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通寺位于山西五台山中心区的台怀镇北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
,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为大显通寺,它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
显通寺,是中国古代佛寺建筑群。现存建筑为清代规模,寺宇占地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点击详情:显通寺
http://s16/mw690/006bHxMgzy7dcV6VXMHaf&690
↑
这座状似城门的楼式建筑,就是进人显通寺的第一道门——钟楼
钟楼气魄宏伟,结构新颖,是国内明清寺庙建筑物中所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一座大型钟楼。钟楼的底座为结构庞大的石门洞,就像古城墙一般浑厚坚固。上面是钟楼,为两层三檐庑廊式结构,廊柱成列,飞檐重叠,气势不凡。
↑
显通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钟楼二楼悬有大铜钟
进入显通寺二门之后,就看到上图的的钟楼顶部建筑。钟楼顶部建筑为两层式木阁建筑,装有古朴高雅的木隔扇门。钟楼二楼悬有大铜钟
在显通寺前的钟楼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铜钟幽冥钟。因为钟声绵长,又叫做长鸣钟,也称为长命钟。
↑
显通寺钟楼内悬一口大铜钟
钟楼内悬一口大铜钟。要想见到此钟,需穿过显通寺的第一道门——钟楼的门洞,进入二门,走上钟楼楼梯,方可看到大钟。
大钟高达1.64米,最大外径1.8米,厚约8厘米,~_9999.5斤。
大钟通体为青铜,钟口边缘为波浪形,外表刻有楷体佛经二部,一万余字,字迹工整清晰。那大钟经多少年游客的不断抚摸,中底部人手常达之处锃明彻亮,光可照人。
显通寺中轴线上从南到北,自前至后有七重殿宇。依次为:观音殿、菩萨殿、大佛殿、无量殿、文殊殿、铜殿、藏经殿。七座魁伟的大殿款然有序地坐落在寺院的中轴线上,每座大殿与大殿之间均有宽敞的间隔,毫无一点臃肿之感。
↓
第一重殿宇
显通寺之观音殿
http://s7/mw690/006bHxMgzy7dfDXUjqu06&690
↑
显通寺第一重殿宇:观音殿
观音殿是一座坐南向北的清代建筑,又名南殿,五开间,面宽23米,进深15.5米,单檐硬山顶。
http://s6/mw690/006bHxMgzy7dfF6jk2xd5&690↑
乾隆皇帝的御笔“霞表天城”
门的正上方挂着一块蓝底金字横匾,上书“霞表天城”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为乾隆皇帝的御笔。“霞表天城”意为:远离尘俗的仙境圣地。
http://s4/mw690/006bHxMgzy7dfGUkp0v63&690
↑
观音殿正中供奉的是头戴五佛冠的大悲观世音菩萨
观音殿内供三尊菩萨,依次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又称三大士殿,大士,为中国传统名词,古代称有很高德行的人。中国佛教在译经过程中,往往把菩萨也称作大士。
↓ 第二重殿宇
显通寺之大文殊殿(菩萨殿)
http://s15/mw690/006bHxMgzy7dcWODTOu3e&690
↑
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外景
http://s14/mw690/006bHxMgzy7dcWXJF3D0d&690
↑
显通寺的大文殊殿
正门
大文殊殿是显通寺中轴线上的第二重殿宇。该殿深宽各五间,单檐歇山顶,背面加抱厦三间。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按老百姓的话说,五台山就是文殊的家。因此,五台山的寺院中大都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显通寺
宝地珠林
http://s3/mw690/006bHxMgzy7dcX6Nx7Q62&690
↑
显通寺大文殊殿内景
殿内悬挂着乾隆十一年(1746)御书的蓝底金字“十地圆通”木匾一块。嘉庆皇帝御书的蓝底金字“宝地珠林”木匾一块
这里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
↓ 第三重殿宇
显通寺之大雄宝殿
↑
柏石曼
1906——1909年拍摄的 显通寺大雄宝殿
