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河历史之商確

(2019-01-21 18:19:56)
分类: 历史研讨ABC
《西河历史之商確》

       张益平:《竹书纪年》:后启征西河。夏世侯伯有西河国,后启征之。启十一年,放季子武观於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夏臣彭伯寿,帅师征之,武观来旧。古西河国,连荒外套地,白翟杂处其间,后桓、文攘翟至此。清康基田《晋乘蒐略》
       @寿鹏、吕老师,夏西河国大致范围,及中心指那儿?武观当在今榆次!
       李寿鹏:西河之乱:启到晚年,他的几个儿子激烈地争夺继承权。小儿子武观争得最凶,启将他放逐到有莘国(今陕西合阳县东洽川自然风景名胜区一带)。莘国东临黄河,西靠台塬,自然环境优美。武观有心夺王位,无意守莘国,由不满、抱怨到聚众反叛,终于爆发了夏代历史上有名的“西河之乱”。启闻讯后,为巩固王权,调动了以属臣彭伯寿为首领的大军,对叛军进行武力征伐。约公元前21世纪,彭伯寿率军从阳城(夏国都,今河南登封县境内)出发,过函谷关,直至西河地区。夏军一举击败武观率领的西河部族军,活捉了武观。彭伯寿还师后押着武观来见启,武观认罪服输,表示悔改。启命武观率部东迁,在今山东观县境内建立观国。随后,启迁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在位九年,病死,葬于安邑。【百度】
       吕世宏:寿鹏兄好,这些百度上的东西,有些时候是瞎说的,莫当真,武观流放地在榆次

西河历史之商確

西河历史之商確

       张益平:(吕世宏夏西河国的范围有多大?
       吕世宏:@君子以德 没西河国,只有西河地区
       张益平:康基田《晋乘蒐略》谓之“西河国”!
       吕世宏:视为方国,也勉强可以。

西河历史之商確

       吕世宏:这又一说跑河套去了,准确的是榆次
       李寿鹏:《史记.夏本记》对启伐西河无记载。对西河称谓之起源和范围,目前观点不同,我查了一下,转给二位参考。
《西河郡的历史变迁》【百度】
       西河,在上古指的是今天的晋陕大峡谷这一段黄河,即北起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南至山西河津禹门口。《尚书 禹贡》云:“黑水、西河惟雍州。”孔颖达为《尚书》作【疏】云:“计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东不越河,而西逾黑水。王肃云‘西据黑水,东距西河’,所言得其实也。”意思是说:古雍州的范围,大致就在黑水和西河之间。黑水,历来说法不一。《山海經》云:“黑水,出崑崙墟西北隅。”西河,指的则是陕西和山西分界的这一段黄河,因在冀州之西,所以叫西河。《尔雅·释地》则曰:“河西曰雍州。” 意思是说西河的西边就是雍州,因为古雍州在九州西北部,西部边界则忽略不计了。这里的河西,则指黄河(西河)以西的陕西、甘肃,西至宁夏、青海的大片区域了。

西河历史之商確

       《史记 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里的“西河”指的是“黄河”。春秋末年,魏国的创立者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励精图治,选贤任良,打下了魏国的基业。当时的魏国拥有了现在陕西省“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大片土地,设立了“西河郡”和“上郡”。《史记 匈奴列传》云:“其後(赵)既与韩、魏共灭智伯(前453年),分晋地而有之,则赵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战国策 魏策》云: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浮于西河”即指这一段黄河;“西河之政”则指西河郡。魏襄王五年(前314年),“予秦河西之地。”魏襄王七年(前312年),“魏尽入上郡于秦。”在这里“西河”、“河西”混用。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天下后,郡县之制,相沿不改。上郡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北界越过榆林,延伸到黄河南岸地区。西河郡,则划入左冯翊(郡)。最早的“西河郡”消失了。

