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姓氏押(三)——汉字姓间八思巴字“记”押

(2016-08-09 11:37:08)
标签:

元押

收藏

分类: 元押寻综

       上博孙慰祖先生在《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中“ 汉字间八思巴字印记”分类的概念,按其实际汇集内容来看,应当是汉、巴双语文字组合的姓氏押。实际上,百祯斋主所理解的“汉字间八思巴字印记”这一概念应当是:在一方押印的印面上,汉字与八思巴字相间。从存世实物来看,“汉字间八思巴字印记”包括但不限于“姓氏押”。即,凡是在一个印面上有汉字与八思巴字共存的,均可称为“汉字间八思巴字印记”。所见以姓氏押为多,另见有姓名、吉语、书简押、宅所等。

        孙慰祖先生《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中的“汉字间八思巴字印记”主要有以下四种基本表现形式(图一):

       1、汉字姓+八思巴字“记”;

       2、汉字“姓”+八思巴字“姓”;

       3、八思巴字“姓”+汉字“姓”;

       4、汉字姓+八字“记”+“花字”。

       四种基本形式中,第一种汉字姓+八思巴字“记”的形式,占其绝大多数。本文的重点亦放在第一种表现形式:汉字姓+八思巴字“记”上。

       “汉、巴双语文字姓氏记押”是三滁对“汉字姓+八思巴字记”这类姓氏押的习惯称谓。它是孙慰祖先生“汉字间八思巴字印记”分类姓氏押印中的大部分,其节点在于:押印中必须有一个汉文姓氏和一个八思巴文“记”字。“ 汉、巴双语姓氏记押”的标准式样应当是:汉字“姓”+八思巴字“记”。其它三种则为其扩展形式。

       所见此种押印,形制相类:

       押面绝多数为长方形,尺寸在 之间。另见有方形和葫芦形的,罕见。

       押面文字上、下竖排,上为汉字姓氏,下为八思巴文“记”字。汉字姓氏均楷书,书写规范、精美。有几种文字似出一人之手笔。

       八思巴“记”字之“i ”音节的书写手法,分为圆笔与方折笔划二类,而且姓氏相对固定,如方、吕、李葛、蒋等姓所见均为方折笔。(图三)

        押台薄,押钮绝大多数为扁平桥梁式鼻钮,并分为到边(押面之上下边)与不到边二式(图二)。有孔。其它形式的押钮少见。

       余手中几种常见的印押书籍收录“汉巴双语姓氏记押”统计:

一、孙慰祖先生《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在卷二/民族文字印记/三 汉字间八思巴字印记 中,收录“汉字姓+八思巴字‘记’”押共27种,60方:

1、丁记二方; 2、大记一方(葫芦形); 3、王记五方(其中方形下花字一方);

4、方记七方; 5、石记(上石)一方; 6、史记(上史)一方;

7、邢记一方; 8、朱记一方; 9、吕记二方;

10、任记一方; 11、米记(上米)一方; 12、沈记三方;

13、李记二方; 14、金记三方; 15、升记一方;

16、马记一方; 17、曹记二方; 18、章记二方;

19、许记四方; 20、冯记三方; 21、陈记二方;

22、葛记三方; 23、曾记一方; 24、褚记一方;

25、蒋记七方; 26、梁记一方; 27、钱记一方。

其中:编号5611三方之“记”字,实为该编号姓氏的八思巴文对译而非八思巴文“记”字。这种对译形制的姓氏押中的八思巴文虽广义上可以当作“花字”来看,但它是不能作为“记”字来对待的。

除编号2大记为葫芦形、编号3王记有一方为方型下花字外,其余均为长方形押面;

另外,卷二/民族文字印记/二、八思巴字印记收录:收记、印记各一种。


二、周晓陆先生《元押》一书收录“汉字姓+八思巴字‘记’”押27种,29方:

1、周记一方; 2、章记一方; 3、冯记一方;

4、陈记一方; 5、邢记一方; 6、沈记二方;

7、任记一方; 8、宁记一方; 9、黄记一方;

10、葛记一方; 11、曹记一方; 12、蒋记一方;

13、吕记一方; 14、孙记一方; 15、马记(下马)一方;

16、梁记一方; 17、米记(上米)一方; 18、石记(上石)一方;

19、金记一方; 20、金记(下金)一方; 21、钱记一方;

22、史记一方; 23、方记二方; 24、许记一方;

25、朱记一方; 26、曾记一方; 27、褚记一方。

其中:编号15171820四方之“记”,实为汉巴姓氏文字对译。

周记、宁记、黄记、孙记、史记等五方《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一书未载 。

 

三、施元亮先生《花押印汇》收录“汉字姓+八思巴字‘记’”押17 种,26方:

1、金记一方、 2、蒋记一方、 3、钱记一方、

4、章记一方、 5、任记一方、 6、吕记一方、

7、陈记一方、 8、方记一方、 9、邢记一方、

10、王记一方、 11、朱记一方、 12、冯记一方、

13、葛记一方、 14、曹记一方、 15、褚记一方、

16、马记一方、 17、李记一方。

另有史、米、石对译三押。

 