历经百年的显通寺大雄宝殿照片对比。从(上图)柏石曼拍摄的照片中看不到松树,但经过百年沧桑,(下图)大殿前的松树已是枝叶茂盛出现在镜头中。
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既是每座寺院的主要建筑,又是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大殿。“大雄”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意为“一切无畏”的“大勇士”。
↑
现在的显通寺大雄宝殿
此大雄宝殿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是显通寺大殿。历代都有修葺。目前这座大雄宝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
大殿明七暗三,面宽34.4米,进深21米,占地667平方米。上为四阿顶,下为四出廊,四周立有108根高擎粗壮的木柱,气宇轩昂。前置前檐抱厦,雕梁画栋,巍峨壮观,是五台山从古迄今最大的一座大雄宝殿。
↑ 显通寺大雄宝殿的外景
↑
显通寺大雄宝殿的内景
显通寺的大雄宝殿为举行佛事活动主要场所,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尊佛像:中是释迦牟尼佛,西是阿弥陀佛,东是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
↓
第四重殿宇
显通寺之无量殿
因无量殿为砖石结构,全殿由青砖砌成无梁无柱,又称无梁殿。佛的智慧是无量的:故该大殿通常就叫无量殿。
http://s1/mw690/006bHxMgzy7ded8cnGU40&690
↑
柏石曼(柏是谁?请见文尾的按语)
1906——1909年拍摄的显通寺
无量殿
显通寺最为罕见的是一座汉白玉石砌成的“无梁殿”此殿整体砖石砌成没有用一根柱子结构奇特,充分运用了力学的原理,外观是两层结构,实际是个一层的穹窿拱洞,拱洞由一块块青砖垒砌,扶摇直上,边上边缩。
↑
现在的显通寺
无量殿 外景
显通寺
无量殿,通高达20.3米,面宽28.2米,进深达16.2米,为国内明代建筑中不可多得之瑰宝。
七块砖磨匾额。到五台山旅游的人们来到这里,首先看到的是这个建筑大殿门楣上方所嵌有七块砖磨匾额,依次为“发菩提场”、“普光明殿”、“仞地天宫”、“夜魔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逝多园林”。这七块匾额代表《华严经》上释迦摩尼讲过法的七处道场。据说释迦牟尼曾在这七处地方共讲经九次,因此该殿的建筑就暗含了“七处九会”的意思!
↑
现在的显通寺
无量殿 内景
无量殿大殿正中塑的是卢舍那佛,五台山三身佛中的一种,与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并列。
这是明朝万历年间所铸的一尊铜佛像。佛像连同他坐的束身须弥座,总高达4.7米,高大魁伟,神态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显通寺
千钵文殊殿
↓
第五重殿宇
显通寺之千钵文殊殿
http://s11/mw690/006bHxMgzy7dfLo4u2Cda&690
↑ 显通寺
千钵文殊殿的外景
千钵文殊殿是显通寺中轴线上的第五座主要建筑。殿西三间,宽13米,进深9米,硬山卷棚顶。
殿内正中佛坛上,供奉有一尊造型非同一般的铜质镀金文殊像,高达5.4米,系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所塑。
http://s2/bmiddle/006bHxMgzy7dfLl4Vjj21&690
↑ 显通寺千钵文殊殿供奉的明代雕塑的千臂千钵文殊像
中国佛教艺术中堪称精品,极其珍贵。这尊文殊菩萨铜像,造型奇特,上叠五层头像,每层三面,从下到上渐次缩小,面相虽不完全相同,但均明眸生辉,面含聪慧,美而不俗。
文殊菩萨半跏趺坐于狮背上,身着妙宝天衣,头戴七宝佛冠。从身体侧位伸出无数手臂,每只臂上又生出无数只手.据说共有一千只。每一只手上托一金钵,每一个金钵中端坐着一尊释迦牟尼佛。于是千钵文殊又称“千臂千钵释迦文殊菩萨圣像”。
无论是臂还是手,均血肉丰满,脂肤细嫩,显示着青春活力。最下面的两只手,一手摇着铜铃,一手拄着一柄金刚杵。铜铃与金刚杵均为法器,以此警示世人应迷途知返,遵法行事。这尊明代雕塑其造型之优美,做工之精妙,在中国佛教艺术中堪称精品,极其珍贵。
↓ 第六重殿宇
显通寺之
铜殿
http://s5/mw690/006bHxMgzy7de61JUBSf4&690
↑
显通寺 铜殿 外景
