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练文法——曾公亮(学生版)
| 分类: 文言文阅读 |
明
练 文 法——曾 公 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
契丹纵人渔(
【文化常识】
1、字,在古代,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2、进士甲科: “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明、清通称经过殿试的进士为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为乙科。
补充:应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对参加科举考试的称呼,明清时指乡试。
补充: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
下第:科举时代指殿试或乡试没考中。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3、学士:职官名。魏晋南北朝始设,为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
唐开元年间设置学士院,成为“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參理机务,起草诏书。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录取时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5、、习知朝廷台阁典宪
台阁:台与阁的并称。亦泛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汉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例: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在官府里任职。
6、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首相:古代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7、建储,立皇太子,即确定储君,或者说确定皇位的继承人。
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太子为古代储君称谓,即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8、大理当以强
大理寺:我国古代的司法审判机构,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唐代主要负责审理中央百官及京城徒刑以上案件;宋代于刑部,御史台共同行使审判权;明代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共同行使审判权,但大理寺侧重于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
9、遂下有司议
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有”即“有……的权利”;“司”即“主管、管理”。例:召有司案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中书令为首官,起初由宦官担任,后也启用士人。下有中书侍郎为副职,中书舍人,为骨干官员,负责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
侍郎:官名。西汉侍郎为郎官之一,掌守宫廷门户,充当车骑随从皇帝。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道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隋代始没六部,各部以尚书为正长官。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其职,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仆射。
礼部:又称春官,掌管全国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官署;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户部:又称地官,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货币、官员俸禄、财政收支等事务的官署。
11、拜司空兼侍中
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来司空亦为中国姓氏之一。
12、侍中:古代一度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始设于秦,侍中在秦汉之际原本只是皇帝身边的小臣,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获此荣誉后,可出入皇宫,经常伴随皇帝左右,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13、河阳三城节度使
节度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
14、起判永兴军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判:担任通判。唐宋官制,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叫“判”。
通判:古代的中央特派员。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
军、监:两宋的行政区划单位。军始于唐,当时称军镇,属军事系统,多设在边区,只管军队不管民政。五代时,军不仅管兵马,也辖有土地、民政,但各军、监皆不辖县;在宋代,军则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监是国家经营的矿冶、铸钱、牧马、制盐等专业性的管理机构,五代初已开始出现,但也在宋代才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划单位。
15、旋以太傅致仕
“师”“傅”“保”三者均含有辅佐和教导的双重意义。太师,太傅,太保,都是东宫官职,为“三师”,专事对太子的教导。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为“三孤”。 “三公”和“三孤”又统称为“师保”,后来已是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