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峡谷——怒江采风随想作者成志良振
标签:
怒江峡谷采访札记自然宝库 |
分类: 散文 |
时光轻轻地掠过几十个年头。如今,我又一次来到了怒江的身边,而我得到的却是许许多多全新的感受。
1989年,我们第一次领略怒江的风采,是和良振一起创作电视剧《希望的峡谷》,到保山市的怒江坝去深入生活。那时候,我看到的怒江就像深山林海中飘来的一道彩虹,环绕着一个个美丽的傣家村寨和一座座营造甜蜜的糖厂。流到这里的怒江,水波轻荡,江面开阔,明蓝蓝地映着头上的云空,欢悠悠地拥着两岸的绿野;那么温柔,那么舒展,无论怎么看,怎么想,也找不到她有一丝忿恚怒怨的神色啊!
我好生奇怪地寻思着:人们把金沙江称作“欢笑”的江,把澜沧江形容为“少女”的江,而如此一条温婉柔情的江流,怎么就偏生给她起了个名字叫怒江呢?
多少年来,这个“怒”字总在我的心底萦绕,成了一个不解的结。
2003年,昆明市文联组织我们到怒江傈僳族自治洲深入生活。我终于有机会沿着怒江峡谷逆流而上,使我多少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了怒山怒水的真面貌。
来到州府六库的次日,我们一行十几人便驱车前往闻名中外的边境口岸片马镇,当地人向我们讲述了一百多年前片马人民抗击英军侵略的故事。其实,当年的片马也不过是个小小的、人烟稀少的村寨,而侵略者为了轰开中国的大门,竟然调集了二千多荷枪实弹的骑兵,向我方发起疯狂的进攻,悍然攻占中国神圣的片马边关。从此以后,怒江两岸各族人民便持续了近百年以弓弩对付洋枪的不懈斗争。侵略军一次次扩张侵犯,一次次被我英勇的边民击退。他们妄图私立界桩把中国的片马划入英国殖民的版图,却被我愤怒的边境人民一次再一次地彻底摧毁。各族群众组成了抗英弓弩队,奋起打击侵略者。傈僳族头人勒墨夺扒带领各族边民主动出击英军,神箭手褚来四首建奇功,一箭射伤英军的指挥官,英军节节败退,寸步难行。
百年抗争,有多少英雄故事!
我久久伫立在片马人民抗英纪念馆前,面对着庄严屹立的抗英胜利纪念碑,心中激流涌动,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怒江人民的巨大力量。是啊,一个胸中燃烧着怒火的民族,是永远不可能被征服的。
举世闻名的怒江大峡谷绵延四百多公里。东岸是海拔四千多公尺的怒山,西岸是海拔五千多公尺的高黎贡山。整个峡谷仿佛被浓浓的绿色浸透,被神秘的云雾裹拥,给人以无穷的遐思和想象。雄浑的怒江犹如一道闪电在巍然耸列的横断山间劈开了一条深深裂口,由北向南,奔流而逝。我们乘坐的中巴车,就如象一只小小的瓢虫在巨大的绿叶上爬行,颠顿腾跳,左拐右拐,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谷,有时真令人惊心动魄,瞠目结舌。然而有时一个大转弯,景色也随之一变:突起的奇峰,耸峙的峭石,苍翠的老林,就像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名家山水画,不时地迎面而来,掠眼而过,车厢里的人们掀起一阵又一阵欢声喝彩,大家紧张的心弦得到了稍许的放松。
怒江大峡谷美在大自然的奇险之中。
忽然有人发出欢叫:停车!停车!
车门打开,大家便一涌而下,弃车徒步走到了一带山岚浮翠的石坪子上。环看茫茫林海,仰望巍巍群山,眼前一堵奇峭耸峙的危崖横空而出。在那万丈悬崖之巅赫然托起了一轮银光闪亮的石月亮。
原来我们到了闻名遐尔的景区月亮山。石碑上刻了一段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美丽的勒莎姑娘为了成全哥哥的爱情,舍身化作了滔滔奔腾的怒江,一去不回。哥哥一怒之下张弓射箭,洞穿了万丈石崖,于是就留下了这千古不落的石月亮。
其实,那是因为地层运动,使高黎贡山体不断抬升,历经了无数的岁月,便将地下的洞穴高高地悬到了群峰之巅。我仰望那圆圆的石月亮,在蓝天的衬托下,如此空灵,如此透亮。月洞的背后正悠悠地飘过几缕洁白的云絮,仿佛是“寂寞嫦娥舒广袖”。
来到怒江源头石门关,更使我深深敬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沿着一道石崖往前走去,乍眼看去,那些石头不是石头,倒像是一架一架连续不断的书架,上面一本本的书籍紧紧地挨在一起,一摞摞、一层层,整齐而有序,好像经过了人们的精心整理。那些“书”其实就是一片片的石头!(准确的说,应该是“石片”)是由于千百年来山势的挤压而成。这种挤压,是一种何等巨大而灵巧的力量啊!