西河历史之商確

       到了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重置“西河郡”,将河西“上郡”的23个县和河东“太原郡”的13个县,组成了跨河而治的西河郡,属朔方刺史部。这个“西河郡”的南界,恰恰与战国时魏国“西河郡”的北界相接。西汉打破了隔河而治的局面,西河郡地跨黄河两岸,呈条形自北向南沿黄河分布。到了东汉初年,西河郡划归太原刺史部管辖。《古今注》曰:“建武十一年(35年)十月,西河、上郡屬(太原刺史部)。”后来南匈奴内迁西河郡的美稷(今准格尔旗境内),以及后来南匈奴的叛乱,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九月,“丁亥,徙西河郡居离石。”单于庭也随之跨河迁徙到离石北面的左国城(今方山县南村)。三国时期,据《水经注》卷六云:“魏黄初二年(221年),分太原,复置西河郡。”其辖地大致与西晋相当。据《晋书 地理志第四上》:“西河国,汉置。统县四,户六千三百。离石、隰城、中阳、介休。”《晋书》所说的“西河国”就是西河郡。其建制当是沿袭了三国时北魏的建制的。西晋咸宁三年(277年),陈王司马斌改封西河王,改西河郡为西河国,玆氏县改名隰城县(今汾阳境),把汉代位于今柳林一带的“隰城”的名字借来了。介休、隰城,当是从太原郡分出来的两个县。这时的西河郡的属地,都在黄河东岸的山西了。到了晋永兴元年(304年),南匈奴刘渊于离石起兵,建立汉,史称“前赵”,羯胡石勒后来做了“后赵”的皇帝(319年),将西河郡改称永石郡。前秦(鲜卑苻坚,350年)又改称西河郡。五胡之乱后,鲜卑拓跋氏在北方建立了北魏,到了北魏孝昌年间,山胡刘蠡升起兵,原西河郡的地区,俱为刘蠡升占领。《北齐书》卷二:初,孝昌中,山胡刘螽升自称天子,年号神嘉,居云阳谷(今山西右玉县境内),西土岁被其寇,谓之胡荒。”
       据《魏书 地形上》记载:“西河郡,旧汾州(离石)西河民,孝昌二年(526年)为胡贼(刘螽升)所破,遂居平阳界,还置郡。领县三:永安(今孝义一带)孝昌中置,治白坑城。隰城孝昌中置。介休孝昌中置。”这时的西河郡,已经完全脱离了西汉时西河郡的地域,治所侨居平阳(临汾界内),所辖的3个县,都在吕梁山脉的东麓了,与“西河”越来越远了。到了隋朝,天下一统,也设西河郡。《隋书 地理志》记载:“西河郡,后魏置汾州,后齐置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统县六,户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一。”6个县是隰城、介休、永安、平遥、灵石、绵上。到了唐代天宝元年(742),改汾州为西河郡,16年后,乾元元年(758)又改西河郡为汾州。从此“西河郡”的走完了自己一千多年的历史。
       西河郡的郡治,大致从河西的关中,越过魏长城到了陕北的北端,又从河西的陕北,跨河到了吕梁山的西麓,最后翻过吕梁山到了太原盆地。
       吕世宏:关于西河,今学术话语权掌握在陕西师大,主张陕西说;我代表山西说,但我还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张益平:@寿鹏 《西河郡的历史变迁》,把平陆解为平周,谬也!平陆,即汾阳平陆村,是也!兹氏,属太原郡,亦即万历《汾州府志.山川》谓:“《水经》云:文水,出大陵县西山,经县故城西而南流,会隐泉水,经兹氏县故城,与文湖水合。兹氏故城,在汾东大陵之西山,即汾之东北山,又名万谷河。”秦,前移今汾阳杏花村,文水马西一带!
       刘新创:@寿鹏 夏朝历史,现在史界为盲区,多为杜撰之词,实证奇缺,不足为信!百度词条,都是平台上聘人所注,只为增加平台人气及信息量,有些内容需考证。
       李寿鹏:@文水刘新创 关于西河,魏以前多是摘录文献之只言片语以说事,理解各取所需,所以多不可信,就目前发现史料看,也难以弄清。而魏设西河郡始,渐至明晰,我想研究者立于客观公正,遍查细看史籍,是能得其真的!隐约有个感觉,西河之称始于魏。查阅了《竹书纪年》《尚书禹贡》,成书均在魏,也就是说,所谓夏启言西河均是魏说,魏是第一个提西河的。是否成书还有早于魏提及西河的史料?请群友赐教!《史记.魏世家》只说道上郡、河西,而未言西河及西河郡。附照:
       《史记.秦本纪》文中,多提及河西,能看出晋秦反复攻占,未见有设西河郡之言,上郡确有之。请教:魏设西河郡说见于何文?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言吴起任西河守,这是人们认为有西河郡的主要依据,西河究指那儿?上言‘’……乃以为西河守,以据秦、韩。‘’查地图知,同时能拒秦韩,地当在三国交界处,而此地在晋之南边。

