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依赖论#互联网的出现与记忆的变化
(2024-03-04 09:55:45)
互联网无论有多么方便,遗忘的知识都可以查询得到,记忆仍然是思维依赖行为的基础,没有记忆的人是无法完成任何思维依赖行为的。人的思维依赖行为就是人的已有记忆内容,在人的脑海里重放的过程,也是人的思维依赖已有记忆内容的一个对接、归属、确认的过程。
记忆内容的重放,就是思维依赖行为,记忆内容就是思维依赖对象,重放什么记忆内容,完全由输入大脑里的什么信息决定,重放的内容不仅是记忆内容,也是一种辨别、推理、分析判断的过程,人的思维状态就是大脑里不断地重放们记忆内容,所有的思维结果就是在,这样重放记忆内容的过程中产生的。
简单的说,人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人就会有相关的记忆内容在脑海里出现,想什么似乎是人的主观意识的行为,一般来讲都是后天形成的记忆内容,包括回应身体的某种需求。
感觉上人想要的东西,脑子里回应一些奇怪的念头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不受意识的控制,闯进思维的回应空间,让人感到措手不及,这些念头应该是遗传基因里的记忆内容,但披着后天记忆内容的外衣,对某些信息作出的回应。
这些回应多数是不能讲出来的,往往认为别人不会有,只有自己才会有。人人都会有基因里遗传的记忆内容回应相关的信息,不同的是内容的形态上存在不同,性质上不会有多大差别。
如果说出来,为了掩盖自己也有一样奇怪的念头,没有说出来的人会指责你,这是人性的虚伪。其实不用掩盖这些奇怪的念头,严格地细分这些奇怪的念头,本不属于自我意识下生成的想法,而是老祖宗代代相传的基因记忆内容。
人类犯罪行为的原生态就是基因里先天恶的记忆内容,犯罪行为就是基因里的先天恶的记忆内容,被人的主观意识确认后而成立的。如果主观意识不确认或不接受,这些恶的先天记忆内容不会形成犯罪行为。
为了自己不要确认或接受先天恶的记忆内容,启动记忆的提醒功能显得尤其重要,然而提醒的成功率不一定很高,往往是以失败开始,又一直等待下一次提醒的机会为结束,这样的经过不知要反复多少次,最终,恶的记忆内容没有迈进思维回应空间一步,有时候成功没有过程的体会重要,尽管最后只是拦截成功,却非常有意义地渡过了人的一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