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掠影之二十一【2018】---永安寺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杂谈 |
北京市北海公园的永安寺位在琼华岛南坡。琼华岛是北海中的一座圆形山岛,从十一世纪起这里就成为皇家苑园,岛上遍布殿阁亭台,宛若仙境。
北海公园(Beihai
永安桥,是一座以雅洁、精巧取胜的连拱大石桥,建于十三世纪,是连接团城和琼岛的纽带。桥用汉白玉石砌成。桥两端各立牌坊一座,北为“堆云”,南为“积翠”,故为“堆云积翠桥”的嘉名。
公元1651年清代在前殿废殿的基址上建起了一座藏式白色喇嘛塔,并在塔前建寺,从此,琼岛又名白塔山,亦名白塔寺,公元1743年重修后,更名永安寺。
永安寺依山就势而筑,共分三进三上殿宇诵经之所,帝后在园内游乐时常来此烧香拜佛。,前殿名为"法轮殿"、中殿"正觉殿"、上殿"普安殿"(白塔下)。
法轮殿 为永安寺内第一座殿堂,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像。“法轮”意为佛法辗转流传不息,犹如车轮滚滚,此殿阔五楹,单檐庑殿顶,殿脊正中置琉璃宝塔,塔两边殿脊上嵌有琉璃彩龙戏珠浮图,造型独特,为一般寺庙所罕见。
引胜亭
昆仑石正面"昆仑"二字为乾隆手书,背面还刻有他写的一首诗文。此石为象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昆仑山而设。昆仑石后面的众多岩洞,为叠筑假山时所砌,以象征神仙们居住洞天福地"。
太湖石,琼岛上堆叠着众多太湖石,它们是宗徽宗赵佶政和七年【1117年】,在汴梁城【今开封】内建“艮岳”皇家禁苑时,从太湖地区采撷,用以点缀园林,金大定年间【1163--1179年】,金世宗在北海建大宁宮时,将这些太湖石运到此地,点缀在琼岛各处。
正觉殿 为永安寺的第二重大殿,殿内供弥勒佛,此佛雍容丰腴,笑容可掬。相传他是十世纪初的一名游方僧,名契此,号长汀子,在世时常背袋行乞,所得钱物悉数捐赠寺院,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布袋僧”。
普安殿是永安寺的第三重殿,殿名有普度众生之意,大殿为五楹单檐庑殿顶,内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像,像两侧为其得意弟子班禅,达赖坐像。
北海白塔,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龛,内塑红底黄字的藏文图案,含"吉祥如意"之意。此龛俗称"眼光门",又叫"时轮金刚门"。1679年该塔被地震所毁,次年重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顶被损。在修复时,发现塔内主心木中藏有一个二寸见方的金漆盒子,盒盖绘有太极图,盒内藏有两"舍利",证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该塔矗立于琼岛顶峰,绿荫拥簇,巍峨壮美,引人瞩目。这种象征神权的建筑物--白塔和永安寺,设置于琼岛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全园的气势,以体现"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此是帝王宫苑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