西河历史之商確

       这是恩启老师发图
       不明白:西河守,是镇守还是郡首?
       哪是河西,非西河
       冯恩启:河西就是西河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河套以南,包括络水,吕梁山中南部,都是在魏西河郡内。和秦征战,魏以黄河为天堑。魏文侯把河西地区设西河郡。汾阳在,晋朝时设西河国。魏武侯,不用吴起,西河被秦占领。赵武灵王时,赵地向南推进。
       张益平:西河历史之商確西河历史之商確
       不说了!愿意信就信,不愿意就算。我说的都是书上说的,不是我瞎编的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复置西河郡,西晋时,西河郡改为西河国,柳林县分属西河国辖下的离石、隰城、中阳三县。北朝时期,北齐置西汾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西汾州下设定胡郡,置定胡县,郡县治所皆在今孟门镇,柳林县大部分属之。后西汾州改称石州。
       张益平:(恩启)歇会儿吧!
       李寿鹏:从《史记》的秦本纪、魏世家、吴起传三篇文章看来,初步能明白以下几点:
       一:河西就指河西地。上郡是行政区划,与文中所言河西地不是一码事。
       二:河西地是魏侵秦地而得,后失于秦,再后失上郡。
       三:西河只吴起列传文提及,是否郡划未明。观文察理,这个区划应存在(也许并不叫郡),范围包括河西新占之地和河东沿河部分之地,称西河只为与河西区别,以魏而言,河域方位在西,西河一一西部河域。一家之言,只为探讨!
       文中始终未见西河郡三字,吴起只言西河守。
查秦始皇三十六郡,原魏地设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也未见西河郡,不知存于何文?知者请告!
       从秦魏争夺之地看,都在晋南,秦军夺少梁、临晋、合阳等地,并能深入至曲沃,而汾阳这一带从没有涉及。
       恩启:其实,西河郡的范围有多大,历史记载不一。而我认为,也不是研究历史重要方面。自己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的资料理解就行了。而我学的是,魏文侯用贤任能,魏国强大,魏武侯反之,所以败亡。赵武灵王说:贤者与变俱,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以史为鉴,知得失,能从历史的兴盛衰亡中,借取教训,为今所用就行了。
       李寿鹏:(恩启吴起,死于公元前380年,前354年,魏才丢失河西之地,其时吴已死26年,不能认为有因果关系。我们讨论这个,只为寻找真相,也是爱好,不存在否定其它说法的意图
       古交郝天昌: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义,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汉刘向《说苑·至公》
       李寿鹏:谢谢!初闻
       张益平:怎能说初闻,常识耳!
       李寿鹏:在兄为常识,我为初闻。不为别的,西河指同州,确是初闻。同州现大荔,魏建为临晋,现蒲剧称山陕梆子,就起于蒲同二州一带。
       张益平:@寿鹏 ,西河郡之研究,吕老师下了苦功,有了成果,怎又成了“同州”?风马牛不相及!
       恩启:@寿鹏 《吕氏春秋•仲冬纪第十一•长见》“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於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吴起治西河,南攻北去,秦人为之胆寒。吴起去,西河为秦夺取。
       李寿鹏:@君子以德 其实我已经部分支持了吕老师的观点并有所发展,如他认为河西和西河不是一码事。我查了史记也认同这个观点,并进而认为西河是区别河西,是指西河流域。
       恩启:吴起离开西河,去魏国,魏国从此衰败,秦国日益强大。总有个过程
       李寿鹏:(恩启说的对河西地丢于魏惠王手,是魏武侯接班人,如假使吴起在或不丢。
       张益平:@寿鹏 ,应作“梁惠王”,已迁都大梁了!
       恩启:@寿鹏 河西(西河郡)丢,源于魏武侯。一个国家的兴盛,有时需要几代好领袖,一个国家的衰败,也是多人造成的。马陵之战后,魏在战国彻底失去竞争力。