四、叶其峰《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图版三历代私印印文标准品目录收6方:

1、梁记一方; 2、冯记一方; 3、蒋记一方;

4、金记一方; 5、许记一方; 6、收记一方。


五、李皖平先生《百祯斋藏宋元押印》 收录“汉字姓+八思巴‘记’”押6种,6方:

1、蒋记一方; 2、曹记一方;3、王记一方;4、合记一方;

5、收记一方; 6、合记一方;7、方记一方。

其中“合记”、“同记”为诸谱未录者

 

六、中国玺印篆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撰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玺印篆刻全集2.玺印.下》对此类押印的入目并不重视, 仅收二方。其中“沈记”一方(P202) 。另有一方“金.金”为汉、八姓氏互译形式。


七、杨广泰先生《宋元古印辑存》一书收录“汉字姓间八思巴字记”押共3种,3方:

1、方记、2、曾记、3、陈记。


八、孙家潭先生《大风堂古印举》收录“汉字姓间八思巴字记”押3种,3方:

1、印记、2、冯记、3、收记。


       各家对此种押式并不重视,可从谱录上看出。如《吉林大学藏古玺钱选》:方记一方;《吉林出土古代官印》:一方未收;《山东新出土古玺印》:沈记一方;《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一方未收录;《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方记一方;《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一方未收。

       综上所述,目前已公布和所见到的“汉字姓+八思巴文‘记’”字,共计不过就是这三十三个姓氏(即:本文的红字姓氏),与元代至顺年间建安椿庄书院刻本《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中的《百家姓蒙古文》的411个姓氏相比,差距还是较大的,不到8%。有待于今后出土。。。。

       关于是押,孙慰祖先生在“唐宋元私印押记初论”文中:“但它却使我们考虑到:(一)在推行八思巴字过程中,有一些常用汉字输入技术的八思巴字译写已经比较普及,在使用中较少识读上的障碍,故这些汉字直接用八思巴字代替,如记“记”字;(二)八思巴字与汉字相间的形式与当局推行的文字政策比较合拍。在一方印记中既然使用了部分八思巴字,则表明其合法性的地位,故这类印可看作是当时政策的奇特产物。”

       孙先生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其实,元代出现这种汉、巴二种文字相间的印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是由当时特定的国情所决定的。广义上讲,蒙古人是统治阶层,汉人是被统治阶级。在汉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在民族关系没有完全的短时间内里强行推行一种新字来取代汉字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故1269年忽必烈颂诏推行蒙古新字时:“故特命国师八思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这段旨意清楚地表明,在当时,即使官样文章,也是采用“以其国字副之”的办法并不是一刀地全部使用蒙古新字,更何况民间的文字使用呢?实际上,八思巴文字真正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元朝朝廷上,如:圣旨、懿旨、令旨、法旨、经文、牌符、禁约榜等。

       蒙古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为了更好地统治国家,上层蒙古族亦普遍地学习汉字汉文,研究汉族历史文化,接受汉族儒学的教育是不争的事实。另从元代至顺年间建安椿庄书院刻本《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中的《百家姓蒙古文》来看,汉字姓氏在当时已流行八思巴字拚写对译。因此, 民间出现并使用这相间的印记,既体现了元代统治者推广国书的结果,也表明民族交融的实际情况。

       另外,如果从一种狭隘的民族观点之思维方式出发,对于汉民族百姓来说,完全可以把八思巴字“记”当作“花字”来看待。以求心理平衡。

附图一:

http://s8/mw690/006bTYoIzy73UA7TNgr77&690
附图二:

http://s9/mw690/006bTYoIzy73UAaksSQb8&690
附图三:

http://s3/mw690/006bTYoIzy73UAc0Sfo52&690
参考资料:

1、《元史》中华书局

2、罗福颐主编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 文物出版社 198212月第1

3、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陈列室编 《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 文物出版社 19879月第1

4、湖南省博物馆编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 上海书店出版 19915月第1

5、张英 等编 《吉林出土古代官印》 文物出版社 199210月第1

6、杨广泰编选 《宋元古印辑存》文物出版社 19954月第1

7、施元亮编著 《花押印汇》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510月第1

8、叶其峰编 《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 文物出版社 199710月第1

9、赖非主编 《山东新出土古玺印》 齐鲁书社 19982月第1

10、庄新兴主编 《中国玺印篆刻全集2.玺印.下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911月第1

11、周晓陆著 《元押》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8月第1

12、孙慰祖主编 《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12月第1

13、伏海翔编著 《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1月第1

14、许雄志编 《鉴印山房藏古玺印菁华》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67月第1

15、孙家潭编著 《大风堂古印举》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912月第1

16、李皖平编著 《百祯斋藏宋元押印》 三滁文化传播出版社 20101月第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