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冈胜览是被瑶里最为称道的一座特色建筑,建于清代末期,建造者叫吴拥舟,据说是出过国门的成功商人。单看正面就非常另类,被旅游开发者说成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正立面外墙使用了“水泥”材料,裸露的“钢筋”历历在目,而且在楼上左右各开了一个阳台——在那个时代应该叫“洋台”。而徽派建筑是内敛的,正面都采用“五岳朝天”的形式,也许是出于自我保护,四面外墙上都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窗户,最多只在高高的墙壁上留有两个砖洞。单就这两个“洋台”就足以让这幢建筑鹤立小镇了。
但这一切都改变不了主人骨子里的中华文化的情节,欧式的大门中竟然套着典型的徽派建筑的大门,柱子上刻有一副对联,经仔细辨猜,应该是“春涵瑞霭笼仁里,日拥祥云护德门”,对仗工整,笔力遒劲,既很文艺,又充满儒家的道德色彩。门头大匾额上“狮冈揽胜”四个阳刻大字,匾额右书“物华天宝”,左书“人杰地灵”,在斜晖的衬映下,还透出几丝昔日的华彩。两边“洋台”上的栏杆明显是欧式的,但门上各有寿喜之文,且分别雕有“左宜”、“右有”二字,据查,取自《诗经•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形容君子才德兼备之意。在“洋台”外侧还刻有一副对联,上书“好风临自至”,下落“明月不须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信夫?
据说建筑对面即为“狮冈”,取名“狮冈胜览”,主人的意思大概想成为当地的旺景,可惜是当地寸土难得的窘境再次凸显,虽是很壕的一幢建筑,门前却非常逼窄,想来个正面照都不可能。








迈入内庭,则完全徽派。大门进来并没有其他地方常见的“仪门”式隔断,整个厅堂一览无余,环顾上下,不见一寸砖墙。一体的木构,雕梁画栋,高大古雅,原木素颜,百年含芳。
正屋三开间居中,两边各为两开间厢房,中间堂屋不设隔断,与中央天井及门厅一起构成一个对外隐秘对内开敞的阔大的空间,太师壁上挂着一幅山水中堂,配着一幅“雨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的对联(对仗并不怎么工整,估计是有其他的讲究,不得而知)。这里是一家人聚会待客、品茗吟诗、祭神拜祖的地方。


徽派建筑的砖石外墙起着隔火防盗的作用,内部承重完全靠柱子,木质的板墙和门窗纯粹是隔断作用,大户人家则在这些地方进行了大量雕琢,常见的题材有各种象征意义的图形(梅、兰、竹、松、菊、葵、桃、榴等)以及传说戏曲故事(水浒、三国、封神榜、杨家将等),表现的是高风亮节、福禄寿喜、忠孝义勇等,既有强烈的装饰作用,也是一种无声的文化熏陶和礼教传承。而狮冈胜览的主人则是将木雕发挥到了极致,整幢建筑的木雕丝发不苟,技艺精湛,精细绝伦,惟妙惟肖。虽不施油彩却尽显奢华,虽历经百年却仍木香袅袅。如果世代在这样的环境中,该是一种怎样的浸染?
看图讲故事,来测测你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羽战黄忠?老将好像马失前蹄!
回头一箭?
佘太君挂帅?
这木雕层层叠叠,据说有四寸深!
拜寿图?
划船打仗,梁山草寇?
骑牛打仗,封神榜?
这样精雕细琢的房里,还有更珠光宝气的架子床!
正值豆蔻年华的姑娘在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