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鹿角和鹿腿》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鹿角和鹿腿》。下面我将从六个板块来展开我的讲课。
一、说课标
课标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基于此本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组元,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世界”单元之后,第二次以文体组元,编排了四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四则寓言故事涵盖中古今外,有中国古代寓言,当代寓言,也有伊索语言和克雷洛夫寓言;文体有故事,还有诗歌。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为学生认识了解寓言,打开了一扇窗。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语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此之前,学生一二年级已经学过一些寓言,对寓言有过感性的认识。这次专门编排寓言单元,志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寓言,帮助学生形成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不仅要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还要关注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二、说教材
《鹿角和鹿腿》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著名的《伊索寓言》。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记叙了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两束美丽的角,抱怨细长的腿,狮子扑来了,鹿四条细长的腿让它逃脱了,而美丽的角却让它险些送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短处而否定长处。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3、体会故事中的寓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读寓言要明白故事讲述的道理,这是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教学时切忌把道理从故事中剥离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其中的道理,同时注意不要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理解寓言的道理上,对寓言蕴含道理的理解,要与故事内容相联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和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所以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为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进而读出鹿心情的变化。难点为能够结合自己生活当中的实际来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和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的能力,基于前两课的的学习,已经对寓言之一文体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阅读经验尚停留在感知层面,对文章的寓意还不能准确把握。
四、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来展开我的教学,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所以我运用了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来使学生披文,入境,入情构建新知,做到听、想、讲、读的有机结合。
五、说训练
抓住语气词以及鹿的动作神态,通过朗读训练,体会鹿心情的变化。
创设情境,让学生将学到的语言技巧迁移运用,进而启发学生将寓言蕴含的道理表述出来。
六、说流程
综上所述,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整体感知。
环节二:感受语言
1、感知三个语气词所传递出的心理变化。
2、创设狮口逃生情境迁移运用语言,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3、复述故事。
环节三:互文激趣
互文《小老鼠与大老虎》
结合你的生活和学习,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环节四:再创情境,深化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