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釉里红梅瓶的收藏故事

(2019-04-08 23:11:18)
标签:

瓷器

收藏

随笔

图片

分类: 收藏故事

在我诸多的古瓷器藏品里,有一件“岁寒三友”纹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是我最心怡的好东西之一。玩了这么些年的收藏,有了这件东西, 和大家一起来谈论瓷器收藏这个话题,就有了底气。尽管一路走来,曾经“打过眼,吃过药”,都可一笑置之,不值一提。收藏的人生故事不就是“捡漏”和“打眼”交替演绎而成的吗!

我能收藏到这件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也算是我与此物有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开始接触古玩收藏,最早喜欢古钱币,后来开始接触古陶瓷。那时候盐城修建公路,挖到几座汉墓,有不少汉罐流入民间,曹家巷古玩市场的地摊上不时会看到几件汉罐摆着,渐渐引起了我对古陶瓷的兴趣,也淘到几件汉代陶器真品。还认识了几位摆摊的古玩商贩。

有一天我接到古玩商小王的电话,说她家新到几个老东西,让我到她家看看。一听说有东西看我就兴奋不已,立即就骑上自行车到她家去。

那时候小王是个二十多岁的少妇,无业;丈夫在一家镇办小厂做工,育有一个女儿,才几岁。小俩口收入有限,丈夫所呆的镇办小厂挣不到几个钱,主要是啃老,靠她公公的几千块钱的退休金。摆古玩地摊是她家的重要收入来源。小两口配合得蛮好,她丈夫一有空就骑着摩托车的周边的农村扫货,由她拿到曹家巷摆地摊。我那时候已经是她家的常客。那天我坐到沙发上,夫妻俩照样倒茶、递烟。接着他们就拿出两个她玉人俑给我看。这两个玉人俑为杂玉,但从造型、沁色来看应该是老东西,生坑。玉质不好,工粗,我内心里不太喜欢。不经意间却看到沙发对面的地上,摆着一个梅瓶,是釉里红,心里咯噔一下,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玩收藏的人都知道,在古瓷器中,梅瓶是一种最受藏家喜欢的品种之一。早期是一种盛酒器,到了明清时期渐渐演变为陈设器,直到近代才有了梅瓶这个名称。眼前的这件梅瓶据我判断,应该是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造型壮硕,大气,圆台型口,丰肩;纹饰非常精美:肩上绘缠枝扁菊纹,葫芦型叶子;肩部绘连续卷草纹,形成条状隔离带,将肩与腹部隔开;腹部用线绘与双沟填色的技法,画了松竹梅“岁寒三友”主题纹。此纹饰的含义最早源于南宋末年诗人林景熙的《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 ”,因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因这个纹饰既漂亮又明志,后为元、明、清各朝瓷器广为采用,这件梅瓶就是一例。其瓶腹一圈分三面分别绘松树、梅花、翠竹三组纹饰,并相互交错,间以湖石、芭蕉,将三组图纹有机组合一体,展开看就是一幅完整的写意画。所绘松树枝干挺拔,松叶点缀,更显苍劲;翠竹枝干直立,竹叶繁茂; 冬梅枝干遒劲,穿插于松树之间,梅花花朵绰约;每个花朵先用线勾圆形,内以粗点涂色留白,为大写意手法绘就; 再用湖石、芭蕉点缀其间,整幅画疏密得当、画风苍劲、笔法老到,十分精美。

我的第一感觉,这件梅瓶应该是到代的好东西,但小王并没有作为重点物品推荐给我,说明他们并没有看好这件东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社会上对洪武的瓷器普遍研究不深,市面上仿品低劣,一看便知。那时候曹家巷的古玩商贩,对洪武釉里红瓷器并不看好,行情不及柜子里就陈列着一件乾隆款的蓝釉描金碗,已经残了,口有缺,有补,他们估价却要六万元。而高古瓷,像汉罐、汉壶,晋唐瓷,都比较便宜。而他们对这件釉里红梅瓶是否到代也没有把握,因为这货收得便宜,看到我对这件东西感兴趣,也就比较实在地报了个相对便宜的价格。