西河历史之商確

       李寿鹏:正式还应称魏,是国号
       恩启:从吴起的离去,可以看出整个魏国的统治机构,已经出现问题
       张益平:@寿鹏 ,称魏惠王没错,先秦典籍一般称“梁惠王”!
       恩启:魏国败给齐国,也给秦国东进北取,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吴起冶理西河郡,王错向魏武侯诬陷他,武侯派人召他回来。吴起到了岸门,停下车子休息,望着西河,眼泪一行行流了下来。他的车夫对他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志向,您把抛弃天下看得象抛弃鞋子一样。如今离开西河却哭泣,这是为什么昵?”吴起擦掉眼泪回答他说:“你不知道啊。国君如果真的了解我,让我把自己的才能都发挥出来,一定可以灭掉秦国,凭着西河就可以成就王业。现在国君听信谗人之言,不了解我,西河不久就会成为秦国的了,魏国从此就要削弱了。”结果吴起离开魏国到了楚国,西河全部归人秦国。魏国一天天削弱,秦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这就是吴起事先预见到这种情况,固而哭泣的原因啊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力大减,无力对抗强大起来的秦国,从安邑迁都大梁,所以,魏惠王,也叫梁惠王。魏惠王和梁惠王,叫法都对
       李寿鹏:@君子以德 武侯仍安邑,惠王三十一年,才徏大梁。《史记》冠之于魏,称梁惠王见于《孟子》。
       恩启:@寿鹏 魏迁都,就是马陵之战后。
       田瑞:好像在那见过,说离石吴城,就是因吴起驻过而得名。
       李寿鹏:兄长,我见百度有此说
       恩启: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军吴起,在驿沟口修筑城墙练兵,故名吴城,现吴城镇驿沟口,尚有旧城址。汉代于离县,设置于吴城。明清时期,在吴城设置吴城所,民国时期设区公所,抗日战争时期,属离石县东川区管辖。1946年吴城为离石县第六区。
       李寿鹏:吴城和陕西吴堡,都是吴起屯兵之地。
       张益平:恩启你在那儿见过,汉“于离”设置吴城?
       恩启:春秋时,本区为秦国白翟部族所居。战国初期,中部和北部属魏,南部属秦,后全部为秦。秦统一六国(前221)后,本境属上郡。汉仍为上郡。西魏始设延州、敷州、丹州。隋为延安郡和上郡。唐、五代废郡,复设延州、丹州,始设坊州、鄜州。宋改延州为延安府,设坊州、丹州、鄜州。元为陕西延安路。明、清复置陕西省延安府。
       张益平:延安,时谓肤施!
       吕世宏:@寿鹏 王错是太原人,他赶走吴起,举荐了孝义人庞涓,继任西河守,地点就在汾阳一带。你好好查一下,尽量明天查清楚
       贺树刚:哦,庞涓是孝义人?庞涓与孙膑(?)势均力敌?
       吕世宏:要求寿哥鹏兄给出资料,要么下午
       李寿鹏:吕老师, 我没有这个资料。《史记》载:魏国相公孙痤害起,武侯怀疑起不能久留,起惧罪而奔楚。王错辅佐武侯子惠王,和起非同时。
       刘新创:@寿鹏 有也不给他,人家是无不知,咱们没必要班门弄斧
       张益平:@文水刘新创 ,呵呵!
       李寿鹏:请看这一句:‘武侯浮西河而下’。可知西河,指这一段黄河,并不单指河西或河东。因此,如西河郡确有存在,一定是指西河流域。这一句,我又查了《国语.晋语》,记载相同,因此,我提出此论点

