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王卖瓜读书篇之千言万语说红楼

(2018-04-27 08:44:15)
标签:

杂谈

分类: 老王解析《红楼梦》

http://s1/large/006bY8shzy7k0N8qksLd7

《老王卖瓜-读书篇》之

“千言万语说红楼”

“开谈不说红楼梦,尽读诗书也枉然”。老王如今也想借这个光,说一说《红楼梦》这个话题。以便借此把《老王卖瓜-读书篇》提升一下高度。

《红楼梦》可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简单的说,《红楼梦》是一部奇异无比,奥妙无穷,平白如话,却又深不可测的奇书。这个“奇”,没有千言万语是很难说到位的。如果一定要按“标题党”的方式,压缩成一句话,那我只能说:“这是一部因为全面、深刻、生动、传神地描绘腐朽社会的种种‘腐朽’而成为千古不朽的杰作”。

然而,这个“一句话评价”显然又是很多热心的“红粉”所不能同意的。当然也确实是远远不够全面的。比如,有人就会当场质问:你怎么能说纯真凄美的爱情是“腐朽”?怎么能说天真无邪的亲情友情是腐朽?又怎么能说“琴棋书画诗酒花”是腐朽?

看来,当“标题党”就是有风险的。还是退回来从容不迫地,老老实实地,从头细致道来为好。只不过,千言万语,要靠区区一篇短文也仍然是远远不够的,那这个就姑且算是一个开篇吧。后边再跟上一个“系列”的展开,也许就能说个大概其。

总体来说,《红楼梦》的创作应该是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大背景的。具体地说,是以其家族极特殊的社会身份地位,极丰富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而奇异的条件;加上作者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所具有的,极其难能可贵的,自由进步的思想;以及超凡脱俗的,清新开朗的性格;与极高超、极弘丽的文学天才,而形成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然而,由于作品产生于200多年前,当时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下,作者为了避免骇人的“文字狱”和残酷的政治迫害,不得不采用隐晦的,曲折的,“春秋笔法”的表达方式。将“真事隐去,只用些假语村言(假语存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作品解读的困难。

作者大概也预料到了,误读难以避免。所以,作者在全书的开头部分就自叹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果不其然,从这部作品问世以来,一直都存在各种各样的曲解和误解。再加上由于作品像大海一样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文化含量,以至不同的读者“各取所需”也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收获和满足。

这正如“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者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曾经有一种情况,现在说起来似乎十分好笑,在清代,《红楼梦》多次被当做“淫书”而遭禁遭毁。有的“道学家”甚至异想天开地提出,把《红楼梦》传到西洋去,让它“毒害”洋鬼子,以报复他们的鸦片烟……这自然只能成为笑柄。

因为《红楼梦》的博大精深,趣味无穷,所以从它问世以来,至今200多年间,不知迷倒了多少醉心的读者。这其中,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从帝王将相到才子佳人,从青春年少到黄发垂髫……按现在的话说,各个年代,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都培养了无数的“红粉”。而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无不对《红楼梦》推崇备至。

可以这么说,从《红楼梦》产生以来,凡是我们所了解、所听说过的作家也好,文学家也好,无论政治观点如何,襟怀抱负如何,个人爱好如何,却无一例外地,都心悦诚服地成为《红楼梦》的拥趸,成为忠实的“粉丝”,或者干脆就成了研究《红楼梦》的“专家”。举凡鲁迅、胡适、王国维、蔡元培、陈独秀……都在《红楼梦》的研究方面有独到的建树。

学贯中西的大作家茅盾直到晚年,甚至都可以整篇的背诵《红楼梦》的精彩章节;才女作家张爱玲对《红楼梦》熟悉到,每当拿到不同的版本,只要扫一眼,差别点就自动会跳出来!她曾感慨地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当代作家王蒙说的更有意思,他说,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红楼梦》自从200多年前问世之初,就开始引起无数人极大的兴趣,并很快成为许多人既了如指掌又有诸多未知,而急欲探索的宝藏。逐渐的,研究《红楼梦》,很快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而且历久不衰,一度成为“显学”。多少人把研究《红楼梦》当成毕生的事业和精神享受。历史上也曾经多次形成人人争读《红楼梦》的热潮。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并没有读过《红楼梦》,但却熟知书中的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现代著名文学家何其芳曾经论述到,由于《红楼梦》所塑造的文学形象生动鲜明,深入人心,以至很多时候在人们的社会心理中形成典型“共名”。人们习惯地将那种被许多女孩子喜欢,同时他也多情地喜欢许多女孩子的青年人称为贾宝玉,而把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女孩子称为林黛玉...这种情况,虽然属于“肤浅”层面,然而也折射出《红楼梦》所形成的“魅力磁场”的强度。

从艺术形式上说,《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但如果从另外多个角度看,它又不仅仅是小说——

《红楼梦》还是一部大剧,是一部活灵活现,冷嘲热讽,入木三分,时常让人忍俊不禁,让人笑出眼泪的喜剧;同时又是一部时时动人心弦,令人痛断肝肠的悲剧!(这里的关于悲剧、喜剧的概念,是援用鲁迅先生的定义:“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

《红楼梦》又是一首长诗,一首情意无限,激情无限,悲愤无限的长诗!

《红楼梦》还是一支组歌,一支深情咏叹弱势美好的生命不断遭受无情践踏和冷酷摧残的悲歌,是一支封建贵族阶级不可避免地、无可奈何地、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挽歌……

《红楼梦》也是一尊雕塑,一尊绝美无伦,然而又是残缺不全的,断臂的维纳斯!正如总有人试图给维纳斯接续上断臂,但却不得不一次次遗憾地收场;200多年来,不幸残缺的《红楼梦》也带来很多有趣的现象:一是不断引诱着好事者“狗尾续貂”的欲望,甚至经常改头换面地以发现“真本”的噱头出现;二是给了很多热心读者和研究者更多的想象和猜想的空间,以至于“索隐”、“探佚”、直至添加“合理想象”的猎奇、猜谜的热情此伏彼起;这就如同时下流行的“鉴宝”节目,既调动了“追宝人”的热情,也在对“宝物”的鉴赏、“鉴定”的过程中,对“鉴宝人”分出了真伪和高下……

总之,二百多年来,《红楼梦》就是这样,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魔力,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持续不断地满足着各种类型、各种趣味、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精神享受的愿望和需求。

然而,话虽如此说,如今,情况变了。人们都讲“实惠”,读一本书,如果没有立竿见影的“现实意义”,不能解决诸如提高考试分数,或提职加薪的“实际”问题,难以满足“形而下”的需求,当然也就没有足以构成对“开卷”吸引的足够动力。所以,近些年,有人“独辟蹊径”,发现了新价值,可以从“职场穿越”的角度,解读《红楼梦》,从中悟出巧妙处理人际关系,提高社交口才能力,特别是处理同领导的关系,借鉴化解矛盾危机的方法...也确实,从这种意义上说,《红楼梦》还真的可以成为待人接物,沟通交流的“情景版”、“趣味版”的教科书……

尽管如此,现在的现实是,能够有耐心读《红楼梦》的人确实越来越少了,而真正读懂的则少之又少……这不禁让人担心,十九大再次强调的建立中国人“文化自信”的目标,要实现起来,还是有很多障碍的。

那么,如果万一有小伙伴读了老王这篇“忽悠”文字,当真对《红楼梦》产生了些许兴趣,并且还想了解更多,比如:《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样写下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的呢?那就敬请关注下一篇:《十年辛苦不寻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