我也是刚刚喜欢瓷器不久,对这件瓷器是否到代也没有太大把握,但他们给的便宜,内心又很喜欢,特别是这个纹饰,我尤其欣赏,以我一个业余画家来体会,当年的工匠能绘出这种苍劲雄浑的线条,可见其对线条的掌控,轻、重、缓、疾的拿捏,没有几十年的功力,决不会这样老道。既然喜欢,管他真假,又很便宜,我就决定收藏了。

釉里红梅瓶的收藏故事

但内心还是不够踏实,我就拿给另一个古玩商朋友小孙看看,请他给我掌掌眼,我将纸箱打开,刚看到瓶口和肩部,小孙就从他的嘴里蹦出两个字:“不对!”我的心被他这两个字冰得拔凉拔凉的。“这个釉水颜色不对!买的谁的?赶快送回去!”小孙又补充一句。

但是,我并没有听小孙的,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我以良好的收藏心态对待这件藏品,没有退回去,同时鼓励自己坚持己见,如此精美的纹饰和看上去强烈的年代感,不可能是新仿!底部的老旧而略显粗糙的胎、挖足很浅的特殊工艺,也不像是新仿。釉色泛灰、釉里红晕散色灰、迷糊斑点等诸多特征,后来都得到释疑。

回想起来,当年小孙对这件东西的误判是因为那时候他对接触到的洪武釉里红瓷器也不多,也不是很懂;尤其是看不懂洪武瓷器的特殊的釉色,他所不认的的东西,恰恰是洪武釉里红的重要特征。

数年后,对洪武釉里红瓷器的研究已渐深入,有一件洪武釉里红大碗在拍卖行拍出了六百多万元的高价,进一步推动了对洪武釉里红瓷器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诸多共识。洪武釉里红瓷器收藏最多的是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内有丰富的藏品。随着大量洪武釉里红瓷片出土,有专家通过实物和瓷片对照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在《收藏》2006年12期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对洪武釉里红瓷器的器型、胎釉、铜红釉的呈色、工艺、官窑性质等多方面研究论证,得出了许多可用于鉴定的方法。

我的这件洪武釉里红梅瓶,当年看上去不同于后期其它瓷器的特征,正是洪武釉里红瓷器的独特之处。我玩瓷器多年,已掌握从“型、胎、釉、料、纹、工”六字要诀来进行瓷器辨伪。首先看造型,洪武承元之后,虽已朝代更替,但前朝工匠仍在,反映在瓷器上必然与元代造型相近,壮硕、大气是其造型的基本特征。渐渐演变到永宣时期,其造型才向墩实秀丽转化,但大件器仍未摆脱其影响。直到成化年间,其造型才变得小巧娟秀,有脱胎换骨之感。洪武的胎釉也有独特之处,相对永宣后朝,胎显粗松,釉呈青灰,为石灰碱釉,呈显一种很特别的色相,乳浊感强,有结皮纹。这正是当年小孙未能看懂的地方。釉里红呈色泛灰显赭色,有烧飞、焦糊斑的现象正是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也是反映了时代特征。元代瓷器上的“鬼谷子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纹饰,一旦出现在拍场,与公众露面,哪怕在国外,也震撼了当代多少富人、贵族、文人、收藏家!这也从另一面反映了我国元代文人绘画的高水平,即使是瓷器工匠也必然受到元画的影响,也可能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工匠,那怕是在瓷器上绘画,同样画出了高水平的图画,让瓷器画也达到元代绘画艺术高峰。洪武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源于红巾军,崇尚红色,提倡用瓷,推动了釉里红瓷器生产。又因釉里红呈色不稳定,技术上不能解决晕散问题,所以生产的釉里红瓷器,纹饰以绘树木花草见多,前朝工匠依然在岗,所以洪武釉里红瓷器的纹饰,全部显示出深厚的绘画功力,这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而留下的时代特征。我的这件洪武釉里红梅瓶就是最好的实物见证,这件瓷器符合其全部特征。后来著名瓷器专家邱小君来盐鉴宝,一眼就明确认定这是洪武釉里红梅瓶。我也曾通过图片发往多家相关公司的专家鉴定,全都认定为洪武釉里红瓷器。

这件洪武釉里红梅瓶造型规整、壮硕、丰满;画风粗犷,线条苍劲,纹饰精美,时代气息浓厚,美感十足,是不可多得的到代真品。回味收藏之路,有此佳品,我自十分欣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