西河历史之商確

       刘新创:李老师,西河不仅对秦,还有对北方民族。
       李寿鹏:你如也认为西河指黄河这一段观点?可作论文。我年纪大了,无意为此。据我看,网上观点,都纠结于河之西,或西是河之争,你提出这亇观点也为新颖!
       刘新创:@寿鹏 秦汉区划,以河为参照物设置,春秋晋称雄后,以晋国为参照物。二者性质不同,前者为行政区划,后者为自然区域俗称。如美国的太平洋沿岸,美国人称为西海岸。
       张益平:@寿鹏 ,吴城,在(孝义)县西南七十八里,《史记》:魏吴起为西河守时,筑以拒秦。万历《汾州府志.古跡》

西河历史之商確

       《方舆纪要》卷42孝义县:吴城“战国时,魏吴起为西河守,筑此城以拒秦,因名。近时贼据吴城,从向阳峡窥汾州,即其处也”。
       田瑞:此西南七十八里,指离石县西南七十八里
       吕世宏:在西北七十八
       田瑞:西南!
       吕世宏:孝义西北,离石东南。离石西南,有吴王城。离石东南,有吴城。   
       田瑞:你别以为古人的方位都是错的,只是引用的资料出处各异所致
       吕世宏:吴王城战国遗址,在今柳林西。孝义西南,是不是有另一座吴城,需要调查。
       田瑞:孝义西南七十八里,早不在孝义境了,于孝义何干!
       张益平:乾隆三十五年《孝义县志.胜迹》:吴城,今城西南七十八里许,有吴城村。旧传,战国时魏吴起守西河,筑以拒秦。

西河历史之商確

       吕世宏:@田瑞 汾阳孝义,将吕梁山视为西北,如子夏山,视为正北!
       田瑞:不能这样理解!就按你说,但这是西南,不能你现在改个字就算正确吧!说服不了人,找最原始的资料吧!我是这段时间,搞《太原盆地小地名图录》没空!
       张益平:温泉县,在(孝义)县西九十里,高唐山之西。元至元三年,废县置巡检司,自高唐迤南,为南温泉属灵石,迤北为北温泉属孝义。今巡检司亦废,此地去二县俱远,盗贼藏匿,土无专官,所谓鞭虽长不及马腹也,议者犹欲复设巡检云。乾隆三十五年《孝义县志.胜迹》
       刘新创:出错的可能,怕在《汾州府志》转载处。离石,也属过汾州,有可能《孝义县志》,从州志转县志时误录,把离石当孝义县录入。汾州府邸在汾阳,唐初文水属汾州,子夏山,在府西北四十里,说明子夏山因文水当时属汾州,而位于汾州境,正确。现在有人依此说子夏山属汾阳,当然不对了。以点代面,将区划搞乱了,误导人。
       张益平:《永乐大典.文水县》一、建置沿革
