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成果
(2024-02-09 13:17:37)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课题研究 |
一、什么是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是指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反映教育教学规律,体现方向性、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
正确认识教学成果
1.教学成果是教育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结合,直接指向教学实践,解决的是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2.教学成果以研究为基础,离不开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的支撑,有科研的成分,但不是科研。成果前提是教学,是源于教学、服务教学的一种带有科研性质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
3.教学成果需要理论、论文,但不是论文。只有那些将科研论文、专著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证明其对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产生显著成效的实践探索成果才能称之为教学成果。
二、如何提炼教学成果
(一)瞄准问题——要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实践
1.针对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围绕解决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未来挑战,聚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2.需要考虑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针对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创造性提出科学的解决思路、方法和措施。
3.成果奖中的“问题”应是一个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比如批判性,分层教学蔚然成风,对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真的有帮助吗?比如独特性,幼小衔接很重要,但大多数做法是让学前儿童主动适应小学生活,那换一换,让小学主动适应学前儿童行不行?所以,问号不是关键,问号背后的思维才是。
(二)提炼建模—一结构化表达让成果“站”起来
1.总结提炼。就像编写产品说明书一样,说明其主要成果是什么,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效,辐射影响是什么,创新点在哪里。
2.结构建模。成果需要建立“模型思维”与“结构思维”,如精神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成了基本结构。再如课程,一定会包含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这些结构要素。
3.具有操作性。让研究的路径或策略清晰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对已研究的教育成果与结论进行结构化建模,让研究“看得见”,成果呈现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视觉冲击力。
(三)如何做出好成果
1.“做得好”。一方面,一个好成果取决于其“做的深度”。这里的深,既指做的痕迹深浅,又指痕迹长短。“长短”,按照评价标准要求,必须有2年及以上的实践;“深浅”一方面表现在其实践所支撑的理论(理念)或模型(构架)的前瞻性、普适性和可持久性;另一方面表现在成果在实践中的成效是否显著,影响是否深远,在省内甚至国内是否处于领先水平。判断的重要标准是看该成果所形成的方案对改进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有多大,能否提供符合逻辑的实证支撑。
2.“讲得清”。把道理讲清楚,即讲清楚问题是什么,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是什么,把其中的逻辑联系、因果关系讲清楚,把教学成果的科学性、规律性讲清楚。申报材料主要是用来讲清楚道理,不是用来罗列事实材料的。
3.“行得通”。教学成果具有可推广性,能够推广到其他机构、其他地区,能产生示范和引领作用。而要”行得通”,成果能被其他机构和地区学得到、用得上,前提是“做得好”和“讲得清”。只有讲清楚了“做得好”的道理,才能让别人容易学到位,否则,东施效颦,依葫芦画瓢,都属于表面文章,最后必然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优秀教学成果就发挥不了应有的示范作用。
(四)成果名称
1.成果名称要简明、准确,能直观地反映成果的属性和内涵。名称表述应直达主题、简洁醒目,不能太长太啰唆,一般字数不超过20个字,而且不能过大或过小,不能有歧义和语病。
2.避免包装过度或标语口号式的名称,但同时也要体现成果的立意。一个好的成果名称,内隐的是问题,外显的是主题,避免:用词怪异,张牙舞爪,如语文“参课式”教研的探索与实践“习作晚行者”引领策略研究;灵性语文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情缘音乐
3.成果名称的类型繁多,最常见的表述样式有课题式、直叙式、复合式。
4.由于教学成果有别于科研成果,因此成果名称的后缀一定要避免出现“研究”字样,而是要突出带有“实践探索”的动作感、行动感、过程感。
成果创新点”是对教学成果创新性方面的归纳与提炼,应梳理出几个相对独立的创新点,使用概括性的语言准确地阐述,可以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价值创新、平台创新、方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路径创新等角度,介绍该教学成果的独到之处。
(五)申报书填写