我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殿高8.3米,宽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另外两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不过就其建筑艺术和美观俊雅而言,那两座都不及这座铜殿,而且峨眉山的铜殿早巳在战火中焚烧坏了。
↑ 显通寺铜殿殿脊的两端,有铜铸的似龙非龙的宝瓶,光芒四射,耀眼夺目
铜殿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共分两层。铜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用铜10万斤铸成的。上层四周各有六面门扇,下层四周各有八面门扇。每面门扇的下端铸有花卉、松柏、鸟兽等图案。第二层的四周,有大约1米高的铜栏杆,其24面门上均有各式图案。
http://s5/mw690/006bHxMgzy7dcVG00aE94&690
↑
从显通寺铜殿处可看到铜殿后的藏经楼
铜殿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显通寺这一座了。
↑ 显通寺铜殿
内景
铜殿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似鼓。殿内平面见方,宽9尺,深8尺,高丈余。正中有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造形美丽。
http://s10/mw690/006bHxMgzy7dcVLfRS9c9&690
↑
显通寺铜殿殿内四壁上有铜铸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
↑
显通寺最高处是铜殿(中)以及背后的藏经楼
显通寺最后一进是后高殿即藏经楼
,它建在高高的台上。藏经楼俗称后殿,这是大显通寺的最高处、也是最后一进。
↑
柏石曼于1906——1909年拍摄的显通寺藏经楼
历经百年的显通寺藏经楼照片对比。从(上图)柏石曼拍摄的照片中看到小松树,但经过百年沧桑,(下图)大殿前的松树已是枝叶茂盛出现在镜头中。
藏经楼原放藏经,现辟为文物陈列室。其中手工艺品有北魏孝文帝时黄金镇风印和铜铸旃檀佛,南北朝的石雕观音和胁侍玛萨,清代烧制的济公和尚瓷像、苏武牧羊花瓶、木雕善财童子和观音,铜铸刘海戏金蟾和四十八臂观音。
↑
现在的显通寺藏经楼
藏经楼收藏。除了收藏着一部华严经字塔(见下图文)。还收藏着北魏时期铜铸的旃檀佛像、北宋开宝年间刊刻的雷峰塔藏经、明代绘制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像等珍贵文物。
↑ 藏经楼收藏的
华严经字塔
藏经楼内收藏着一部华严经字塔, 五台山保存着一幅造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非物质的600043字的八十卷《华严经》排列书写成的六角七级楼阁式的浮图宝塔图案,字塔由白绫和黄绫裱糊而成,高5.80米,宽1.67米,外镶蓝边,中间字塔,工笔楷书,一丝不苟,玲珑剔透,宛如工笔绘制而成。一部经文正好组成了一幅宝塔图案,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塔身嵌以楼阁、佛像,飞檐吊以风钟,塔边饰以花卉,十分形象,难察经文起首何处,不知经文落款何方,经毕塔成,浑然一体。这幅字塔是由苏州三宝弟子许德心在清康熙二十九年开始,用了十二年的时间书写成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堪称国内奇珍
德国建筑师 恩斯特.柏石曼
(1873-1949)
按语: 恩斯特.柏石曼,1873-1949)又译为恩斯特.柏施曼。德国建筑师。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
。
恩斯特·柏石曼他在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宣统元年)间穿越了中国的十二个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了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回国以后,他根据这次考察所获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由于历史的变迁,柏石曼的这些论著已经成为后人所无法逾越的中国古建筑史领域的里程碑。
此文之图文, 我历经三天才完成。下了很大功夫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