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城老潘收藏珍瓷之十:明永乐青花观音坐像

标签:
瓷器观音像收藏随笔图片 |
分类: 老潘珍瓷鉴赏 |
这是一件明代早期瓷塑莲花手式观音坐像,依据造型、发色、工艺等特征鉴定应为永乐时期的作品。
http://s14/mw690/006bJJmQzy7nLXC3P8F0d&690
佛教造像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公元4、5世纪(南北朝前秦、北魏时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相继开建,经千年风雨,至今仍保存着数万尊佛像,莫高窟壁画有人比喻像中国的卢浮宫,但它比卢浮宫要早千年以上。藏传佛像要晚于两窟,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很大,流传也很广。
相传我国藏传佛教造像最早始于公元7世纪,也就是唐朝时期。最早的时候造像深目高鼻,显然受到了古印度、尼泊尔等周边国家佛教文化的影响。唐五代到宋时期,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文化也相当流行,佛教造像在早期也影响到了西藏地区。但在唐朝晚期到五代、宋元的几百年间,藏族地区不断融入本民族地域文化元素,而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其造像系统反过来又影响到中原、蒙古、北京的佛教造像。这种文化的相互影响是真实而客观的。
http://s15/mw690/006bJJmQzy7nLXFwsKa0e&690
就观音造像而言,最初在唐代的时候他是男身像,可到宋以后由不男不女最终变成了完全的女身像。 佛像开脸也从深目高鼻的相貌渐渐变成方脸宽额的藏人形象。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观音造像尚无定制,各种形象、立姿、坐姿、头饰、手势、法器等较为丰富,而且塑像一般比较写实。考古学家将其定位为第一期,主要特点是造型不确定、供养像无主流。
元代一朝是观音造像由不确定到渐成定制的过渡期,到明代初年,藏传佛教的造像基本定型,但毕竟地域文化有差异,分成了藏东、藏西、藏中以及京藏式多个流派,而对中原地区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藏东流派,明朝中晚期到清一朝,观音佛像就差不多定型了。但从艺术层面来说,越是定型就缺少艺术创新,千佛一面一型,更多的是宗教的规制和虔诚。
http://s8/mw690/006bJJmQzy7nLXHPnvN07&690
我收藏的这件青花瓷器观音造像塑造于明永乐早期,属于过渡期的晚期,工匠在制作这尊造像的时候,其艺术的感悟应该要多于内心的宗教虔诚,因为这件作品在给人以对佛的崇敬之外,却增添了更多的艺术感受。
http://s13/mw690/006bJJmQzy7nLXJMkjy3c&690
从这些外形描述可以确定几个鉴定断代的要点:
一是造像完全写实,这是明早期以前佛造像的一个重要特征。佛手中所持法器莲花叶、底座的莲花瓣、佛的双腿、脚等,都是完全写实的,这到后期是完全不见的。
二是胎釉。胎为永乐时的白色胎,淘洗不精,但质地坚密,虽刮削不细,但手感却细腻滑溜,并乏淡淡的火石红。釉面油润,微微闪青。
http://s8/mw690/006bJJmQzy7nLXLGO6rd7&690
三是青花料。观音造像的青花发色深翠,内含苏麻离青料,含铁高含锰低,留有典型的黑色结晶斑痕,后世无法仿制。
四是纹饰。袈裟、裤腿等衣服上绘缠枝番莲纹,这种番莲纹就是源于西藏,是永乐时期瓷器上比较典型的装饰纹;且绘画的用笔也是小笔蘸料,因多次上料留下了多笔触的特点。
综合这些因素,可以断定这是一件永乐青花莲花手(持有莲花的样式)式观音造像,按照头饰无量光佛造型,应为无量助手、救“人道”观音,明代早期以前比较多见。
明代早期及以后的观音造像民间供奉多为铜造像,或原铜或铜鎏金,瓷质造像极其稀少,而青花造像更是少见,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以降,观音造像已经定型,而这种青花纹饰的装饰因过于世俗化而不符合造像规制,所以很少再有制作。后期的瓷质观音一般以白瓷素瓷为主。福建德化白瓷佛造像正是以精细的雕塑纹取胜。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青花瓷的观音极为稀罕,更显珍贵。
http://s3/mw690/006bJJmQzy7nLXO3PYm52&690
(本博文参考文献:余锦龙《藏传佛教艺术中的观音造像》(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李雪扬《浅议藏传佛教艺术中的金铜造像艺术》(丝绸之路2009.10);张建林主编《中国藏传佛教雕塑·擦擦》卷,北京出版社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