       文水县,按《晋阳图经》曰:唐畿,春秋晋地,,魏献子分祁氏田为七邑,以司马乌为平陵大夫,即此地也。后为赵,一名大陵。《史记》云:赵肃侯及赵武灵王皆尝游焉。秦属太原郡,汉为太原郡。大陵县故城,在今县东北二十里,周四十里。王莽改为太宁,后汉复为大陵,晋属太原国。《后魏风土记》曰:晋未,有山戎内侵,太原之户,来向山东,戎即居之。至后魏太平真君九年,迁山戎外出,徙寿阳之民三千户,於大陵城西南十里,置寿阳县,属太原,谓之西寿阳。隋开皇十年,始改为文水,取文谷水为名,属并州。唐武德三年,改属汾州。六年,复属并州。七年,复属汾州。天授元年,以武后乡里,改曰武兴县,徙于枌榆故邑。神龙元年,复故名,历五代不改。宋元丰九年甲子,为汾文二水涨溢,城为隳坏,基址不存。元丰八年,邑宰薛昌构於西山之下,十里南张陀村,据高阜处,筑兹邑,周九里。元因之,属太原路。国朝仍旧,属太原府。(《太平寰宇记》:神龙元年,复为文水县,城甚宽大,约三十里,百姓於城中种水田。《舆地广记》:本大陵县地,昔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即此。)
       刘新创:@君子以德 老哥再找一下,是否有吴起相关的村,或许今人将现在离石吴城误传
       张益平:隐泉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西临马援川,东望昭余薮。《礼记》云:子夏退老於西河之上。即此地也,亦名陶山。有石窟,号子夏室,去地五十余丈,其地险峻,有泉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亦谓之白店山。旧经云:昔有白虎,见于此山,因以名之。南连隐泉,北连交城界。子夏庙,在县西南三十里,隐泉山石窟之侧。有碑文,剥落微显。
       刘新创:@君子以德 据田老考证,我们村,即文峪河水库所在地,为净土宗师昙鸾之大寺,并州大寺,后有称汾州大寺,虽然时间短暂,确实提供了依据。因文水唐初属汾州,不矛盾。如要传为汾阳大寺,那肯定是让世人惊呼!这史料应用,还得依据历史实时为据。我们村距文水县城北二十五里,子夏山距文水县城南二十五,子夏山距汾阳城四十里,我们村距汾州府汾阳城九十里了。与交城县交界。把这个距离放文水县城往北九十里,已到清徐县了。无论子夏山现归属那个县,但咱们不能否认子夏山在太原盆地的文化地位,儒学子夏设教地,佛学净土宗修行所,道学庸农子羽化登仙处。释道儒三教合流。
       张益平:万历《汾州府志.灵石县.古跡》:子夏庙,在县西南四十里文学里。近庙在西河底村,即古西河地也。子夏为魏     文侯师,退居设教於此。庙未详何时所建,历宋、元、国朝,相继修葺,邑人都御史吴珉有记。 《读史方舆纪要.汾州府》:吴城,(孝义)县西南七十八里。战国时,魏吴起为西河守,筑此城以拒秦,因名。近时贼据吴城,从向阳峡窥汾州,即其处也。

