取利银,这回才知道,原来她做的这事儿把贾琏也瞒过。幸亏平儿善于遮掩,不然差点儿露馅儿。不过,由此收利息的频繁程度,也可以想见其“放贷规模”之大,以及范围之广。

        根据元春“省亲”的相关信息,作者让贾琏这个原本不怎么正经的人,一本正经地说了一大套十分庄严肃穆的“颂圣”的官话,什么“当今(皇帝)体贴万人之心”啦,什么“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啦,一片歌功颂德,皇恩浩荡之言。让人似乎感觉有点儿不大真实。

        “甲戌本”在这一回有回前评:“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这话中特别是为什么会“忆惜感今”一般的读者未必了解缘由,但实际上却相当于是知情者的“证人证言”。也是有意无意地透露出的某种“密码”。再看书中怎么说——“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 ,“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在这里,作者借贾琏的奶妈老赵嬷嬷之口,进一步坐实曹家当年“接驾”的情景。老王在最初的那篇《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拙文中,讲到曹雪芹的家世的时候,曾说过,据史料记载,当年康熙六次南巡,四次由时任江宁织造的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接驾。而这段史实与《红楼梦》的关系,在书中的具体反映就在这一回里。

        顺便多说几句,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本书的作者是谁,似乎有些扑朔迷离,所以一直都有种种猜测。而包括“索隐派”在内的一些探寻者,往往既未细看书的“正面”,也未深入领悟书的“背面”,而是似乎更热衷于书的“外面”,不顾书中已经明确说出来的,作者是曹雪芹,这个最大的“实话”,偏要另寻他人。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达,或许为了制造噱头,这些东西又被一些哗众取宠的好事者改头换面的拎出来,搅动沉渣泛起。其实只要认真读了这一段及相关的脂批,那些多余的猜测全都可以否定了。因为这段“独家报道”,是其他无关此经历的人,不可能凭空写出,也不会有如此兴趣的。特别是,《红楼梦》成书在先,而研究者在清史资料中发现这段记载,则是近些年的事儿,也就是说,在发现这些史料之前,是没有外人了解这个背景的——这算是本回解析的“题外话”。

        筹备“省亲”的接驾,已经开始兴师动众,大笔的“财务预算”当然在所难免。而往往在大宗财务支出的背后,都有利益分配的明争暗斗。这当中,筹建“省亲别院”则是其中的重头,所有园林规划和建筑设计等等,需要专业人员。总设计师,是委托了一个号“山子野”的“老明公”。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等实际操作层面,没有真才实学,自然难以独当一面。估计也是容不下太多的滥竽充数;而诸如采买之事可就“大有藏掖”了,而且没有什么专业门坎儿。于是,我们就看到类似当今“权钱交易”的小把戏,以及在“当权者”之间或明或暗的展开了“优亲厚友”的各种“潜规则”……单是聘请教习及采买学戏小女孩子这个事儿最终安排贾蔷,就能管中窥豹地看到,在背后贾蔷与贾珍、贾蓉以及贾蓉与凤姐的某种关系。

        秦钟的从出场到“夭逝”,可算是来去匆匆。秦钟之死这段文字写得如同喜剧小品,作者以游戏之笔,借阴间鬼判之口讽刺阳间世人及官场怪象,嬉笑怒骂,一本正经地描写那些胡说八道,让人忍俊不禁。这里有脂批:“游戏之笔,破色取笑”,“愈不通愈妙,愈错会意愈奇” 。 老王一再说,《红楼梦》同时也是讽刺小说,类似这样的讽刺之笔随处可见。

        宝玉的对待所处的封建社会、封建家族中的所谓“道德伦理”、“仕途经济”禁锢的勇敢叛逆,或许是作者内心深处所极力赞赏的,也是作者所要着意表达的思想理念吧。然而因为与正统观念严重不合,所以只能是“正面”写悔过,而“背面”写叛逆。写秦钟之死,似乎也有照应第五回,以劝其“悔过”的名义写宝玉矢志不渝,百折不回,至死不悔的叛逆的性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