站在天门之侧,更使人感慨万端。是谁,以何等的智勇劈开了这道天门?有谁,敢于攀上那千仞峭壁,刻下了那篇永世不灭的文字?激流奔涌的江水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关而上,滔滔白浪从深山云壑之中飞泻而来,顺流而去,滚滚洪波,呼啸着、飞溅着,如滚雷,如闪电,如万马奔腾,穿山凿石,一往直前,势不可挡。此时此刻,我才恍然感悟,人们把这条江河称之为怒江,真是名副其实,再加恰当不过了。“怒”是勇气,愤怒中蕴含着不屈不饶的精神,深藏着不可胜战的力量。怒山怒水养育的人民是不屈不饶不可战胜的人民,怒江的洪流是百折不回,不可阻挡的洪流。
怒江的灵山秀水更孕育了独特而又多彩多姿的历史文化。
我忘不了在丙中洛、在贡山、在福贡的歌舞场面,那弦子拉得多么悠扬婉转,那舞步是多么轻松自如,那篝火燃烧得多么热烈欢快啊!那歌声在号召、在引导、在呼唤、在鼓励,我们全都被这歌声和舞蹈感染了、融化了,忘情地投入到这热烈欢快的歌舞之中,享受着这无拘无束、回归自然的忘忧境界。
在沪水县百花岭村我们观看了民间艺术团表演的无伴奏四重唱,表演者都是当地农民,他们按照不同的声部一起唱了起来,声音是那样和谐悠扬,单纯而自然。演唱结束以后,一位年轻的女教师领着孩子们围成一个圆圈,又唱又跳,连两三岁的孩子也甩动着稚嫩的小胳膊,加入了这歌舞的行列。那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舞蹈和歌唱,那也是一种毫无矫饰、毫无做作的自然之舞、天籁之音。怒江峡谷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别具一格。我们吃的苦荞粑粑是用怒江边的石片烤出来的,不放油,不放盐,蘸着蜂蜜吃,一点也不苦。在福贡吃的手抓饭放在一个圆圆的簸箕上,将掺着豆粒的热乎乎的饭捏成一团,再加上烤乳猪、烤鱼及各种菜肴,令人越吃越有味道。在六库吃的包谷稀饭,更是绝无仅有。那包谷是脱了皮的,煮出来颜色像牛奶一样雪白,吃起来又糯又滑,口感极好。我们自然是胃口大开,每样东西都来不及仔细品尝,好像它们自己就滑到肚子里去了。
怒江又是一座自然宝库。立体的气候,复杂的地理形态,繁育着多种多样的生物,造就出神奇多姿的景观。满山遍野的植被,几乎包容着世界上寒带、温带和热带的植物种属。一不留神,擦过你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有可能是地球上亿万年前的珍贵孑遗。到了怒江,你才发现,鸽子树(珙桐)、红杉树等类的珍稀植物,在怒江峡谷,都长得生机勃勃,郁郁葱葱。地球上的生物曾在亿万年前经历了一场“第四纪”冰河泛滥的毁灭。怒江峡谷以其千山万壑、千变万化的地形,成了许多古老珍稀生物的“避难所”,为人类留下了这些活的“化石”。
短短几天,怒江在我内心深处留下了鲜明而美好的印象。
我和良振创作电视剧《希望的峡谷》之时,对怒江峡谷充满希望,这次怒江采风归来,我们进一步看到:是怒江勤劳奋发的各族人民,及其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给雄伟壮丽的怒江峡谷带来了未来发展更加广阔的美好希望。
今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金秋十月在云南昆明举行,全球代表将共襄盛会,一同绘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2021年7月25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