西河历史之商確

西河历史之商確

       古交郝天昌:这是历史学家赵雨生先生,所著《东周列国大观》插图。

西河历史之商確

       田瑞:看看孝义市,现在版图距离吧

西河历史之商確

       现在的399村。也没有一个叫吴城或吴村什么的
       从现在的情况看,从离石到吴城较准确。就是方位在离石东南。而孝义则远在西北百里之处,且地属离石。
       
西河历史之商確

       现吴城,距离石城37公里,74华里。很接近!大家推敲去吧!我要开始工作了!

西河历史之商確

       距县城写成距吴城了,错!
       张益平:康熙三十一年《灵石县志.古迹》:西河,在县西四十里,即今文学里西河底村。子夏为魏文侯,退居西河设教,此其遊寓之地。庙未详建自何时,历宋、元、明,俱相继修葺,然地野民愚,群建囗祠,溷杂其中,而置子夏侧室内,大不妥称。万历三年,知县白夏,重建前堂,移正神位,闢除门道,使人不得混亵,扁其额曰:先贤卜子之祠。
       立德:你们讨论的吴城,如果是孝义西南七八十里,可能是隰县午城,把午写成吴了!这个方向七八十里,应是午城,我去过这个地方,古地域名。
       益平:敬请大哥,把上述见闻,发表在咱“山西汾河文史论坛”!
       恩启:关于吴城的说法,完全赞同田瑞老师的论说。县西南78里,这个县指离石。另外,吴城此地为军事战略要地。魏控制此地,就可进退自如。吴城,吴堡在一条军事线上。
       益平(孝义)县西南七十八里,为隰县仵城,今做午城。
       恩启:@君子以德 不是吴城吧?孝义西南78里是啥地方?
       张益平:你甚亦知道,还问人哩,应当俺们问你哩!不对,应当是“俺们请教你”!
       恩启:说话带气,干嘛说的不对,可以重来
       李寿鹏:《吴城炒面和大荔西瓜》
       说起炒面,很想说说吴城炒面。说起吴城,很想说说它的来历。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吴起在此筑城练兵,据说还有遗址存世,故名吴城。它现在的建制是镇,隶属离石。黄河,魏国人称之西河,河的西岸还有一座城,叫吴堡,传说也是吴起练兵所筑,现在吴堡是县的建制,只是县城移在了河边的宋川,一座黄河大桥联通东岸的军渡,使天堑变通途。
       吴城其实很有名,但并不是因为其久远或借助吴起之战神的威名。或许正由于太久远了,久远的反而不为普通人所知。它的出名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有赖于碛口水运的兴盛,说白了吴城是驼运的中转地,从此有路可通汾阳、中阳和交城大山,是一个交口之地。吴城之名儿时就有耳闻,并一直记在脑海里,使我记住它的原因是吴城炒面,其实以我那时的年纪并不知吴城是什么地方,记住的只是一种食品的标记,如‘’六必居酱豆腐‘’……吴城炒面只所以有名,自有其特色,我们所吃炒面几乎都是甜口或本味,而吴城炒面独为咸口,并加入五香粉一类调料,吃时别有风味,并随着商旅的传播而驰名。吕梁地区成立后,多次经过吴城去离石,每过吳城总有一种冲动想去寻找吴城炒面,吃饭需要粮票的那个时期找过,商店售货员露出诧异的面容,想不到她尽然不知为何物。
       又过了些年代,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又去寻找,还真是找着了,准确说根本不用找,商店的招牌上写着‘’吴城炒面‘’大字,我买了一袋回家,从久违的食物中寻找着童年的味道,可惜孩子们并不买帐,我忽然意识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味,这是丝毫勉强不来的!
       在太原晋中一带说到西瓜人们会想到太谷,它以味甜壤沙闻名,因此‘’太谷西瓜‘’几乎成了地理标志产品。
       在西安一带‘’大荔西瓜‘’享有盛名,其有名的程度不亚于太原之‘’太谷西瓜‘’。说到大荔其实和山西是有点关系的,准确说是和魏国有关系。
       《史记.魏世家》载:‘’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子击,就是后来的魏武侯,从这儿能看出,攻秦地是他(太子)的统帅,而吴起传曰攻占秦五城,不知是否指一事?文中少梁指今韩城,而临晋既今大荔。
       大荔植棉,建有国棉大厂,因业务关系我曾多次去过大荔,也许是秦晋缘源的关系,不论语言还是习俗总觉的有很多相似,自然打交道也方便了很多。说了这么多,希望您不烦!
       更正:即一一即,壤一一瓤,只所以一一之所以,尽然一一竟然,觉得一一觉的。写完不检查,对读者不尊重,致歉!这其中有疏忽,也有把不准的,但发前查阅一下就能纠正,不重视加懒!再次致歉!

