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反思
藁城区第一中学 李小晶
打算在高一就开始整本书阅读教学起于暑假高一小班先修大会。当时给年级里的一百多名优秀学生布置的假期作业是读小说,读名著。指定的是《活着》《平凡的世界》《追风筝的人》《穆斯林的葬礼》——一学期两本,一年完成这四本人生过程经历的书。
虽说给学生布置了,我假期也又重新拿起《活着》读了两遍;但要给学生怎么开始,讲些什么,其实心中是没有计划的。加之高一开学九科科目同开,班主任工作繁琐,一直就只是让学生利用阅读课读书。怎样读,还是没有过多的指导。
直到今年远程培训教育选课时,我看到了我所期盼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专家指导课程,我反复听,记笔记,聆听专家的案例分析……几遍之后,我对于《活着》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打算开始进入文本的细读过程。
第一节课,我引导学生从五篇序言入手,看作者余华的重点有何不同。学生读过之后,在我的引导之下,将中文自序、韩文自序、日文自序、英文自序、麦田新版自序的侧重点说出来。接着找学生复述故事梗概,学生将细节和时间段都说的一清二楚。我觉得时机到了,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跟高考贴近的题目——分析主人公福贵的性格特征;结合作品和自己的喜好,选择文中其他的主要人物中的一、二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为了使人物形象分析到位,我利用课上剩余的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观看了张艺谋导演拍摄的电影《活着》,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认真观看,分析张艺谋的电影和小说的区别有多少?这样改编好不好?
晚自习过后,收上学生交的人物分析之后,我把两个班同学的答案一分析,福贵的人物性格分析总体比较到位;但极个别学生的分析中有不当的地方。大部分同学没有能够结合时间段来对福贵进行恰当的性格概况。针对此我就有了以学生答案作为第二节课授课的重点的设想。投影学生的答案,让学生来纠错,让学生说出该如何作答是最好的答案。针对个别错误的性格概括,也让其他同学纠错,并针对所举事例来给他修改。概括不准的同学有收获,修改他人的学生有信心和自豪感,这就是我想要达到的“生教生”的理想教学效果。对于“命”这个话题的探讨,是希望学生能够理解余华所提到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一道理的局限性,并将其与许三多的“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以及现今社会所理解的“活着”进行了对比。
对于家珍、有庆、凤霞、二喜等其他主要人物的处理,我改变方式,以小说中的“逆来顺受”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以电影中对有庆死的改编让学生谈自己是否认同这样的修改;让学生舍身处地来想象大出血、临终前的凤霞的内心独白;让学生谈谈二喜什么地方最打动自己?……形式的变化,除了激发学生的思考,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想象能力外,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一部作品,做一个有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而不人云亦云的人。学生的课堂表现很积极,思维很活跃,有几个同学真的能够深入到文本内核来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课堂,思考更深入,学生更有表现欲,能够将文段内容背过的同学很多很多……种种可行性,让我坚定了要把整本书扎实走下去的决心。
当然,课上人物涉及很多,一节课的时间处理五个人物,着实难度不小。关于电影将有庆死于交通事故和小说死于给县长夫人抽血的争论中,我在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这样改时,抓住人物身份——县长来考虑,学生就谈到电影中的政治因素,还联系到了小说中的有庆死和凤霞死在同一个医院的医生的问题。由于时间问题,我并没有对学生谈的更深入,其实我可以在课上给学生进行思路的延伸——这样敏感的话题在电影中都删改了,也难怪有人评价,张艺谋导演的修改“既得不到观众的认可也失去了公映的资格,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课进行到此,我还有两节课的内容将继续。那就是一、“我”作为故事的旁听者,作用何在?二、老牛在文中的作用何在?这两个问题又和高考小说题型联系紧密。针对此,我们师生还将共读一节课,在高考题的陪伴下,将余华的《活着》再读一遍。
这将是我的第六遍,学生的第四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