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爱卫:统编小学语文阅读课到底该怎么教?教你4大策略法宝

(2019-06-10 22:21:11)
标签:

统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四大法宝

分类: 他山之石

  2017年秋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面向全国使用,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备受关注,诸多精彩言论被媒体纷纷传播。

  可见,从学者到一线老师,都迫切希望有效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方法缺失、设计老套、研究不足等问题,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阅读的获得感,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语文阅读是一项必须从娃娃抓起的事业,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当下阅读教学的重点。统编小学语文阅读课到底该怎么教,儿童阅读专家曹爱卫教你四大策略。

策略一:教学内容体系化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在《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一文中明确提出,一种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该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专业的。

 反观当下的阅读教学,面对同一篇课文,教师选取的内容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公开课,为了推陈出新,上出亮点,老师们更是绞尽脑汁,剑走偏锋。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对教什么认知的模糊,是对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一种漠视,是不完整、不专业的教学活动,至少是欠完整、欠专业的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明确该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对照相应的年段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当下学习内容是早先学习内容的延续,也是未来学习内容的基础,彼此之间是有呼应、继承和发展的。

 初入学儿童的第一次朗读和经过两年正式语文学习后的朗读,要求必然是不一样的。教材对朗读训练的要求在逐步提升:从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到读出长句子、读好对话、读好感叹句,再到边读边想画面、读出不同语气、学习默读等,学生读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册的核心教学内容,兼顾以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知识学到位,把能力练到家,循序渐进,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上,尽量不产生严重错位或缺位,如刚入学的儿童,不认识多少字,大声朗读是巩固发音的有效方法,教师若让儿童直接练习默读,他们发音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也不利于流畅朗读的练习。

 把教学内容放在某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的发展体系中去考量,是保证阅读教学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策略二:教学环节问题化 

 现今的低年级阅读教学课堂,一问一答” 的碎片化教学方式仍占较大比例。学生在教师的细碎问题里亦步亦趋,学的时间和空间紧促、狭窄,这样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思维、情感、审美等的发展。采用问题化教学,则把的责任和任务都移交回学生让真正地在课堂里发生。

 问题化教学

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发展高级思维技能,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低年级阅读课,识字写字、流畅朗读、理解积累、语言运用等涉及的知识点会比较多。因而,低年级阅读的问题化教学,我们可以定位为围绕两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和文本、教师、编者之间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两三个主问题的设计,必须是优质的、具有统领性的,让教学环节简明又富有张力。

 01要紧扣题目设计主问题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有的用来揭示中心,有的用来交代写作对象,有的提出论点问题等。抓住题目来设计问题,往往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题目比尾巴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统摄全文的学习文眼” 灵魂。具体可以设计成三大问题:

一是谁比尾巴。

二是比尾巴大赛有哪些项目。

三是比尾巴大赛的结果如何,你对奖项获得者有没有疑问。

  学生首先通过充分、自主阅读,找出相关动物,把它们的头像贴在黑板上,并找出和比赛项目相关的词语。长、短、好像一把伞、宽、扁、最好看,引导学生读准、识记项目名称里的相关生字。 

 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文字,理解意思。如为什么把好像一把伞的奖牌颁给松鼠?理解这里的,指的不是雨伞,而是降落伞,再理解松鼠尾巴和降落伞之间的相似之处。结合理解,引导学生读准、识记伞、最等和奖项相关的生字。 

 这样的环节设计,有效地避免了教学的零碎烦琐,保障了学生的主动性,也保证了充分展开的可能性。

 02从文章结构脉络设计主问题

 作者写作的思路会体现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设计教学问题, 也是常用的问题设计方法。

 如:一年级上册《小蜗牛》,小蜗牛出门一趟,就要爬一个季节,它从春爬到夏,从夏爬到秋,从秋爬到冬,最后待在家里过冬了。

课文里有一句话反反复复出现,就是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

 这句话就是《小蜗牛》文章结构的脉络, 不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把小蜗牛爬得慢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

 教学时,就可在理解这个关键句的基础上,设计一个主问题:你从哪里看出,小蜗牛实在爬得太慢了?

