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2020-08-07 16:29: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论文 |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曹艳霞
(望江县第四小学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道德与法治课堂从现实生活中来,再到现实生活中去,让课堂这个小天地变成生活大舞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虽然跟教育不能等同,但教育一旦离开了生活,那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必须与生活融为一体,才能彰显生命的活力。一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中,必定清楚地记载着学生生活的一点一滴,同时也让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验,而学习经历将会是他们未来人生中发展的第一阶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走向生活化,通过向学生呈现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悟到思想道德在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一、精心创设生活情境,使教学内容回归生活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课本知识中的生活情境,使课堂教学贴近生活,把学生带进社会生活,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营造课堂气氛,让教学课程回归生活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引起各方面的兴趣,讲授教材就易进入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种前行的动力。因此,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是否成功,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才会愿意去学习,才会去积极思考问题,才能轻松快乐地接受教育,这会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及课堂教育教学质量。[z1]
课程结束之前,我用语言激励:守规则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持之以恒。老师这儿的这张大表格就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我们每天都对自己做个评价,在班级或在学校遵守规则表现好的,就给自己奖励一颗星,由每组的小组长负责。天天如此,21天一直坚持下来,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经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最少需要21天的时间,那在下一个21天,再下个21天,一直坚持下去,我相信我们班级一定会获得“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就在现实生活中,老师运用积星的方式进一步激励学生将今天的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从而体现教育从课堂到社会生活的迁移。
三、充分开展多种形式,让教学方法回归生活
要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彰显生活化气息,教师就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如,观看视频、亲身体验、唱儿歌、讲故事、配乐朗诵、做游戏等。
《我是班级值日生》教学中,我从孩子感兴趣的动画视频入手,孩子们的注意力立刻被活泼生动的画面吸引住了,他们也从中明白了值日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充分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活泼性和趣味性。
在设计时,我将班级最基础的"卫生值日"作为重点,先通过讨论交流,接着老师亲身示范,然后孩子们动手操作,这样孩子们基本能掌握打扫卫生的技能和方法,充分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课程理念,让学生真正学会了生活,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最后用儿歌激情,总结延伸,全班学唱儿歌《我是班级值日生》,巧妙的选择一首生动活泼的儿歌,不仅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深化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以值日小组为单位发放值日记录卡和卫生流动小红旗,及时记录反馈学生值日情况,让学生在快乐饱满的情绪当中结束了本课的学习,并且明确了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这样把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回归生活,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展现了它独特的魅力。
四、有效利用本土资源,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教材是唯一的、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作为开发课程资源最重要的主体,首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活动和思维空间,并能开发这些教学资源。其次,我们要根据教材,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更好地把握教材,根据教学实际可以调整教材顺序,灵活运用教科书,而且跟农村本土资源相结合,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例如,《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时,了解学生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带领他们认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走进他们生活的地方。课前安排学生跟爸爸妈妈一起去搜集"家乡最可敬的人"。课堂上老师通过推荐"陈新"(缝纫工陈新,主动捐献器官挽救了别人的生命),帮助学生明确"可敬家乡人"的评价标准,过渡到活动要求:(1)填写表格,把搜集到的可敬的家乡人姓名和人物优秀品质填写清楚。(2)小组内合作交流,推荐一位"最可敬的家乡人"上班级光荣榜。(3)小组内派一名代表,向同学们介绍本组推荐的人物。
此次活动在课前需要学生跟爸爸妈妈一起去搜集信息。课堂上,老师通过例举事例,引导学生推荐人物上榜的原因,然后指导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这样突破了学生在逻辑表达上的难点。通过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进行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榜样学习和分享,激发了学生模仿的内驱力,帮助学生对家乡人智慧、精神的赞赏。
在教学《我爱家乡山和水》中,为了让孩子们发现家乡的风光美,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过一段时间,老师有几个外地的同学要来咱们安庆玩, 我想带他们到我们家乡最美丽的地方转转,请同学们帮忙推荐。(课前已布置同学们利用周末把咱们家乡最美的地方拍一拍或画一画,并做成了课件。)爱国首先要爱家乡,但爱家乡教育绝不是凭空的,需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要想“走进"家乡先要“走近”家乡,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家乡自然风光的美,在平常的景物中发现美、了解美,感受家乡的一草一木皆风景; 学会关注、欣赏自己生活的地方,激发学生喜爱、热爱自己的家乡,并对家乡的爱油然而生。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就是要善于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带领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愉快地学习中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让他们主动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道德与法治课堂一定会洒满生活的阳光,学生的心灵深处也会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奏出美妙和谐的生活乐章。
参考文献:
《中国教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