1.“问题的提出”需阐明针对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进行改革与实践探紫。特别注意提出的问题需在后面成果呈现流程里有交代,要有措施、成效.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需说明是怎样进行改革与实践探索,要让读者看出实践路径与路径背后的逻辑。
3.“成果的主要内容”需说明经过实践检验后的解决方案(主要观点、措龟、方法、模式、模型等),要在教学成果评审申报材料中清晰地说明成果斤解决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并考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这部分内容是报告的主体。
4.“效果与反思”要说明成果取得怎样的实践效果,还有哪些不足,以及看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等。
5、“解决的主要问题、过程与方法”具体指出成果针对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阶段、方法等,问题要明确,思路要清晰,阶段,方法要有针对性,过程要分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要说明完要任务及相应的标志性成果。并注意阶段之间的逻辑层级深掘、广度上扩展。
举例1:《从小热爱劳动:小学生新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问题: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全社会的劳动教育意识却在淡化,以及学校普遍存在将劳动教育窄化。
时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格局之中劳动教育重要性提升的态势。
定位:致力于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解决如何在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起来的背景下,小学生过度补课、过度富养及劳动教育窄化等问题,旨在培养小学生从小热爱劳动。
第一项成果“新劳动教育的理论贡献”是我们在对传统劳动教育扬弃的基础上,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与新时代相呼应,发挥劳动综合育人价值,赋予劳动教育新内涵后的总结。
第二项成果是“在实践中突破了“课堂+活动’”,我们抛弃决乏课程支持的传统劳动教育模式,从目标、内容、环节等方面形成实施纲要,从专门化、渗透化、项目化和综合化课程出发,组成了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在第三项成果“学校、家庭、社会新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中,我们逐步探索家校社合作育人机制创新的四个路径。
当三项成果内容从水面浮出,整体的建构变得清晰,研究与实践也融为一体。
举例2:《区域共享:构建劳动教育城乡共同体的“126”模式》
关于成果的提出:2015年8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我市积极响应,率先落地。但在劳动教育推进过程中,我们也摸索和梳理出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城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二是课程资源重复开发与建设:三是共享机制建设上缺乏有效策略;四是教师专业成长难、热情低:五是缺乏劳动教育应有的实施空间和配套教材。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深入调研论证,掌握第一手资料,得出“劳动教育须资源共享”这一研究结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要建立区域共享型劳动教育基地,避免势动教育的重复开发、闲置浪费等现象出现;二要由市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对接供需,明确区域劳动教育资源中有哪些教育资源可以被共享;三要明确学生的需求,从需求出发找到供給源,进而达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
一、兴趣。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研究?它为什么值得深入所究?它最吸引我的点和价值感何在?我该如何拓展对它的综合认知,划定一个什么样的学术问题,可以容纳并承载我的研究?
二、捕获。如何把自己的研究问题尽快转化为学术概念?寻找特定的学术话语验证白己的学术判斯,运用更多的学术文章支撑自己,尽快寻找能够开展研究的“抓手”,如何凝练为一个具体的学术话题?
三、话题。自己的研究可以称之为一个什么关键词的研究?找到一个分支话题,并且如何通过这个分支领域确立自己与间行的价值互动和深度对话?这个话题最好是“补位性”成者“对冲性”的。它能够为学术界带来什么?
四、脉络,在这个话题之中,都有哪些纵横交错的经纬?如运用恰当的脉络去穿插其中?这些文献之间具体的关联在哪里?它们之间的交叉点是什么?我们加何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脉络?有哪些关健的线索是不能遗漏的?
五、追问。在这些文脉之后,还有什么是"未竟的”?还有哪些疑惑与难题未能解诀?我们还能继续做什么?究竟如何推进这些研究:方法何在?
六、对话。这些追问的终点导向有哪些创新?我们如何多走一步:我们的创新是什么?
能够在什么层次上推进过去的研究?
从问题中找学术概念
你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此处可以是现实问题),关于这个研究对象,你的现实问题是什么?
针对这个现实问题,你如何锚定一个学术领域?
基于这个学术领域,你的学术发问是什么?
在你的学术发问中,你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定义你的核心概念。
大海捞针的功夫
无针VS有针。针是什么?大议题与小切口。
穿针:聚焦你的话题,尽快找到你的“针”,然后使用学术话语和概念来讨论问题。后续的研究综述是靠这根针来刺穿的。
举例1:带娃--父职。
举例2:扶贫--数目字管理。如何穿针?
很多人开题以后,为什么写不出东西?因为本质上他没有打开议题
打开议题的关键是,让问题变成学术形态,而变成学术形态的关键是具有学术核心概念。
将全部思考记录下来以后,竭尽全力去聚焦到一个学术话题(topic)上。在学术地图中锚定一个学术关键词。
从对象上升到主题:一是凝练,二是迁移,三是借用