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的回目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建议小伙伴们如果手头有书的话,先看一遍书的内容之后再看老王的评论——
如果你已经读过了,那么我
先提问,看完第一回,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老王最深的印象是,一开头就掀起了一个高潮,展现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画面:火光冲天,大起大落,一夜之间安富之家灰飞烟灭,惊荒败落!与此同时展开的,是人事升沉,世情冷酷。这似乎是全书大戏的一个预演。也是为全书情节的展开定下了基调。而细看情节的转换,却十分自然,不露声色。这样的大手笔,这样的文字的“张力”,让人叹为观止。同时也为后续的发展,埋下了多条线索。
这一回如果看到较早的版本,前面还有一段类似说明性的文字,主要交代一下“作者自云”: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也就是提示读者,这本书是一个已经有了结局的故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是“倒叙”的方式。
因为是一部大戏的开头,或者说是“序幕”,全书有无数条线索需要展开。这些线索或明或暗,不可能、也不必要在开头全部露出来。有的会陆续出现,有的只是先“埋下”伏笔。
正文开始后,特用一段文字叙述了一个用以遮人耳目的,貌似“荒唐之言”的故事。然而,细想其实也未必“荒唐”,将要出场的主人公,似乎是一个“无才补天”的“顽石”。但这里也隐藏着一个疑问,而要回答这个疑问,也许得等读完全书之后。不过,可以适当思考一下:这个“天”指的是什么?究竟是“无才补天”,还是这个天已经“无法”补救了呢?
在这“荒唐”的故事中,出现了“一僧一道”--“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这两个虚幻的人物。其实这两个都是无关紧要的人物,只是因为“通灵宝玉”是最重要的主线,而这个主线是在开头的“荒唐”故事中出现的,必须得借助他们把“通灵宝玉”的这根线索在开始的时候抖落开,又在最后的时候收回去。在后面展开的全书中,有时忽眀忽暗,若隐若显地在某些关键时刻出现(再出现的时候可能是化身)。成为串场人物。大概也是为了“将真事隐去”的一种必要的障眼法吧。
这一回中,除了那一僧一道,有两个相对重要人物出场了。一个叫真废(甄费),另一个叫假话(贾化)。那甄费字士隐,就是甄士隐(真事隐),贾化号雨村,就是贾雨村(假语存)。用似乎调侃式的姓名,告诉读者,真事儿隐藏在里面,假语存在表面。这里说这两个人物“重要”,是因为这两个人一方面具有体现主题的、象征性的符号意义。另一方面,贾雨村这个人物形象非常典型地代表一类人(紧接着的后面几回会逐渐展开)。在这一回中,贾雨村在甄士隐的帮助下得以首次登入仕途。
类似的随手带出的谐音名字还有诸如:十里(势力)街,仁清(人情)巷,以及甄士隐在败落后不得不投靠的那位极为势力浅薄的老丈人,名字叫封肃(风俗),这风俗,当然就是普遍存在的那种人情世故了。
这一回还随笔交代了一下“神瑛侍者”,“绛珠仙草”也就是宝玉黛玉的“木石前盟”,埋下“还泪”的因由。当然,我理解,曹公制造这种所谓“前世因缘”的迷雾,也是属于‘’掩盖‘’性质。其实,细读全书,就会看到,宝黛的爱情,真正的基础是志同道合,而其相同的“志”和“道”则是封建统治秩序所不容的叛逆思想。所以需要掩盖。这当然是后话,老王将在具体的章节中分析。
甄士隐的女儿,叫甄英莲(真应怜),在这一回短暂出场后,即刻就消失了。似乎在不经意间,也为后文埋伏下了线索。此外,“涉笔成趣”或者谐音的还有很多,这一回中,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等等都是...不能不惊叹曹公对语言的出神入化的驾驭能力,仅仅从人物名字双关的巧妙设计,也能见其一斑。而这些,在整部小说中,不过是一点儿小技巧,小游戏而已。然而却能起到某种点缀的“花絮”或者小碎“包袱”的作用。在后边老王随时还会提到。这许多,让人读之在倍感酸楚中,又加深了对文学魅力的感受。
“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及甄士隐的《好了歌解》,先为全书作一个提示。也为结局作了一个暗示。
这一回中,作者让甄士隐在梦中最先见识了“通灵”。有什么“深意”呢?有人说,这是表明,甄士隐就是贾宝玉的化身。也许这应该属于更深层次的延伸性问题吧。小伙伴不妨有自己的看法。至于“怀闺秀”的话题,还是放在下一回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