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咏史怀古类诗歌主旨及训练

(2018-08-23 10:50:15)
分类: 诗歌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

 

一、咏史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二、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三、怀古诗的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四、咏史怀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乌衣巷、朱雀桥、石头城、台城、淮水、六朝、华清宫

五、咏史怀古诗的意境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六、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

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1.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代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李商隐的《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4.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常用的技巧手法

“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

“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1.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吊古伤今

如:孟浩然《与诸子登砚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2.表现手法:

用典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对比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虚实结合 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

联想想象

如:《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修辞手法:

拟人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象征、衬托、比喻等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

即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怎么怀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手法)

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 归类,探求主旨

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这是最基本的。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C.“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D.“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E.“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玉垒:山名。西山寇盗:指吐蕃。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B.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星)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C.尾联运用典故,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竟然也享受祭祀,在成都锦官门外,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在此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

D.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吴宫怀古

    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注】香径:指春秋时吴国馆娃宫美人采香处。故址在今苏州西南香山旁。长洲:即长洲苑,吴王游猎之处。在今苏州西南、太湖北。

5.诗人眼中,吴宫景色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认为吴王亡国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国家兴亡,作者表明了什么观点?

                                                                                          

                                                                                         

                                                                                         

6.这首诗歌,诗人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天涯”既指地势偏远的夔州,又有流落天涯之意,写出了作者滞留他乡的悲凉。

B.颔联将悲惨的战争现实和壮美的三峡景色相结合,营造出悲壮雄浑的意境。

C.颈联中作者想到了战争将给蜀地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体现了作者感伤时局的情怀。

D.乱世中渔人樵夫唱着优美动听的夷歌,生活安宁,给全诗增添了一丝浪漫的气息。

E.尾联写英雄成为历史过客令人哀伤,好在与亲友的通信、交游给作者带来了慰藉

8.首句“催”字用词精当,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吴城览古

陈 羽

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

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

馆娃宫怀古(其一)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注】馆娃宫,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宫以西施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砚石山建造宫殿以馆西施,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

9.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陈诗首句点名“旧国”,照应诗题“览古,并营造冷清空寂的氛围。

B.陈诗第二句承上启下,既承上文“水烟空”,又引出后文“年年先发”的感慨。

C.陈诗第三句描绘今日此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表达对春色的喜爱。

D.皮诗首句,从侧面着笔,一个罗觳轻飘、芳香四溢的倩影便跃然纸上。

E.皮诗后两句,旨在批评嘲讽勾践送去一个美女西施便赚来一个国家的做法是值得羞耻的。

10.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