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巷·陆公祠(3)

标签:
收藏随笔鉴赏图片 |
分类: 收藏故事 |
曹家巷古玩市场虽然已经不在,但却永远不会在记忆中抹去,那些人那些事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最早进入古玩市场的逛摊人,后来许多人都积累了不少藏品,搞起了收藏,这些人最初的动因,就像马未都先生说的那样,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喜欢!”
他的这种说法我相信!我与马未都属于同时代人,都是五十年代生人。因为他生活在北京城,皇城脚下老东西多,八十年代初期就能接触到,早我们十多年就逛起了地摊,满眼是宝。而盐城这样的三线城市落后京城十年左右,到了九十年代初,在经济大潮的推动下,也催生出了古玩市场。
那时候在曹家巷古玩市场逛摊的人,有相当一批人与我的身份、年龄也差不多,多是公务员、教师和文化人。我们这些人来逛地摊,都是因为喜欢。
九十年代以前,市政府大院就紧靠曹家巷。到了周末有不少政府的大小官员过来逛地摊,甚至有的人外出办事也会特地路过曹家巷逛逛,热情很高,我经常会在曹家巷碰到他们,有的还成为朋友。
那时候有一位市委组织部的老部长就是其中之一。这位老部长九十年代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了,他写得一手好字,笔力雄健。但以我的判断,他的字只是出手好,并没有临过什么贴,路子比较野,自成一体。更因为在官场上走,当着一个地级市的一部之长,自然捧场的人就比较多,如果定个润格的话,我想花钱买字的人一定会门庭若市。不是吗?过了几年,市场放开了,在书法作品中不是真的多了一个官员书法品类吗!有一段时间还相当火爆。记得九十年代初的那个时段,老部长的字还不能卖钱,但给一刀纸、一套笔,或者搞个文房用具来换一幅字的情况恐怕还是有的。
老部长是否有过以物换字的情况不得而知,即使换了也不为过。那时候老部长的为官形象和声誉还是比较好的。
在曹家巷古玩市场上,他就像一个教书先生,与人交谈比较平民化,并没有高高在上官架子十足的样子,倘若我不是在政府会议室里参加过他主持的会议,还真不能识别他的官员身份。而且,在古玩市场我曾亲眼所见,他买过一只青花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