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的野生大豆种子会成为美国的专利?
标签:
中国农产品网维贸网微农网美食时评 |
分类: 中国农产品网, |
一粒土生土长的中国种子,却由美国公司发现了它的“洪荒之力”,很多人会问,为什么?
是意识问题吗?
中国地大物博惯了,物以稀为贵、以丰为贱,守着丰富的种质资源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巨大价值和珍稀性。
这里所说的不局限于农作物,中国种质资源的流失包括动、植物。笔者曾去哈尔滨一畜产公司采访,董事长李玉田就连连吐槽中国的大动物育种,“采用选漂亮选谁的不科学方式,不顾遗传资源的流失;近20年没有大动物育种工作,没有中国自己的种猪,却要大价钱引进国外品种。”
说得通俗些,就是没有这根弦。在对成品的产量、数量、质量的追求中,不经意忘了“本”,忘记了对种质的保护和优化才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
是技术水平问题吗?
基因的检测分析,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基因与性状的匹配研究都属于分子生物学的范畴,这方面中国起步较晚,正在追赶。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8月1日发布的“对我国1346项技术与国外差距进行的定量评价”显示,我国在生物领域跟跑技术占比六成以上。
不难发现,美国企业是种质资源挖掘保护的主体,它们具有强大的主动性,不仅自行进行了技术上的储备,还将一个科学研究进展,自觉提升为可以赢利的市场行为,通过提出专利权诉求,成为“商战”中受保护的主体。原因很明显,这样做能够确保公司利益最大化。
研究天生不市场,市场天生无研发,是这种“分离”的后果。科研院所没有主动性进行与市场关联的研发,即使有,也不会上升到“申请专利权”这样纯粹的“商战”行为,因为他们不归“市场”;而种子公司,一方面没有雄厚的种质资源,另一方面,种子研发的高投入、低产出、长周期,让一般实力的企业望而却步,望“巨头”莫及。
可见,籽种间“洪荒之力”的挖掘需要资金、技术、种质资源、商业认知、利益驱动,这些要素还得一气呵成。在现有结构下,我国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前一篇:八类人不适合吃西瓜,有没有你?
后一篇:高寒区马铃薯种薯的贮藏方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