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译文]
(2024-03-20 11:55:05)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文化欣赏 |
项脊轩,就是原先南边的那间小房子。屋子的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只能容—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尘泥常常渗透过缝隙漏了下来,(遇到雨天)雨水就往下直流;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室内,没有可放的地方。又是坐南向北,得不到阳光的照射,时间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下来。我稍稍给它修理一番,使上面不再掉土漏雨。又在北面开了四个窗户,在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住南面射来的阳光。阳光由北墙反射过来,屋里才亮堂起来。我又在院里混杂着栽种些兰草、桂树、竹子和其他树木,往日的栏杆,也就增添了胜景。借来的书籍堆满了书架,休息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静地端坐,能听到万物发出的声响。但庭院里静悄悄的,只有小鸟常飞来啄食,人来了也不飞走。每逢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斜照在围墙上,桂树的影子浓淡错杂,清风拂过,树影婆娑,多么美好可爱。
但是我住在这里,既有很多可喜之事,也有许多可悲之事。
起初,这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叔、伯们分家之后,里里外外多处安上了不少的小门,(隔断)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朝着西家叫,(西家的)客人要穿过(东家的)厨房去(西家)吃饭,各家都把鸡喂养在公用的堂屋里。各家的院子里起先是围上了篱笆,后来又筑了围墙,总共变动过两次了。我家里有个老妇人,曾在这里住过。老妇人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我母亲对待她很好,项脊轩的西面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常来(这里)。老妇人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在这里站过。”老妇人又说:“(当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你)娘就用手指敲着门板问:‘孩子冷吗?要吃奶了吗?’我就隔着门板和她答话。”(她)话还没说完,我哭了,老妇人也哭了起来。我从十五岁起就在项脊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有见到你的影子了,怎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呢?”等到她离开时,又用手(轻轻地)把门掩上,自言自语说:“我家的人长期读书没有得到功名了,(这个)孩子将来的成就,该是可以期待的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块象牙笏板来到(轩里),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它去上朝用的,以后你该会用得上它!”回忆这些往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真叫人长声悲号不能自已。
项脊轩东边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都要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户(在轩中)生活,(时间)久了,能凭脚步声辨认出是谁。项脊轩总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大概是有神灵在护佑吧。……
我写了这篇志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时常到轩里来,向我问些历史典故,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我的妻子回娘家省亲,回来后转述几个小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的妻子死了,项脊轩也坏了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期生病躺在床上,觉得无聊,才派人重新修补南阁子,阁子的规模跟以前比稍有不同。然而从这以后我多在外面工作,不常(在轩中)居住。
院子里有(棵)枇杷树,是我妻子死的那年亲手栽的,现在已经长得亭亭玉立,就像撑开的巨伞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