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羁旅思乡类诗歌知识及训练(学生版)

(2018-08-29 08:16:54)
分类: 诗歌鉴赏

羁旅思乡类诗歌鉴赏

一、羁旅思乡诗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二、羁旅思乡诗的特点

1. 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2.情感方面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抒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3手法方面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乐景衬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侧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三、常见意象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 “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

“望月怀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鸿雁传书”,如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

“折柳送别”,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杜鹃啼血”,如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解题技巧方法

1.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答题技巧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羁旅思乡类诗歌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寒食舟中作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交代写作时间与地点。“舟中”一语双关,真实反映了杜甫晚年的漂泊处境,同时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

B.首句承题,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强饮”两字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浇愁的复杂心绪。

C.第二句写诗人穷愁潦倒的身世际遇。以儒士之身而戴隐者鹖冠,点出诗人无官无职,包蕴着不为朝廷所用的无奈与辛酸。

D.第二联传神地写出舟中所见所感。诗人因年迈多病、老眼昏花而产生了“天上坐”“雾中看”的错觉,给人感觉十分真切。

E.尾联总束全诗,深化主题。面对眼前春江之上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诗人遥想万里外的长安,表现了他忠君忧国的执著。

2.联系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愁”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谪官后却归故村,将过虎丘,怅然有作

刘长卿

万事依然在,无如岁月何。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

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唯馀旧山路,惆怅枉帆过。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谪官”表明诗人的身份,“却归故村”表明了诗人被贬后所做之事,“帐然”一词体现了诗人的心情。

B.首联前句用“依然“点明了万事没有变化,后句则说不管岁月怎样,从语意关系上来看,后句其实可放在开头。

C.预联写出了诗人的朋友、同僚本来就相当少,现又难以相逢,说明诗人注重相聚,更增添了自己孤独寂寞之情。

D.“唯余旧山路”中表面上是写诗人国家的路途只有曾经走过的那条山路,但实则暗示了诗人今后命运的艰难。

4.请赏析“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一句的抒情艺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夏日途中

李 廓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注】李廓,唐代陇西人,官宦之家。少有志勋业,揽辔慨然,而未肯屑就,遂困场屋(科举考试)中。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主要是前三联写景,尾联“归故里”三字点明概括,表明是夏日归途所见之景。

B.作者在诗中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热风扑面,蝉声鸣噪,作者以景衬情,很自然地引出了尾联的抒情。

C.尾联直抒胸臆,全诗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诗句前后相承,水到渠成地抒发了作者情感。

D.诗人将说明、描写、抒情、叙事相结合,交替使用几种表达方式,给读者呈现了形象的画面。

6.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律诗,属于近体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即偶数句)的尾字押平声韵。

B.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第二句写作者自身的感受,看到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8.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赴洛道中作

(晋)陆机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D.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丘、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E.全诗通过山川、崇丘、平莽、嵩岩、悲风等一系列意象铺陈出旅途之艰,又以“抱影衔思”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忧愁的形象,结尾的乐情,正是这一系列意象的升华。

10.陆机曾说:“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诗歌重在抒发诗人情感,且应注重文辞华美。请从这个角度赏析诗句“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六)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抱膝灯前影伴身”中刻画的场景,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句抒发感情的方法奇特,为后人所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苗傅、刘正彦在杭州胁迫高宗让位。阑干:星光横斜参差的样子。
1.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
.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
.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
.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2.
请结合全诗赏析首联的作用。(6分)

                                                                       

                                                                       

3.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将本诗编入了忠愤门。请结合全诗分析其缘由。(6分)

                                                                       

                                                                       

4.请赏析本诗写景的艺术手法。(5分)

                                                                       

                                                                        
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