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的回目是: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夤缘”,就是“巴结,拉拢关系,攀附上升”的意思。回目中已经说明,贾雨村通过“夤缘”恢复了官职。
而贾雨村的这次“夤缘”,还跟林黛玉沾了点儿关系。这话稍微有点儿绕---
上回说到,黛玉母亲病逝,这对林黛玉是天大的不幸,但谁能想到却成了贾雨村的天赐良机。当贾雨村正听着冷子兴的神侃海聊的时候,传来了一个意外的喜讯:“都中奏准起复旧员”,就是说,朝廷对革职的官员有了重新起用的打算,这转机来的有点儿突然,雨村正待反应,商人冷子兴看到了商机,趁机给出了一个主意,何不借助贾家的势力?也是天缘凑巧,正在这个时候,贾母念外孙女无人依傍教育,派了“男女船只”来接黛玉,不日即将进京都。于是,雨村就得以“依附”而行,并揣着林如海的举荐信,趁机向贾府 递上了“宗侄”的名帖。而正当位高权重的贾政偏又最喜欢雨村这样的“读书人”,加上妹夫的举荐,“便竭力协助,轻轻谋了个复职侯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出缺,便谋补了此缺”...此事按下不表。
上一回,从冷子兴口中,我们对荣国府及相关人员的来龙去脉初步有了大概的了解,算是个必要的铺垫,因为后面的所有故事,大部分都不离这荣国府的左右。所以,荣国府究竟长什么样,是一定得知道的。这一回,曹公就通过黛玉进府的全过程,从黛玉的眼中,对这荣国府宏大的建筑规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逐一展开细分的特写镜头。叙述和描写间,一座阔大、奢华、铺张、严谨的贵族府第跃然纸上。其方位之精准,次序之分明,都在从从容容的描述间逐一呈现,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顺便提一下,历年来都有许多热心的读者根据这段叙述和描写,画出了荣国府的平面图。甚至后来的影视作品,大概也是根据这些描写,制作出相应的实景。
知道了荣国府,府里的人又是怎样的行状呢?那就利用这个时机,也是借黛玉进府各种“会见”仪式的过程中,几个主要人物相继出场亮相了。与此同时,通过独特的外观形象的描写,对这几个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的人物进行了生动的初“画像”。
先是凤姐。其特点可谓是“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已先闻其声,且这“声”竟是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一“声”,不但瞬间打破了现场“敛声屏气”的紧张氛围,更不禁让“远客”心下纳罕---“这人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在一群媳妇丫鬟的围拥下,这个人隆重出场---只见她“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然而,请注意,是“恍若”。就是仿佛是,似乎是,其实不是。反是千真万确的一个凡间的人。那么神仙与凡人的区别是什么?答案是,神仙生活在天上的“云雾”中,而凡人则生活在地上的“人间烟火”中。如果伙伴们往后看,这凤姐的“烟火气”浓的简直辣眼睛。所以,还是老太太说的好,原来这是个“泼皮破落户儿”,人称“凤辣子”是也。随后,曹公在这里只用短短一段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文字,就集中地把凤姐那巧舌如簧,随机应变,曲意逢迎,威风八面的特点活脱脱地给画出来了。(也有追求实用的研《红》者,将凤姐出场的这段精彩文字以及书中大量同类的文字作了另外的解读,进而成为提高职场口才水平、提高情商和应变能力的范例,倒也不失为挖掘《红楼梦》“实用价值”的一条途径。)
再就是宝玉。宝玉的出场可说是“风风火火”---也是人还没进来,先就“只听外边一阵脚步响”。然而,宝玉是曹公用心最重的,是本书的主人公,因此,包括对宝玉的外观画像,也不能一次完成。总体来说,这次则用的是“欲扬先抑”之法。虽然也有一篇“赞词”,用了些诸如:“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以及“面若敷粉,唇若施脂”这样的俗词儿,但应该是虚写,是配合后面的世俗的眼光而敷设的。而那两首《西江月》中,“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还狂”“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则完全是借用世俗的眼光来“反写”。既然是反写,那就是似贬实褒。所以,词中的“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等这些世俗的眼光中的贬词,从曹公赞赏的封建叛逆的观点中则应该是赞词。这一点,只要我们继续读了后面的章节,就可以看到,曹公对宝玉的描写,是一个多次完成的,“反复皴染”,多侧面,立体化的过程。到时候老王会给提示。
传统的小说,大多受评书的影响,为了吸引人往往人为制造悬念,有的干脆故弄玄虚,等到悬念解开反倒索然无味。而曹公在几乎所有的叙述中则随时都会让人产生悬念。但这都是叙述层次和章法的需要,所有的安排都独具匠心。比如,黛玉本来是在上一回已经出现的人物,但我们只知道她的家世,几岁了,什么病,至于模样却全然不知。直到这一回,直到她的眼里已经见了好多人了,但别人眼中的她究竟是什么样子,却仍然是个谜团。等谁呢?贾宝玉。必须在宝玉的眼中,我们才能见到曹公心中的黛玉。所以,只有宝玉来了以后,我们才能真正“见”到黛玉。于是,通过宝玉的观察,我们看到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里,尤其是对黛玉眉目的描写:双眉像飘飘挂挂的两弯轻烟(可作“云雾”解),双目又像饱含着随时都要坠落的露珠--想象一下,多么超凡脱俗的形象!然而,“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如此姿态,我们在人间见到过吗?说到这里,多说两句。关于黛玉眉目的描写,各个版本都不一样,有说“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有说“似笑非笑含露目”的,还有说“眉湾似蹙而非蹙,目彩欲动而仍留”的,还有“一双俊目”的。似乎都有欠缺。而曹公对黛玉的描写之独特之精准,可以用宋玉的那句名言:“增一丝则太长,减一丝则太短”。
那么,前面写了一个假的神仙,到现在目的清楚了,是衬托一个真“神仙”。这里,曹公用强烈对比的手法,先用一个张牙舞爪、虚张声势的假“仙女”,衬托出后边这个真仙女。当我们读了对黛玉的描写,才会真正让人不禁感觉到一缕目眩神迷的“仙气”,如果你在阅读中感觉到了这一点,那应该不算错觉,因为这黛玉原本就是“仙女下凡”(还记得“离恨天”“灌愁海”三生石畔那绛珠仙草吧?)。紧接着,还从宝玉“童言无忌”的口中,泄露出了“神仙一样的妹妹”这样的“天机”...
关于贾氏集团公司经营业绩的“基本面”情况,经过上一回由“新闻发言人”冷子兴的披露,读者的心中已经大体建立了“衰落”的概念。然而当我们随着黛玉的目光走近一看,这贾府的堂皇气派却仍然是如此“嘚瑟”的吓人---装束则珠光宝气;厅堂则金碧辉煌;出入则前呼后拥;生活则奢华铺张...这一切的景况,确实很难让人印证“萧疏”的“差评”。而从外表也着实看不出“末世”的节奏。其实,这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只有了解内情的才能知道,“其外边的架子虽然未甚倒,
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想知道后边这一切详情的小伙伴,敬请期待后文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