 学生在反反复复的阅读中,感受到小蜗牛春天小树发芽时爬出去,到夏天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才爬回来;夏天地上长着草莓爬出去,到秋天草莓没有了爬回来;秋天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变黄了爬出去,到冬天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才爬回来,小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

 当然,主问题的设计还有很多思路,只要教师精心阅读文本,提供核心主线,学生的课堂阅读就会积极主动,充满生机。 

 策略三:教学活动操作化 

 许先文教授在《语言具身认知研究》一书里,给语言认知活动中的身体定义如下:语言认知活动中的身体必定是融入特定情境之中的身体,是被语言环境包裹之下的身体。

 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是动作、形象优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只有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而,科学地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多器官、全方位的参与,积极开展言语实践,引导他们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体系,也是让阅读焕发生命之光的一大策略。 

 第三册中的《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 是根据《庄子·秋水》改写的。故事主要围绕青蛙与小鸟的三组对话展开。

 第一组对话写了青蛙和小鸟生活环境的不同;第二组对话写了它们在争论天的大小;第三组对话写出导致它们说法不一的原因,作者并未直接写明寓意。

 这个寓言故事没有生僻字,语言也浅显易懂,读通并不难,难就难在道理的领悟上。有些教师为了方便,直接把寓意打在 PPT 上,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可是,道理如果仅停留在知道层面,是不可能真正指导行动的。只有自己悟到了,才会在生活中产生作用。促进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我们可以分别从等这几个方面来设计学习活动。

 策略四:教学设计板块化 

 ,不是的单一关系,而是双边互动的辩证关系。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内在的关系,也在不断推进中。

 教师的,不是单项的全盘授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的;学生的,也在推动着教师调整、改进的内容与方式。因而,教学设计必然由以往线条状的剧本式设计走向开放灵动的板块式设计。

板块式教学设计也可叫作分步组合式教学设计,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 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彼此之间又 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板块里的内容,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移动,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板块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凸显教学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阅读课堂教学繁杂无序的问题;有利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状态,自由组合,成就不同的课堂精彩;有利于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知识建构,突破单一线性设计的由甲 到乙、由乙到丙的累积式的知识学习,而把甲、 乙、丙知识进行多种组合后,进行思维碰撞, 促进新的认知与发展。

 教学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一课, 可将设计分为三大板块,即读中识字、积累 迁移、书写指导。现以第一板块读中识字” 板块的设计加以说明。 

 0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情绪变化。

声音好听、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等,教师小结本课朗读的小秘诀:有的地方开心,有的地方不开心,不同的地方要读得不一样。

02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小作者做了哪些好玩的事情。

可让学生自己大声读一遍,组员合作读一遍,再交流小作者做过的好玩的事情,例如踩影子、做美梦、上学校、跳房子、 听老师讲故事等。

初步感受到做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带来的快乐也是一份接一份。结合学习接、做、梦等和事情相关的生字。

03聚焦最感兴趣的事情,细致感悟情绪的变化。

以聚焦踩影子为例。先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小作者这时候心情怎么样。从插图上看出,小作者是开心、快乐的,教师相机板画笑脸,让学生读好诗歌第一句。 

接着,大人喊快回家睡觉!让学生结合生活印象喊一喊,再猜一猜小作者的心情怎么样,联系自己,是不开心、不高兴的,相机板画沮丧的脸,读出不开心的心情。结合学习觉、再字。 

不过,转念一想:回家睡着了,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联系生活,说一说各种各样的梦可能梦到什么;想到这些,猜一猜,小作者的心情又会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画笑脸,让学生再用开心的语气读好句子, 并结合学习做、各、种、样等生字。

04回归整体,把握情绪读好诗歌。

这里的朗读板块设计,要求具体,层次分明,既有朗读方式的要求,又有对内容把握的要求,遵循了总体感知细节理解总体把握螺旋式上升的文本阅读的思维认知规律。 

学生也在多次进出文本的过程中,体味到诗歌表达的情绪,用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如此,就能比较有效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既长知识,又学方法;既能保证主体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又能集中精力,实现核心教学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