西河历史之商確

       益平康熙四十一年《永宁州志》:1、兵防:汾州营吴城,驿兵七名。2、驿站:吴城驿,在吴城堡,离州治九十里。4、吴城驿,驿丞俸银叁拾壹两伍钱贰分。5、吴城,驿马贰拾匹,每匹日支草料银陆分,通岁共支银肆百叁拾贰两。又,遇闰年,加银叁拾陆两。又,马夫壹拾名,每名日支工食,银叁分,通岁共支,银壹百捌两。又,遇闰年,加银玖两。
       寿鹏,敬请李老师批评指正!
       李寿鹏:益平,千万不可称老师,你我兄弟,直呼其名就好!
       吴城是驿站,你不说真不知,总结的这么细,挺好!足见用心!收藏了!
       我的论点,多是现贩现卖,可能让你见笑了,其实也就是凑凑热闹,正好我想为写作作准备,有读史计划,所以参加讨论正好促使查阅,并非为写论文或考据,意不在此。为使我有正知,请兄弟以后可直指谬错,拜托!
       益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李寿鹏:益平兄,这两天我查阅了《史记》,《战国策》,《国语》等原著,说实话我不太信二手史料,看来关于西河还要争论下去。    01-22   19:07
       我一直想知道,子夏教了文侯什么?可没找到新的,将文候与子夏对话下了截图和各位分享,关于西河争论也不参加了,劳而无果之事不做也罢。谢谢各位!
西河历史之商確
       吕世宏:@寿鹏 天下哪有一手货
       李寿鹏:说明一下:我所认为的一手史料,是指《史记》《战国策》《竹书》等史书,它们是根,是底,只能引用不能更改,而非指著者手稿。我所指二手史料,是指对一手史料,加以理解阐述而形成的通史、演义、故事等,当然也包括地方志中猜想的部分。只所以相信一手史料,是因为能直面原文、原话,用自己的眼看脑思去判断。仅此而已,特此说明!
       吕世宏:@寿鹏 《史记》就没有说西河在哪里,你的理解也是二手货了!     01-23   9:07
       李寿鹏:说的对!
       亚萍:老师,那些史书也是第二手资料
       李寿鹏:也对但不能见到更早的,所以我当第一手资料。
       亚萍:大伙这这争论,就好像央视一节目《猜想祖先》。
       李寿鹏:亚萍,我主张看原著是有道理的,比如谈西河的指代,一说是指河的西面,一说是指西边靠河的地方,他们引用的都是对己论有利的字句,使读者无所适从。但一看史记:‘’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是游泳还是乘船?虽然没讲,但肯定是在河里,断然不是河西或河东。这一下你就明白了,而不看原著岂不就被误导了?
       张益平:钱穆《国史大纲》:魏承文侯、武侯长时期之国内建设(文侯五十年,武侯二十六年,父子前后共七十六年。文候自正式侯以来,亦已五十四年。史记误,短二十二年),任用李克、吴起诸人,成为入战国后,第一个簇新的新军阀(其后吴起入楚、商鞅入秦,皆承袭魏国已成规模而变法)。地处中原,又为四战衝要之区(魏初居安邑,文侯都在邺;武侯则都魏县。惠王即位,迁大梁)。自谓承袭晋国,开始第一个起来图霸;迁都大梁形势(此在梁惠王早年,史记误,谓在梁惠王晚年,畏秦而避。其时旧的国际形态已变动,新的国际形念未完成,各国皆迁都以争形势。如赵则自晋阳迁中牟,又迁邯郸,志灭中山以抗齐、燕。韩则自平阳迁阳翟,又迁新郑,意在包汝、颖,以承越之衰,而图泗上诸小国;皆是也)。次谋统一三晋,恢复春秋时代,晋国之全盛地位。    
       李寿鹏:为什么我说西河话题是一个劳而无果的话题?我说过今后不再参加讨论,所以一次给大家讲清楚。千百年来,这个问题始终是争论的议题,但很明确的是:一,结论始终没有统一。二,对《史记》等史料怀疑者有之,驳论也有之,但都没有撼动其地位。三,研究者依据几乎都出于这些史料,只不过各取所需。综上,我认为在新证据没出现前,这将是永远的议题,所言不过承上启下而已。原因很简单,这些史料你推翻不了也证明不了,所以结论就不可能统一所以谓之劳而无果。陋见!
       吕世宏:@寿鹏 什么叫劳而无功,钱穆定论,被我否定了,争论再起,这就叫功劳。救活了汾阳说!钓鱼岛,谁主张谁拥有!    10:46
       李寿鹏:吕老师,此事就不讨论了。要不咱俩人商量商量,把中国给分了吧!你分的多点,我少点也行哈哈哈!
       吕世宏:这个是有主的东西,分不得
       李寿鹏:逗你呢,咱不论了,我守诺言

       益平清康基田《晋乘蒐略》载:晋魏斯以吴起为西河守。初,起闻斯贤,往归之。斯问李克,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则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乃用为将,使守西河。起於西河筑吴城,以拒秦。城在汾阳县西南七十八里,其地控带山河,肘腋秦晋,秦晋相持,往往角逐於此。起将兵击秦,拔五城。……守西河锁钥,秦韩不敢窥,有险可恃也。顾祖禹言“贼近据吴城,从向阳峡窥汾州”,即是其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批评与心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